鄭達敬
-
焦點專題 Focus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抗爭,但我們可以團結起來──米洛.勞X馬躍.比吼
米洛.勞(Milo Rau)的作品總是直面暴力且敏感的社會議題,而他說,所有作品的創作契機都是因緣際會,《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同樣也是。2019年,米洛.勞帶著作品《重述:街角的兇殺案》來到巴西聖保羅演出,幾位巴西無地農民運動(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Sem Terra,MST)成員正好也來觀戲,戲後,這些人邀請米洛.勞一起合作,才有了作品《安蒂岡妮在亞馬遜》。 在巴西,土地壟斷在七大家族手裡,造成農民沒有土地、許多土地也無人耕種,1984年,這些農民開始推動無地農民運動,其中一部分成員是巴西原住民,他們占領土地,建立耕地、學校、劇場的家園,至今約有50萬個家庭。1996年,巴西警察鎮壓無地農民運動,19位成員遭到屠殺。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以著名希臘悲劇為框架,隱喻傳統文明對抗現代資本主義。由3位根特劇院全球劇團成員於舞台上表演,與包括當年大屠殺倖存者的巴西無地農民運動成員於螢幕上交替互動演出。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演出前,國家兩廳院舉辦「創作中的抗爭,抗爭中的創作」講座,由政大新聞系教授方念萱擔任主持人,導演米洛.勞與長期爭取原住民權益的藝術家、教育工作者馬躍.比吼(Mayaw Biho)對談,本文節錄自講座現場。 原住民與烏托邦 當時,巴西無地農民運動前來邀請時,米洛.勞幾乎是立刻答應合作,他說:「對我來說,MST就是一個烏托邦,一種理想的未來,是公民社會重新把權力奪回來的方式。」 這是來自巴西北方亞馬遜森林的故事。最早可以回溯至19世紀末,非洲奴隸逃到此處,在森林裡建立自己的家園、與當地原住民共存說起,然而隨著移民者的入侵,衝突也從此不斷衝突、抵抗,是米洛.勞作品裡貫穿的精神。不過米洛.勞強調,這不單單是原住民與移民者之間的對抗,其中還包括巴西土地爭議、與社會主義的政治抗爭,還有LGBTQ+的困境,「這些衝突結合在一起,顯得這個故事是如此現代化,才讓我們有機會把它搬至舞台上。」 這是米洛.勞第一次來到亞洲,在抵達台灣之前,他並不知道台灣也有原住民,而他後來發現,台灣的原住民議題其實跟巴西很相似。講座前幾日,米洛.勞與馬躍.比吼初見面時,談及台灣是否被中
-
焦點專題 Focus
不斷探詢社會議題,終至理想狀態
我如何成為藝術家 馬可・達席爾瓦・費雷拉:我從小就非常喜歡在家裡表演。10歲的時候在學校跟同學間有摩擦,很不適應,逃避的方式就是去游泳,游泳是一件很自我,對我而言很自在的事,爾後開始投入比賽、成為游泳選手,直到16歲,青少年的掙扎和身分認同襲來,我突然就崩潰了。因為覺得很孤單,放棄了游泳,因緣際會下認識了一些朋友,對嘻哈文化感到興趣,而開始跳舞。 跳舞帶來很不一樣的感覺,有朋友之間的關係,有很多身體的連結。但大學我不想學舞蹈,主修了物理治療,4年中學到解剖學、生理構造等,了解到許多身體的事情,比如神經系統如何和肌肉連動,彼此如何去創造動作和姿態。 開始編舞後,發現編舞跟游泳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在水裡面會想:怎麼用不同的手部動作游得更快、更順暢,編舞也是一樣。不過,游泳時被水包圍的肌膚感覺,跟在空氣中跳舞是不一樣的。 大學時期我去上了許多不同的舞蹈課,但不想專精在某一種特定類型的舞蹈,好像進入某個圈子就要開始競賽,一定要分出勝負的感覺。直到接觸現代舞,知道它有很多即興的可能性,讓你的回憶跟動作連結在一起,把感受跟顏色連結在一起,於是開始探索舞蹈與自我表達。 大學有個奇妙的轉折,我去葡萄牙參加了舞蹈實境節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舞林爭霸),得了冠軍,但決定再也不要為電視做商業舞蹈。大學畢業之後,開始接案跳舞,也開始教課。 