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孫梲泰在〈越位〉中,身體倒立懸吊,往全身的深處和極限走。
舞蹈新訊 舞蹈跨領域,身體跨空間

三位編舞家的《跨.舞蹈》與楊春江《空.百》

舞蹈跨領域,身體跨空間,第九屆台北藝術節中將有兩套舞作嘗試大膽實驗。《跨.舞蹈》找來三位編舞家,以三段獨舞展現舞蹈與戲劇、影像、行為藝術之結合。演出過《流浪者之歌》、《狂草》的前雲門舞者王維銘編作〈獨〉,一個人的溫柔、另一人的恐懼、最後那人的渴望虛擬出互動與單獨的交織。楊維真的〈奇慾境〉以多面鏡子反射內心與外在的各種映照,在真幻迷離的氛圍中詰問自我。孫梲泰的〈越位〉中,身體倒立懸吊,往全身的深處和極限走,將發現什麼? 香港編舞家楊春江的《空.百》運用即興舞蹈進入百年建築空間,牯嶺街小劇場曾位處舊書街,前身是中正二分局,其本身的歷史性成為靈魂遊走的意義場域,身體穿梭於門、窗、桌、椅、牆、柱之間,直至真空,舞蹈與裝置、光影、音樂的共舞,訴說著建築與史蹟的斑駁,封存的段段時空變成饒富探究的身體旅程。(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戲劇新訊 人聲與器樂共鳴 自然與生命合奏

身聲演繹劇場《祕徑》 召喚行走的記憶

歷經四度遷徙,身聲演繹劇場去年落腳竹圍工作室,原本老舊的廢棄房舍,在團員親手修建下,成了可供排練演出的藝術村落,還開發一處名為「十二柱」的另類展演空間。與自然為鄰,身聲從日常生活、訓練到創作,無不回應這個充滿生命能量的駐地,每天例行晨訓,團員們如苦行僧侶般,走踏於淡水河畔的無人小徑,有時行經泥濘,有時碎石遍地,到荒野鄉間打太極。於是,這樣日覆一日,路程艱辛的訓練,發展成型一齣以行走為主要意象的《祕徑》。 編導張偉來表示,《祕徑》透過行走召喚出許多團員的共同記憶,例如全團抱病奮力完成的非洲賽內加爾演出、每場由傍晚至深夜長達六小時無間斷的「火鼓祭」、一年一度苗栗北港徒步往返的白沙屯媽祖進香行腳等,「行走象徵生命步履,在不斷挑戰身心臨界點的路途裡,我們感知人生的阻礙,也領悟了,每踏出一步,都是堅定自身意志的唯一方法。」全劇以四面環繞舞台,利用各式樂器的演奏,交織團員歌唱、吟詠的共鳴,展露了一種深沈的氛圍,呈現生命不停更迭、遷徙的階段,同時意味著內外在的流動風景。(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戲劇新訊 融合廚藝和武藝 揭露背後秘辛

《天下第一包》 抖出鼎泰豐的成功秘笈

北京人藝有齣以「全聚德烤鴨」為本的知名舞台劇《天下第一樓》,台灣黑門山上的劇團也要將成立近五十年、全球知名的鼎泰豐搬上舞台。《天下第一包─鼎泰豐秘笈》編導謝念祖說,鼎泰豐不但在一九九三年登上美國《紐約時報》,獲評選世界十大美食餐廳,還在世界各地經營數十家分店,堪稱為台灣之光。為摸索出鼎泰豐屹立至今的秘訣,劇組造訪鼎泰豐多次,還深入從未對外界開放的中央廚房,謝念祖強調,他覺得鼎泰豐成功秘訣就是「堅持」。 《天下第一包》除了公開鼎泰豐美味小籠包的食材配料、製作過程,還要首度「爆料」外界罕聞的鼎泰豐兩代之爭,謝念祖說,全劇故事有實有虛,他從中杜撰一段「江湖恩怨」,傳言古代美食祕笈被搶奪的人撕裂,鼎泰豐搶到一半,因為那一半祕笈長得像小籠包,所以鼎泰豐就專攻小籠包製作。「料理藝術的關鍵就像是武俠高手過招的極致態度,鼎泰豐的奧妙,一定要用『武俠精神』才足以詮釋,我們這戲是融合了廚藝和武藝的創意組合!」(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2007新點子劇展《殘, 。》

