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洲
-
故事工廠《媽,別鬧了!》 「鬧」背後是對愛與理解的渴求
故事工廠改編自Netflix同名影集《我媽的異國婚姻》的舞台劇《媽,別鬧了!》,由編導黃彥霖著手打造任性歡鬧又溫馨動人的家庭故事。黃彥霖的企劃一出,即打動了原著作家陳名珉:「補強了書和戲劇中的所有缺憾,又自成一格地成了一個全新故事。」在50歲以上女性單身率超過四成的台灣社會,《媽,別鬧了!》以有別於影集版的輕魔幻「穿越」題材,再創治癒人心的「熟齡追愛」話題。
-
曉劇場團員培訓有成 「家庭場景」獨角戲三戲聯演
曉劇場新春系列節目之一「家庭場景」為三位具潛力的曉劇場團員鄭詠元、陳家誼、陳威辰以家庭場景為題,挑戰經典文本《芭芭拉少校》、《米蒂亞》、《伊底帕斯》再詮釋改編為獨角戲,將於3月22日至24日在萬座曉劇場上演。
-
坂本龍一永恆的獨奏現場 《鏡:KAGAMI》亞洲首演登場
日本傳奇音樂巨匠坂本龍一於2023年3月因癌症逝世,讓全球樂迷痛心不已。然而,透過混合實境(MR)技術,國家兩廳院邀請台灣樂迷在坂本龍一逝世近一周年之際,再次走進他的演奏會「現場」。
-
李安電影改編《囍宴》全新音樂劇 5月全球首演在台灣
改編自李安1993年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電影的《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音樂劇,今年5月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進行全球首演,9月將移師至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囍宴》音樂劇由華文音樂劇公司出品製作、文化內容策進院聯合出品,美國百老匯創作團隊與台灣劇場團隊首度攜手打造,更邀來百老匯明星梁厚泰(Telly Leung)和麥特.辛格勒德克(Matt Shingledecker)與闇奕格、羅北安、苗可麗、聶雲等人共同主演,以充滿歌舞的百老匯音樂劇及當代視角詮釋經典。
-
時間是幻想 坂本龍一遺作《TIME》打造虛實難分劇場
「日本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最後一齣舞台作品《TIME》,3月28日起將在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演出,當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而臺中國家歌劇院搶先於3月8至10日成為亞洲巡迴首站。《TIME》將呈現一個聲音、裝置和視覺藝術交叉的世界,光和水融合,產生無數夢想,無縫地融入劇院空間。
-
名曲交匯 名家激盪 臺北傳藝季美妙樂音不間斷
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簡稱「傳藝季」),自1988年開辦以來,今年即將邁入第37屆,為紀念臺北市建城140周年,今年特別以「臺北風彩」為活動主軸,自3月9日起至6月8日止,為期三個月期間將有30場次精采節目,內容涵蓋歌、樂、劇等多元藝術表演形式;這個每年春季舉辦的藝術季,是全台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藝術盛會,受到藝術界矚目與期待,更吸引各地觀眾熱烈支持與青睞。
-
戲曲
懷舊復刻,保存劇目,演員傳承
「重製╱演」與「改編」,基本上會被視為兩個「面對劇場舊作」的概念與做法。 「重製╱演」所面對的「舊作」會被理解為同一作品,並粗分成兩種模式:一是在同一巡演年度內;另一則是跨到不同年份,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重製。但是,無論何者卻都可能有編制規劃、內容調整、場地差異等而有所調整。(註1)強調現場性的劇場創作,就算同一週、不同場次都有差異,更何況是巡演、跨年度重演的調整。至於,「改編」可理解成更大的變動,不與舊作被視為同一作品此處的舊作多半有更長久的流傳歷史,並有經典化的可能;或是並非同一文類、類型的原著,舉凡小說、散文、詩作、史實等。 在劇場展演的歷史中,兩個做法有疊合、或無法完全區隔的必然。可提供一條思路是:近年在男同志市場裡獲得廣大回響、並即將再次重演的《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可以被明確認知是「改編」自莎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於是即將重演的是劇名已被更動的《仲夏夜汁夢》,而非莎劇。只是,綜觀其他以莎劇或經典劇作為名的製作,重演的到底是該劇團、創作者的作品,還是經典本身?反過來說,又有誰看過「原汁原味」的原著? 換個例子,戲曲名著《牡丹亭》同樣經歷數百年,由於有崑劇表演系統為基礎,或許能想像一個趨近明代的樣貌。縱使演員、舞台美學等已有不同,用「重製╱演」仍說不過去,但也製造了幾種名詞來模糊界線,如XX版、重回原著等於是,與原著的距離,無論遠近,既是創作手法,亦是宣傳手段。 