從16歲接觸舞蹈,到19歲那一年,因為想把想法化為舞蹈,而有了第一次編舞的經驗。那是4人編制的舞台,做完之後感到: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 身處葡萄牙,眾舞者成就一個身體 2013年開始編舞之後,許多想法慢慢地累積,每一次編舞動機都是來自我內在的衝突。比如2022年這個作品《狂履》,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好像學習了很多不同的舞蹈,但對每個群體都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另一方面,我發現自己一開始學習的是來自拉丁美洲的非裔舞蹈,也很熟悉它的音樂元素、服裝顏色等,原來自己對外來的文化有更多了解與連結,反而對自己所在的葡萄牙本地文化與傳統非常陌生。 《狂履》的舞台上有很多舞者,但在我的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1站⮕瑞士.蘇黎世
蘇黎世音樂廳
從蘇黎世車站搭11號電車,抵達Brkliplatz站後,沿著蘇黎世湖的美景散步5分鐘,就能看見蘇黎世音樂廳(Tonhalle Zrich)的大門。音樂廳原址是位於現在蘇黎世市中心的六鳴廣場(Sechselutenplatz)上,1867年由穀倉1867年改建而成,1896年拆除,於現址的新音樂廳,在 1895 年 10 月落成啟用。 2017至2021 年間的大規模翻修,成就了新舊時代對話的建築主體。主廳 Grosse Tonhalle(大廳)可容納1,430名觀眾,小廳Kleine Tonhalle則有609席,場館同時配置一容納150人的宴會廳。音樂廳每一季產出大大小小的音樂會,約莫150場,在修復強調裝飾性、亮度、實用性、優雅的4大前提下,大廳的聲響效果優秀,為觀眾帶來絕佳的聽覺享受。該廳音樂會演出的型態以古典、室內樂為主,也會舉辦兒童、青少年音樂會,培養下一代音樂欣賞觀眾。 蘇黎世音樂廳自1895年起, 同時是蘇黎世交響樂團(Tonhalle-Orchester Zrich)的所在地,這媲美NSO的樂團,可謂瑞士最重要的樂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2站⮕瑞士.日內瓦
日內瓦維多利亞大廳
日內瓦維多利亞大廳(Victoria Hall)是由駐紮在日內瓦的英國領事丹尼爾.菲茨杰拉德.帕克納姆.巴頓(Daniel Fitzgerald Packenham Barton)為獻給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於 1891至1894 年委託日內瓦建築師約翰.卡莫萊蒂 (John Camoletti)建造的音樂廳,館舍於是以女王來命名。 巴頓於1904年將音樂廳捐贈給日內瓦市,之後維多利亞大廳於1984年慘遭祝融,部分內部裝飾被毀,修復後呈現今日的風貌。原畫家歐內斯特.比勒 (Ernest Biler)的裝飾隨之被多米尼克.阿皮亞 (Dominique Appia)的當代作品所取代。維多利亞大廳目前主要以推廣、演奏古典音樂為主,同時也廣納爵士樂。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3站⮕瑞士.巴塞爾
巴賽爾音樂廳
1824年成立的巴塞爾音樂廳(Casino-Gesellschaft Basel)在今年邁入了第200個年頭,最初這座音樂廳的誕生,其實是因1808年一群愛好賭博、桌遊和閱讀的男士而起,他們感到原本的空間不敷使用,於是計劃興建能夠跳舞、打牌、賭博辯論的場地,且對所有人開放。就這樣,位於Steinenberg的城市賭場Stadtcasino於1824年2月開始營運,期間經過營運失敗、餐飲業務與建築管理業務分開,新賭場的興建計畫被巴塞爾市民拒絕等,2020年8月,城市賭場Stadtcasino終於以音樂廳之姿重新開放,從此大受好評。 萊茵河流經巴塞爾,將這個城市分成小巴塞爾(Kleinbasel)與大巴塞爾(Grossbasel)兩部分,巴塞爾音樂廳和巴塞爾市政府,同屬於大巴塞爾的老城區,聚集了許多藝文場所。身為瑞士第3大城,巴塞爾的面積約23.91平方公里,在這個面積內,巴塞爾擁有瑞士密度最高的博物館數量,一共近40所。巴塞爾音樂廳算是屹立不搖了200 年, 當初興建時有一則趣聞,據說當時音樂廳地下挖掘地基,意外發現了260多具骨骼,從嬰兒至老人的骨骼都有,此外還有墓碑、金幣跟一座900公斤重的洗禮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4站⮕德國.布藍什外格