受限於演出經費的實際條件,王嘉明大概是這幾年比較有辦法一路讓觀眾跟看的台灣小劇場的導演,他算是穩定的持續推出新作,對於觀眾來說斷裂感不會那麼深。跟看王嘉明是從一新耳目的《Zodiac》(北京的演出則換成兩個主角都是男演員的男男版)開始,陸續又看了側重聲音實驗、三個多小時長的《泰特斯─夾子/布袋版》(發現了莫子儀這名演員),到叫好的、成功演繹世代語彙的《麥可傑克森》等幾部作品,導演的各色嘗試絕對不是獨創,但有本領調和出「好看」的風貌,說起來選擇王嘉明的戲來看,相對是一種「安全」的投資。新戲《殘, 。》,演員名單一字拉開可見徐堰鈴、Fa等指標演員,經常詮釋愛情及經典的王嘉明,新作援引柏拉圖的《饗宴》為本,期望見到導演再一次成功使用屬於他世代的舞台語言。 文字|居樂斯 32歲,工作與休閒都脫離不了看書、看電影、看戲、聽音樂的雜誌編輯。

文字|居樂斯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音樂新訊

悠悠琴音 揮灑詩意鄉愁

大提琴家麥斯基與NSO的對話

一頭捲捲長髮,加上修剪整齊的絡腮鬍、三宅一生的絲質襯衫搭配黑色長褲。一場演奏會下來換穿的七、八件上衣,與開襟上衣裡的首飾一樣璀璨!大提琴演奏家麥斯基著重時尚流行的品味與獨特的外型,相信台灣愛樂者必定印象深刻。但若以為他只是利用舞台上花俏的效果來博得喝采,那可就錯了!他精湛的琴藝與絕佳的詮釋,將讓您沉浸在他的魔幻魅力當中。 當巨星殞落,最熱門的話題自當聚焦於接班人選!總觀古典樂界,能被大師欽點為接班人已經非常不容易,但史上同時獲得皮亞提戈斯基與羅斯托波維奇兩位大提琴巨擘的肯定,也只有麥斯基能夠做到。熟悉台灣的麥斯基此次來台仍舊帶來十八世紀謎一般的「蒙塔格那那」名琴,與NSO合作演出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詮釋他個人對鄉愁的感觸。詩意般的色彩與充滿哲思的琴聲,將在簡文彬的帶領下,悠悠地向您吐露淒美之情。(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音樂新訊 音樂傳教士領航 演奏家相伴

劉岠渭、NSO開「音樂學苑」 領你入音樂殿堂

坐在音樂廳舒適的座位裡,聽著台上精良的音樂家演奏優美的音樂,一切的氣氛都是那麼美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旋律的起伏再也抓不住逐漸神遊的心靈,眼皮不知不覺也跟著變重了音樂會的欣賞其實是必須事先做功課的,但倘若不知從何做起,不如就交給專家來替您指路吧! 一九六○年由指揮家伯恩斯坦所推出的「青少年音樂入門音樂會」系列,引領了美國成千上萬的青少年走進古典音樂的殿堂,來窺探音樂的奧祕。延續這樣的概念,NSO在近年實施的演前導聆深獲好評後,於20072008的樂季內,將首邀「音樂傳教士」劉岠渭教授親臨音樂廳,以嶄新的「音樂學苑」系列登場。跨年度的系列包括了各三場從古典到浪漫時期經典室內樂,以及一場變奏的交響樂章。以劉岠渭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講解,搭配NSO團員現場演出,解開聽眾們對室內樂的疑惑,輕鬆的體會音樂所傳遞的美麗境界。(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新加坡交響樂團、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

