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哲
-
戲劇
集體病症的難解《病號》
從過程中一直到了最後,不只一組出現了性愛的需求和死亡的結局,崩毀抑鬱的氣氛籠罩著各個角色,「病情」相互傳染、瀰漫渲染,一方面來看,形成了共同的主題,將這個小社群愈扣愈緊;但另一方面來看,形成了齊聲而單音的共鳴,影響到了整體敘事從頭到尾的音樂性。這樣多段一致的同向,呈現出了一種虛無感,讓人玩味的是這些不同的角色們所面對如此巨大虛無感的生命態度,連帶地可能影響到全戲的調性,甚至格局
-
戲劇 動見体劇團《病號》
多重帳號之後 「你」又是誰?
日本稱真名使用的帳號為「真號」,抒發負能量的帳號即為「病號」,動見体新作《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對這「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的社會提出質疑。由核心成員共同排練與發展而成,編劇王靖惇表示《病號》探究的是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重點仍是「人」。
-
演出評論 Review
浪漫而無害的境地
原聖經故事中,方舟是帶著萬物遠離大洪水的避風港。在此劇本裡,方舟不但是庇護所,也宛若一座封閉而壓迫的孤島;不再只是個被單向道德化、英雄化的象徵,而是乘載著指涉多重而自身矛盾的意涵,轉化成了一個拓展想像極限的天堂,更有趣的是,也是個重演外部世界類似規則、相同戲碼的地獄。甚為可惜的是,到了劇場裡,在曇花一現的妙趣創意反而凌駕於劇本內容的情況下,這個意涵多重的載體,層次又回到了單面。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席琳.狄翁鐵粉的現實幻境
魁北克作者希瓦涅(Olivier Choinire)的原劇本Flicit,在二○○八年被英國劇場界師奶級劇作家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翻譯成英文版本的Bliss,這個虛實混呈,將崇拜與幻想、八卦和日常並現的作品,今年十二月也將在黃郁晴的編排和執導下,以《生而為粉我很抱歉》之名搬上華山烏梅劇院舞台。 這一切被劇作家設定在「鏡子另一端」所發生的事全出自一位大賣場員工、巨星席琳.狄翁(Cline Dion)的超級粉絲Caro,她敘述、幻想、操作、創造的另一種現世,所謂的鏡子,其實「可以代表許多投射,」黃郁晴說,「譬如對偶像的崇拜、看著鏡子裡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想像,兒時成為流行明星的願望等等。」 她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故事,就如那位恣意妄想、連結自身與偶像的劇中主角般,「生活是充滿挫敗的,與人相處也總是困難重重,不過當她聽著歌、在作為粉絲的世界中,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讓她得以從現實逃脫。」即使在自媒體發達、直播盛行的今日,汲汲營營攫取目光的人們,實則依舊無法成為如席琳.狄翁般獨特的存在,抱歉或許並非對誰,更像是發現自己終究辜負了自己的期待。
-
演出評論 Review
致死去的孩子
如果萬華本身已經是一個非常精采的鏡像空間了,藝術家作為一個「再現、爭議、顛倒」現實的人,要怎麼創造出一種鏡像的鏡像呢?要如何把都市遊魂徘徊不散的萬華,再幽靈化一次呢?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作品採取聲音演出的策略,真是用對了地方。它完全避開了貧民窟觀光、災區觀光的陷阱,沒有讓萬華的混亂、破敗、危險感淪為一種奇觀,它不是展示,而是用無法還原記憶的錄音檔案繪聲繪影,暗示我們不可見的,比可見的更重要。
-
焦點專題 Focus
一間旅店,四種想像
創作社劇團《四情旅店》找來兩岸三地四位青壯派導演,共同以「旅店」為命題進行創作。這不是一個晚上四齣戲的集結,而是嘗試讓四個導演共同磨合出一台戲。台灣代表楊景翔與李銘宸,前者擅長處理劇作議題和語言、後者專注於空間、物件、演員的質地與狀態,香港代表陳恆輝以文學入戲,經營身體、聲音與意象,中國代表王子川則擅於編作荒謬喜劇。四位導演的風格與關注命題迥異,相異的美學品味,如何被放在同一個舞台上? 在還未進劇場見真章之前,本刊分別對四位導演提問,關於創作,關於成長的環境,關於對其他導演的好奇,關於兩岸三地的劇場風景,他們是怎麼想,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