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
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Staatstheater Braunschweig)是下薩克森州的一個機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從1690年布藍什外格-呂納堡公爵(Braunschweig-Lneburg)安東.烏爾里希(Anton Ulrich)在哈根馬克特(Hagenmarkt)創立了德語區最早的公共劇院,名為哈根馬克特劇院(Opernhaus am Hagenmarket)。到18世紀中期開始,也定期舉辦戲劇表演。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在1829年首演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了。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劇院有過多次的改建與擴建,仍無法滿足現代劇院的需求,因此在1861年,全新的劇院落成。可惜的是在二戰期間部分建築遭到嚴重毀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5站⮕德國.漢堡
易北愛樂廳
德國漢堡是歐洲的第二大港口城,繁忙的港口讓漢堡成為德國北部最富裕的城市,易北愛樂廳(Elbphilharmonie)因其長達10年的營造期程,與不斷追加的預算,讓這座音樂廳在2017年開幕之前,就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這座音樂廳由設計北京鳥巢、東京表參道Prada,並獲得普立茲獎的瑞士建築師Herzog de Meuron事務所操刀, 建築師和房地產開發商Alexander Grard與其藝術史學家妻子Jana Marko 於2001年提倡在歷史悠久的易北河碼頭倉庫上建造一個音樂廳,音樂廳的一至七層使用了港口倉庫A(Kaispeicher A)37米高的基座。音樂廳新穎的外型,海浪般的屋頂與港口的浪花相互呼應,玻璃立面總高度為110米,像是一個巨大水晶體。用玻璃面板彎曲和刻畫,捕捉天空、水和城市的反射,和倒映河水的玻璃帷幕,讓這它成為代表這座繁華海港城市的新地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6站⮕德國.漢諾威
庫佩爾音樂廳
庫佩爾音樂廳(Kuppelsaal, Stadthalle Hannover)位於漢諾威市中心附近,是德國最宏偉的古典音樂廳,該音樂廳在二戰後曾短暫成為下薩克森邦的議會所在,因此是頗負盛名的場地。 這座有著華麗圓形穹頂大廳的市政廳建於1914年,在二戰中遭受嚴重破壞,1962年進行了翻修,巧妙的新設計優雅地融合了大廳原始的樣貌,最終在201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翻新,使其達到了現今的狀態。場館擁有白色牆壁和精緻的灰泥裝飾,以及60年代設計的較深色木材和明確的線條,使它看起來古色古香。在翻新後,配備了現代照明、劇場所需的技術機關等等,使它可以根據各種場合的需求,個性化地調整音響效果。舞台的後方頂端有大約3排圓弧狀的席次,2樓兩端近的包廂非常接近舞台,或說簡直在舞台上端,這樣一來,演奏家細微的表情變化一覽無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巡演終站⮕法國.巴黎
香榭麗舍劇院
