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艺中心2023年马戏棚计划延伸出来的自制作品《身为问题儿童的我,从一出生就成为这个美好世界的慢性病》将于本周登场,这部作品邀请陈武康和周伶芝担任创作概念,并和表演者王健铭、朱宸祐、吴政颖、陈宥任和黄翊共同创作,他们一起探讨「马戏」的本质,从「问题儿童」这个命题为出发点,追溯作为表演者,一路在追求完美过程中所面临的挣扎与挑战,并实践他们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大胆、浪漫且实验的奇想。
热爱马戏的表演者王健铭,毕业于北艺大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表演组,他在《问题儿童》中,将身体视为接收器,透过与物件互动,探索表演的无限可能。王健铭认为,大型物件直接影响身体姿态,而小型物件则能创造独特的节奏。他特别享受在失败中寻找创作灵感,例如在丢接物件时,关注物件掉落瞬间身体的变化。与其他四位创作者的合作,也让王健铭深刻体会到「肉身先行」的创作方式。他表示,透过长时间的排练,大家建立了深厚的默契,并在过程中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他特别欣赏其他创作者精湛的技巧,并从中获得许多灵感。王健铭认为,与观众保持适当的距离是表演的关键。他喜欢在表演中与观众互动,甚至不介意挑战观众的界限。他强调,诚实地面对自己,探索内心深处的想法,是创作的原动力。
朱宸祐曾当过厨师,绰号也叫厨师,2015年就读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民俗技艺学系时,开始学习与接触马戏表演。他表示自己从小就是个「问题儿童」,经常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感到格格不入。回忆起学生时代,朱宸祐因学习障碍和个性叛逆而常被老师贴上标签,但他在表演艺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问题儿童》这个作品中,朱宸祐以杂耍道具「圈」为媒介,探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在学习杂耍的过程中,虽然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朱宸祐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与他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反抗精神连结起来,希望透过他的表演,打破传统的表演标准,让观众看到表演艺术的多元性和可能性。在与其他创作者的合作中,朱宸祐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创作过程中大家会互相激发灵感,共同探索表演的无限可能。
从小对扯铃有著浓厚兴趣的黄翊,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却被贴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然而,正是这种与体制的冲突,让黄翊更加坚定了对表演艺术的追求。在《问题儿童》里,黄翊以大量的扯铃为媒介,探索自己与物件、世界的关系。他将这些年累积下来的扯铃,视为自己成长的见证,并透过与它们的互动,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命经验。黄翊表示,希望透过这个作品,让观众看到物件背后的故事,以及表演者与物件之间的情感连结。
陈宥任毕业于国立台湾戏曲学院,表演跨足行为艺术、戏剧、舞蹈、马戏,擅长默剧小丑。从小也因为与众不同而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的他,将过往经历转化为艺术,探索自我认同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这次陈宥任以布拉圈为媒介,呈现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自我。他试图摆脱传统杂耍技法的束缚,透过肢体和空间的运用,传达出内心的挣扎与困惑。陈宥任表示,借由这个作品,他希望能和那些曾感到格格不入的人产生共鸣。他认为,每个人都曾因与社会期待不符而感到迷惘,但这并不代表这样不符合期待是错误的。
吴政颖来自高雄,以火舞、街头表演开启演出旅程,毕业于国立台湾戏曲学院的他,现在则从事马戏创作和剧场表演。吴政颖表示,他从小热爱阵头,并将这种热情延续到对棍术的钻研。在《问题儿童》这个作品中,他以棍术为核心,发挥想像力探索不一样的表现可能。吴政颖认为,马戏表演在展现技巧之外,也传达了自我,他希望透过这个作品,将自己多年来对棍术的理解和情感传达给观众,也会加入一些实验性的元素。他希望观众能够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他对表演艺术的热情和对生命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