由於不可能拿出某種度量衡,去測量每次「重製╱演」、「改編」與「原著」間的距離。所以必須思考的是,不同的戲劇類型於這樣的創作關係裡建構了怎樣的可能?故,本文企圖從去(2023)年底的兩齣「當代歌仔戲製作」《曲判記》(唐美雲歌仔戲團,後簡稱唐團)、《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後簡稱薪傳),探究創作團隊面對來自不遠過去的當代作品時,如何拿捏改編與重製的微妙平衡,並從中獲取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科技、技術、機器與身體、主體、存有之間,往往被理解成為對立與互相競逐的,尤其如今的AI愈來愈具有高度學習和自我進化能力,不僅挑戰何謂「人」的創造力,甚至更威脅到「人」的存在基礎,於是AI在召喚的是一個反覆出現的命題:究竟人類身體會掌控科技,抑或是科技會控制身體。當「身體」與「科技」成為二元對立的主體問題,從此二元性開展出的辯證,便總圍繞在是人類的肉身身體作為主體,還是肉身身體將被科技消除主體,而此主體悖論可能的解方,往往指向人機共構的「賽博格」(cyborg)。 在這條軸線上,2012年編舞家黃翊聚焦人機共舞的《黃翊與庫卡》是經典案例,2019年編舞家鄭宗龍的《毛月亮》,則在企圖挖掘科技宰制裡具原始性的肉身騷動中,顯露出肉身身體本位者對於科技物充滿不安的恐懼。若要論目前對人╱機界線辯證地最為完整的編舞家,謝杰樺從《Second Body》到《肉身賽博格》的創作歷程,應可作為其代表。 科技與身體的關係可以是非零和賽局嗎? 謝杰樺於2014年創作的《Second Body》,以4組Kinect感應器架構八米見方舞台,並將點雲影像以360度光雕投影覆蓋於舞者身體上,企圖以影像資訊入侵人類肉身並產生纏鬥,但此時賽博格肉身的形象尚未建構完全。直到2023年首演的《肉身賽博格》,謝杰樺加入線上觀眾的串流(live-streaming)與AI生成(generative)影像,並透過視訊鏡頭、現場掃描、舞者手持攝影機的影像,由演算法將觀眾們與舞者的面孔即時生成為「臉的集合」,再變化為舞者的影像複本與數位替身(avatar),舞者再將此替身影像與部分的身體部位進行拼接。 也就是說,從《Second Body》到《肉身賽博格》的過程,是從封閉影像機器的模控系統(cybernetic),朝向更開放且不可預測的AI機器學習,且透過多重的鏡頭與螢幕,組裝出碎裂的賽博格女體形象。然而,《肉身賽博格》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最後一幕已被賽博格化的舞者肉身與替身們,一致走向並消失在舞台後方發亮的投影機光源中,這似乎意味
-
亞倫.路西恩.奧文首度來台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由挪威藝術家亞倫.路西恩.奧文(Alan Lucien yen)與其團隊「冬季旅人」(winter guests)聯手編創的現代舞作品《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在奧斯陸世界首演後,延續世界首演便受邀至多倫多、瑞士等城市演出,獲外媒讚譽「舞台奇蹟」、「嘆為觀止」,本週末(3/1~3/3)將在2024TIFA的舞台上為台灣觀眾呈現該舞作的亞洲首演。
-
雲門50+1再出發 春鬥再啟,威尼斯雙年展舞蹈節迎《波》向上
雲門舞集在2023年跨越半世紀里程碑,今年第50+1年,也是落腳淡水雲門劇場第十年。雲門日前舉辦開春茶會,藝術總監鄭宗龍在雲門劇場中央廊道特別搭建的三度斜坡訓練舞台上,分享2024年舞團兩作品《波》(2023)與《定光》(2020)將首次登演國際舞台,以AI入舞的《波》獲邀於威尼斯雙年展舞蹈節(La Biennale di Venezia-Biennale Danza)演出,而回應自然生態的《定光》則為8月份德國威瑪藝術節開幕週打頭陣。今年是雲門劇場開幕第十年,再次啟動編創平台「春鬥」,邀請編舞家蘇文琪及王宇光嘗試編創多人作品,鄭宗龍與影像創作者全明遠合作身體影像的實驗作品《身土》也將在「春鬥」亮相。
-
2024草草戲劇節3月登場 串連民雄從早到晚「當青春」
2024草草戲劇節將於3月15日至24日盛大舉辦,以「當青春 Tng tshing-tshun」為主題,攜手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由雙策展人──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以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全區策劃,其中,實驗劇場呈現戲劇節限定演出及延續節慶傳統邀請8組協同策展單位,一同規劃「成長與迷惘」、「狂與平凡」、「甜蜜與苦疼」等策展區域,以不同角度探索青春的亮面與暗面,透過導覽、演出、工作坊、文化對談、互動裝置等,帶來近200場文化活動。另外,今年新增衛星展區,包含國家廣播文物館、民雄大士爺廟、一樂酒家、仁偉書局、打貓親子廣場等,呈現一系列免費活動,深入走進民雄。第二個週末更有台語新興樂團「裝咖人」與阮劇團儲備行動員客串合作夜間演出。
-