1913年5月29日,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與編舞家尼金斯基為俄國芭蕾舞團創作的舞劇《春之祭》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tre des Champs-lyses)舉行首演。演出不久,觀眾因尖銳、不諧和的音樂,以及轟轟的吵雜節奏而暴動,身著俄羅斯民間傳統服飾與奇異裝扮的舞者,完全顛覆巴黎人對芭蕾舞的印象,不少人甚至奪門而出,隔日樂評更是大肆抨擊。一個月前才開幕的香榭麗舍劇院,劇院經理阿圖克(Gabriel Astruc)與當時的前衛藝術家有緊密的關係,於是大膽排演《春之祭》這齣驚世駭俗的作品,不僅讓該劇一戰成名,亦讓被認為是現代建築標誌的香榭麗舍劇院在歷史留名。 香榭麗舍劇院,雖取名香榭麗舍,卻不在同名的大道上,而是在附近、精品聚集的蒙田大道,離塞納河不遠。劇院內有3個廳,主廳(Le Salle)是半圓形、鏡框式舞台的表演廳,樸素的舞台上方有管風琴的音管,每層樓有著優雅的弧型線條,4層樓的座位,圓頂的天花板,以簡單線條的新藝術花朵造型為中心,圍繞著同風格的畫作,簡潔的設計,讓這可容納1,905人的廳顯得雅緻與大氣,相較於大眾熟知的巴黎加尼葉歌劇院,紅色的座椅更為舒適,空間更為寬敞,無論聆賞音樂或舞蹈,都很自在。另外有兩個廳,是3樓的喜劇廳(Comedie)可容納601人與5樓可容納230人的小廳(Studio)。建築外牆樸素的水泥飾板與強烈的幾何線條的建築造型,在裝飾藝術(Art Deco)流行的年代,顯得特別。雖然它沒有加尼葉歌劇院的華麗與皇家的貴氣,卻是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先聲。欣賞完演出後,走到塞納河邊,寬敞的視野與徐徐的涼風,令人心曠神怡,一場美好的表演亦永存於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各國媒體盛讚,NSO音樂現場直擊人心
一趟巡演,並非從出發的那一天開始,它的成功與否,從行前就決定了一半。2024巡演,NSO自規劃完成到啟程之際,從宣傳、售票、登上舞台皆同時向外傳遞訊息,因此從預備上路起,大量的資訊即燦爛如花。在台灣的行前音樂會之時,即有法國評論家飛一趟台灣搶先聆聽,訪問小提琴家黃俊文、作曲家李元貞,並實際走一趟美濃,體驗台灣風情。德國古典音樂權威雜誌《Das Orchester》在粉專上公布NSO的歐巡消息,媒體《Kultur Leben》也大篇幅採訪巡演獨奏家黃俊文,談論樂曲、演奏細節。 此次巡演,NSO在不同場次分別與3位獨奏家合作。來自台灣旅居美國的小提琴家黃俊文,以精湛的琴藝打入美國古典音樂市場,並且迅速在國際樂壇獲得高度評價。出生喬治亞現居巴黎的鋼琴家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Khatia Buniatishvili)亮麗的外型及自帶的明星光環,目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寵兒。年方18的俄國鋼琴家謝沃洛德.扎維多夫(Vsevolod Zavidov)亦已在國際大賽中表現優異,人氣逐漸攀升中。 謝沃洛德.扎維多夫雖只在瑞士巴賽爾音樂廳演出一場,卻獲得瑞士媒體《AMG》極高讚賞:「他表現得如此自信,彷彿他已經這樣做了30年,充滿感情,但更重要的是:強勁有力。強弱音段使整個音樂廳、鋼琴和鋼琴家本人都震顫起來,深深地觸動著聽眾。更瘋狂的是你從來沒有感覺到扎維多夫在極限挑戰中,他似乎隨時可以自如地增加更多的強度。」同樣的美言也在樂團的配搭上,作者更讚賞他們是:「巴塞爾市音樂廳過去幾個月中最好的管絃樂團表演之一。」並表示:「無論是管絃樂團還是鋼琴家,都以一種強烈而精準的方式演奏,使許多人臉上都帶著熱切的驚愕表情。」安可曲《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之後,作者更感動地認為一向被視為缺乏前景的古典音樂,在這絕妙的結尾後,「再次證明了它依然充滿著生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帶路回母校
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現場直擊!
位於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州府漢諾威市的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Hochschule f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HMTMH)是個音樂專業的頂級學校,人才輩出,學生也經常包攬世界重量級音樂比賽大獎。許多知名的台灣音樂家如潘皇龍、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嚴俊傑、范姜毅等人都曾於此地就學。學校中最頂級的還是音樂類的教育課程,包括爵士樂、流行音樂等皆有涵蓋,但尤以鋼琴、管絃樂和室內樂等為強項。戲劇、歌劇院系等,則與漢諾威國立歌劇院和北德廣播愛樂樂團等職業表演團體關係緊密。旅行演奏於各地,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在歐巡期間一早撥冗回到母校,夾雜著激動的心情與年少回憶,親自帶領大家探訪這個聲名遠播的高等學府。
-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2024歐巡再起
繼去年在美、日巡演後,今年國家交響樂團(NSO)同樣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在4月初重啟歐洲巡迴。樂團由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領軍,踏上3個國家國土:從瑞士蘇黎世音樂廳(Tonhalle Zrich)、日內瓦維多利亞大廳(Victoria Hall)、巴賽爾音樂廳(Stadtcasino Basel),經過德國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Staatstheater Braunschweig)、漢堡易北愛樂廳(Elbphilharmonie)、漢諾威庫佩爾音樂廳(Kuppelsaal, Stadthalle Hannover),到法國香榭麗舍劇院(Thtre des Champs-lyses),共7場音樂會。一來展現樂團的實力,二來在末站也為了2024年7月台灣即將在巴黎舉行的「文化奧運」暖身。 為此,本企畫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20204 NSO歐巡再啟」依序從巡演簡介,與音樂總監、作曲家李元貞、執行長郭玟岑的專訪,了解巡演從規劃、創作到表演的用心與思考策略。第二部分「2024 NSO 歐洲巡演地圖」,則帶讀者們一一探訪樂團所登上的音樂廳及其周邊藝文景點,並邀請定居台灣多年的鋼琴家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及另一半葉綠娜引路,了解故鄉布藍什外格的歷史、名人及文化場所。最後由馬寇爾總監重回母校,親自帶領音樂學子嚮往的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Hochschule f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 HMTMH)一遊。讓您宛如身歷其境,跟著NSO的步伐,走一趟歐巡之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3國巡演7場音樂會 傳遞福爾摩沙之聲
1986年,國家交響樂團(NSO)在前身「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時代,曾經到過古典音樂重鎮如德國、奧地利、維也納等重要音樂殿堂演出,寫下歷史。之後沉寂一段時間,直到2013、2017年兩度重啟歐巡,逐漸在國際間打出名號。回首來時路,從早年的自費到現在的獲邀演出、進入知名音樂節系列......走過無數歲月的期間,歷屆領航者、音樂家、行政團隊等,在一棒接一棒的傳承中所付出的貢獻,都在今日有了豐厚的累積。 繼去年在美、日巡演後,今年NSO同樣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踏上瑞士、德國及法國國土。一來展現樂團的實力,二來在歐巡末站也為了2024年7月台灣即將在巴黎舉行的「文化奧運」暖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帶著台灣的音樂啟航,邁向亞洲頂尖樂團