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慶演 原班底全台巡演經典再現
青春版《牡丹亭》原訂要在2021年演出400場時重返台灣,卻因疫情延宕。2024迎來20周年,在各界支持之下,原班底經典再現巡迴全台。
-
囝仔人《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 透過物件打造遊戲場
囝仔人以四季具有代表性水果為主題的戲劇╱繪本雙線創作計畫二部曲《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結合不同議題述說土地的故事。
-
融合東西方元素 武俠親子音樂劇《小羊晚點名》首登國家戲劇院
愛樂劇工廠武俠親子音樂劇《小羊晚點名》將於1月13、14日首登台北國家戲劇院,劇情描述羊族與狼族之間的「仙草寶典」爭奪戰。此劇為編劇暨導演高天恒與作曲朱怡潔兩位武俠迷共同打造的親子音樂劇,2017年底首演迄今巡迴全台30餘場,並曾於2022年由指揮暨作曲家游家輔及黎俊平重新管弦化編曲,相繼推出西方交響及東方國樂兩部音樂會版本,開創音樂劇IP的更多可能。
-
身體處方創團製作《㒩》 質問生命與自然輪迴樣態
身體處方三年創作計畫創團首作《㒩》,藝術總監莊博翔最初著重在對於形體的創造,當舞者身體因為受到這次舞作動作上的限制,無法達到舞蹈本身的流暢與連動,進而發展出由生命本體最簡易的方式運行身體,讓限制的概念發展到極致,使用生物體最本質的運行尋找身體與動作的下一步。
-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吉賽兒》 攜手國際知名舞星共創芭蕾盛宴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United Ballet of Ukraine)抵台帶來浪漫芭蕾經典舞劇《吉賽兒》Giselle全本演出,台北場特別邀請國際芭蕾舞星瑪雅.瑪卡緹莉(Maia Makhateli)與維克多.凱克塔(Victor Caixeta)擔任客席,他們感到非常榮幸與烏克蘭舞者一起舞出絕美芭蕾盛宴,期盼為烏克蘭人民向世界發聲。
-
攝影手札 2023表演藝術年度回顧
制勝決定性瞬間
表演藝術平面攝影與表演者,彷彿是競賽場上的選手,只不過,一個在明(舞台),一個在暗(觀眾席)。 在舞台上,表演者個個神采飛揚,有如絢麗明珠;平面攝影,像黑暗中蓄勢待發、撲向閃亮星點的猛獸,目光如電,聚精會神,抓住熱力四射的演出。 兩者差別在於,一個照著劇本進行,一個卻能在劇本之外,開展個人創意。平面攝影唯有出奇制勝,方能捕捉精采瞬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9
豐沛能量與多元議題,台灣竄升世界XR要角
在VR的世界裡,沒有人不知道「台灣」。自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前衛音樂人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合作的VR作品《沙中房間》,於2017年的威尼斯影展首度開設的VR單元,一舉獲得當屆「最佳VR體驗」獎後,台灣相關的VR、MR與XR作品開始遍地開花般地在歐美各大影展裡獲得重要獎項與關注。有著蓬勃的電子與科技業背景,多元開放的創作議題,加上官方與民間機構的資源挹注,「台灣製造」在虛擬與混合實境的藝術╱娛樂產業裡,再次抓住了全世界的目光。2023年的威尼斯市場展(Venice Production Bridge)中,甚至與法國共同獲邀,擁有自己的主題館台灣導演陳芯宜也成為當屆威尼斯影展VR沉浸式競賽的評審團主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4
新世代崛起!台灣年輕指揮家國際嶄露頭角
一座小島,無數人才,但也因為台灣太小,所以還要更好。台灣古典樂壇近年被雅稱為「指揮之島」,許多年輕指揮勇於離開台灣,在國際上闖蕩,或持續參加大賽,或在小樂團擔任要職,或在大型樂團擔任助理指揮,都能勇敢前行,找到立足的第一座堡壘。 指揮一字排開,林勤超曾於2016到2018年擔任德國邁寧根劇院首席駐院指揮,2018到2022年則擔任德國雷根斯堡劇院暨雷根斯堡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去年9月重返邁寧根劇院,繼續與熟悉的樂團團員一起工作。吳曜宇是繼指揮家呂紹嘉之後,唯二拿下法國貝桑頌指揮大賽首獎的台灣音樂家,也拿下香港國際指揮大賽銀牌,去年剛卸任NSO國家交響樂團協同指揮,於去年12月上任高雄市交響團樂團駐團指揮。
-
《紙Pli》懸吊高空之旅 漫遊於紙海
來自以色列的馬戲創作者英巴爾.本.海姆(Inbal Ben Haim)著迷於運用紙張表演馬戲,她不僅專注於紙的視覺表現,同時結合高空馬戲特長,將看似脆弱的紙張化為舞台上的一部分,讓紙張帶著身體離地,將身體與生命完全交付給紙的擁抱。在12月29日至31日《紙Pli》的表演中,紙不僅僅是作為道具或裝置的存在,更是與海姆共享舞台的另一位表演者,共同詮釋著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