「當第一次去新的地方演奏得好時,觀眾感到驚豔,但音樂行業發展得快,很快就會被遺忘;當第二次去時,可能喚起了對方的印象。當第3次、第4次之後,觀眾就會真正地肯定樂團。我們在做的,就是建立這樣的關係!」對於國際巡演,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有著他長遠的計畫。確實,至今37歲的NSO征戰歐洲多個知名音樂廳,然而中間歷經很多年都未曾如此輝煌,直到前音樂總監呂紹嘉率團重啟,到今年才又有馬寇爾領軍邁入第4次的歐洲巡演。 歷經去年的美國、日本巡演後,樂團不僅獲得了國內外樂迷的掌聲,連馬寇爾自己也認為NSO有大幅度的成長。「巡演可以確認我們走在對的方向上,也能藉這個機會提升更好的品質。」在這樣的成績下,樂團再度出訪歐洲宣揚台灣,更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看著周圍的團員,馬寇爾了解有些人對歐洲很熟稔,因為學生時代曾在那裡求學,但對於第一次到訪的團員,除了有機會認識各國環境、音樂廳、音樂家之外,也能夠藉機會打開眼界,累積更多經驗與新的想法帶回台灣。 曲目安排上,選擇柴科夫斯基鋼琴及小提琴協奏曲、德弗札克第8號交響曲有非常實際的原因。馬寇爾表示:「多數的外國聽眾從未聽過這個台灣的樂團,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強烈吸引他們前來的理由。因此熟悉的樂曲、好的獨奏家,都是關鍵的因素。此外,當然我們也強調一定要有來自台灣的音樂。」為此準備的節目內容,即為NSO執行長郭玟岑所形容的「用音樂說土地的故事。」馬寇爾認為台灣有許多來自民間與自然的聲音,這對歐洲人來說非常有特色。因此除了演奏《美濃之道》外,他還讓傳統樂器在舞台上展現。例如第二樂章結尾有一個金鈸的擊響,馬寇爾則要求樂手不但將聲音敲擊出來,更要刻意拿著向前亮相,在傳遞音響的同時也讓觀眾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樣。 「所以來自台灣的我們,可以貢獻新的音樂理念!」他笑著說,以往我們接受的都是由歐洲傳到亞洲的,如今我們有一些特殊語言,反而能夠倒回去引起歐美注意。 在短短的十幾天內,樂團登上7個不同的音樂廳,著實是個相當大的考驗。馬寇爾笑著回憶:「蘇黎世和日內瓦的音樂廳都非常美麗,巴賽爾的音響效果也非常好,有點像台灣的國家音樂廳,但規模較小。易北愛樂廳則完全不同,聲音非常清晰,對樂手來說有點可怕(笑)!不過這也是好事,因為可以更注重細節和優美的樂句。」快速地適應不同的音樂廳、在有限的時間測試聲響、靈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土地的味道,打造品牌的辨識度
「旅行演奏這件事情很特別,因為每個廳都得調整聲音,因此樂團必須要變得敏銳。短短的旅程是一個團隊一起進步跟成長的好機會。雖然行程非常緊湊,但所有音樂家在台上都卯足全力專注在音樂中。」巡演期間,NSO執行長郭玟岑帶著微笑說:「樂迷以發出各種聲響來回應他們內心的喜愛,這是很美好的事情!」 回看此度,3場音樂會在富麗堂皇的瑞士音樂廳、3場在以古典音樂為榮的德國,以及1場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巴黎香榭麗舍音樂廳,最難得的就是讓鮮少直接表現熱情的歐洲人都能起立鼓掌。這表示近10年來,NSO以「台灣愛樂」為名在外巡演,一次次地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持續累積所得到的成果。而今,樂團在歐美是什麼樣的存在?郭玟岑回答:「簡單來說,就是『品牌辨識度』。」國際上交響樂團何其多,但如今能夠做到被了解、甚至被認可,著實不簡單。 「國際巡演不賺錢,為什麼要做?要怎麼做?」郭玟岑回問自己。在與國外談判時, 什麼時候要軟、什麼時候要硬,恰當地拿捏談何容易。「但對自己文化有信心與責任心這件事情,就讓我們永遠不會放棄。」她以文化當內容,再加以完整的包裝來行銷。例如計畫演台灣作品前,便妥善準備了英文、德文資料,以及帶法國媒體預先來台聆聽音樂會。讓整個文化內容變成一個故事,並且用西方世界可以接受的論述來呈現。 再往前推,當年委託台灣作品時,就明確地將目標定在國際市場的標準上,「既要容易聽、也要有經過轉化的台灣元素等等」。此外,她還想到作品以組曲的方式創作,如此一來,在時間不夠的時候可以有彈性調整的機會。「也謝謝客委會特地到美濃拍了紀錄片。」她感激地說:「有作曲家及時任音樂總監呂紹嘉的現身說法,也有風土民情可以說故事。」因此在規劃上同時展現了雙重的關係:第一,樂曲有台灣本土作品、有柴科夫斯基的元素、也有德弗札克的民族音樂手法,所以曲目上就是一個「土地的味道」;第二則是將台灣作品與西洋經典作品並駕齊驅,這些都是事先準備好的策略。 以往巡演大多是台僑力挺,但現在已經是不同階段了!回顧這次巡演票房亮眼,郭玟岑認為原因不只是演出而已,而是樂團不斷在國際間參與會議、組織,以及跟媒體、樂團、經紀公司的分享等等,持續讓台灣愛樂以不同形式被世界看見所致。因此巡演不只是一時的,而是在產業中不斷努力。她說:「不管是哪一類的好產品,要進入一個市場,都需要很大的力氣去做市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內篇
在國際各大交響樂團的動盪趨於平穩之時,國內交響樂團也逐漸能夠踏穩步伐。許多出色的節目安排亟欲與觀眾們分享,卻礙於些許細節仍未能對外公布,然而本刊率先取得國內樂團本樂季的上半場節目安排,邀請達人們選出心中的5大不可不看的節目(順序按照姓名筆畫排列),並告訴你內行的門道。要將時間預定下來了,您已經準備好日誌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音樂工作者
呂岱衛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各大樂團開季音樂會 一覽國內各大交響樂團的新樂季節目,首先要推薦的就是各大交響樂團的開季音樂會。開季音樂會的曲目選擇往往是樂團總監或首席指揮為新樂季展現新風貌的代表作,而且樂團在經過兩個月的修整後,也勢必以最佳狀態迎接新樂季的到來。因此若時間允許,我會推薦樂迷朋友將各大樂團的開季音樂會都聽過一輪,這絕對是內行人的最佳選擇。試想:從NSO開季帶來的兩首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唐璜》及《死與變容》、NTSO的馬勒第1號交響曲再到TSO的蕭斯塔科維契第12號交響曲,每一首樂曲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考驗樂團技術水準的試金石。只要走進音樂廳,相信我們都能感受到樂團摩拳擦掌、想要為樂迷朋友獻上完美演出的企圖心。 TSO與衛武營歌劇院年度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很開心又再次能看到TSO推出一年一度的歌劇製作,而這檔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的韋伯經典名作《魔彈射手》,採用的是茵斯布魯克劇院2020年的嶄新製作,並由簡文彬率領TSO與國內一線聲樂家擔綱演出。《魔彈射手》在歌劇史上的劃時代地位無可撼動,無論是韋伯新穎的音樂手法、流暢的敘事方式與濃郁的民族風格都是這齣歌劇的迷人之處。而TSO在去年恢復歌劇製作後所締造的好口碑,讓他們再接再厲,於今年再度推出製作精良的《魔彈射手》,相信絕對能讓喜愛歌劇的樂迷朋友帶來耳目一新的精采饗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
顏名秀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里柏瑞契、喬瑟芙維琪與TSO 此場音樂會聚焦與文學相關的作品,除了奇幻的俄國民間故事《火鳥》、靈感來自莎士比亞劇作的《仲夏夜之夢》等兩首名曲之外,更加吸引我注目的,莫過於美國當代作曲家亞當斯(John Adams)的戲劇交響曲《雪赫拉莎德2》(Scheherazade.2)! 同樣是以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為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筆下的《天方夜譚》充滿異國風情與男性英雄式浪漫;而亞當斯的《雪赫拉莎德2》則是以堅忍又富智慧的女性著眼,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雪赫拉莎德」這個傳奇角色。 亞當斯與小提琴家喬瑟芙維琪(Leila Josefowicz)是多年的摯友,這首特別為她量身打造的協奏曲,於2015年也由她與紐約愛樂首演。此次喬瑟芙維琪將帶來此曲的台灣首演,更是令人引頸期待! NSO X 呂紹嘉 「傳奇與傳承江文也與當代台灣」 身處在大時代下的客籍音樂家江文也,被迫在中、台、日三地身分認同的夾縫間生存,人生境遇因此充滿戲劇性的傳奇性。2023年是他逝世40周年,NSO自2021年起,即多方啟動江文也相關系列活動。其中的「傳奇與傳承」計畫,除了推出江文也作品專場音樂會之外,亦同時委託作曲家以江文也為題創作新曲,藉由「傳奇」與「傳承」兩方向,帶領聽眾認識江文也。 延續上個樂季「傳奇與傳承紀念江文也」的方式,「傳奇與傳承江文也與當代台灣」再度精選多首江文也的重要創作:《白鷺的幻想》、《台灣舞曲》、《小交響曲》、《汨羅沈流》等,以回顧大師的人生重要階段。同時,作曲家陳可嘉與李元貞也將以新作向這位音樂大師致敬。跨時空人生巡禮與古今對話,相信是場豐富的音樂饗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唱台灣的新聲 生生不息
在耕耘合唱人聲多年經驗中,鑑於合唱曲目的缺乏,台北室內合唱團在2018年創辦了「音為愛合唱詞曲創作比賽」,今年也舉辦了第二屆,以「台灣人文地景」及「開啟機會之門」為主題,設置混聲合唱、同聲合唱等獎項,並選出13位得獎者、共計14件優勝作品。而且優勝作品在首演發表後,台北室內合唱團不僅舉辦講座介紹推廣,也會委託出版,讓演出團隊有取得樂譜的管道,創作者也得到實質收益鼓勵,完整配套下,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相互刺激。
-
幕後群像 開演前一百小時
國家交響樂團舞監高冠勳、李艷玲 藏身樂宴的幕後精靈
林林總總的分內事務,既多且雜簡直可用包山包海來形容。NSO的舞監高冠勳與李艷玲如何應對這裡裡外外、瑣碎繁複又可能狀況紛陳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