我必須承認十月節目真是多到爆。光是看節目表,就足以讓我打飽嗝。本土創作音樂劇、歌劇就有五部之多!外國管絃樂團也有五個。首先,我希望推薦新加坡交響樂團。新交十多年前,曾由前任總監朱暉帶團來過一次,當時基本上像個海外版的中國樂團。近年在新任總監水藍調教之下,從基本功整頓起,水準和聲勢已臻國際。鄰國馬來西亞的樂團,則是旱地開花,像是杜拜人在沙漠蓋滑雪場,是精美的人工品。 水藍雖出身蘇杭,但骨子裡頗為西方,音樂有精準的節奏性與細膩的層次,充滿流利與光采的現代質感。水藍來台多次,這是第一次率正規軍,除重頭戲拉赫瑪尼諾夫二號交響曲最值一聽之外,另一驚奇是由夏漢演奏《梁祝》。原班搭檔也曾於二○○二年在台灣演出《梁祝》(學生為主的節慶團),老實說,當時的演出令我不敢恭維。事隔五年,我倒很有興趣看看兩人的華樂有沒有稍微字正腔圓一些。 酷臉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的樂團是另一個奇葩。這個長相古怪的小提琴家,當年被視為堪與西方樂壇並立的前蘇聯集團音樂家,後來以走出自己的風格和音樂路線為職志,怪到徹底!現在他幾乎已經很少碰主流音樂,也因此他端出來的菜都有新意,不會讓人覺得乏味。最後也歡迎到國父紀念館欣賞敝人創作音樂劇《四月望雨》,在西餐當中嚐一點台味。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音樂新訊

湯沐海 以手揮灑音樂雋語

再次與北市交合作 鋼琴家夫人徐周希也同台

演奏家用樂器說話,但指揮家則是用手說話,並且讓演奏家們的樂器,共同說出醇美的話語。湯沐海,這一個曾被讚許為「真正用手說話的人」,以嚴謹細膩的風格著稱,常與世界著名演奏家合作演出,並指揮過一百三十多個樂團;其絕佳的音樂素養及專業能力,被視為中國大陸當代最有才華、並且最具影響力的華人音樂家之一。 出生於上海的湯沐海,是少數被三位指揮大師首肯的音樂家,不僅被卡拉揚發掘、收為關門弟子,還曾擔任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揮,及應小澤征爾之邀,參加波士頓壇格塢音樂中心夏季音樂節的指揮班及演出活動。 現任蘇黎世室內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及首席指揮,並擔任上海音樂廳藝術總監及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的他,將再度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攜手合作,演出布拉姆斯和西貝流士的作品。而身為「湯夫人」的韓裔鋼琴家徐周希也不遑多讓,將擔綱起李斯特《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挑戰。在特有的默契中,流瀉指尖下,每個精心雕琢的音符。(李秋玫)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舞蹈 劉鳳學馬水龍攜手打造

《沉默的飛魚》不沉默 澎湃舞動海洋壯闊

《沉默的飛魚》是劉鳳學取材原住民宗教觀與日常生活,與作曲家馬水龍繼《竇娥冤》後再度攜手,迸發出結合原住民舞蹈動作與現代舞肢體技巧的磅礡舞作。舞作中將原住民舞蹈與日常動作加以轉化,織入舞蹈的敘事氛圍,舞者也舞者擬仿海中飛魚,此起彼落地飛躍翻騰,半空中各種魚躍之姿富滿力量感。

文字|周倩漪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音樂 跨國、跨界、跨語言、跨時空的現代歌劇

《梧桐雨》 浪漫新詮愛情經典

旅美作曲家陳玫琪的現代歌劇《梧桐雨》,將在台灣與日本優秀的音樂家與劇場工作者的合作下,推出全本歌劇的世界首演。《梧桐雨》主要是根據洪昇的《長生殿》,並參照白樸的《梧桐雨》撰寫,但又以另種觀點作了超寫實的轉換。不著重於歷史的演繹,而是以現代角度,詮釋不朽的愛情悲劇。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音樂 東方哲思靈動入樂 跨界取材意象豐富

台灣新銳作曲家 探尋世紀之聲

「傾聽二十一世紀臺灣新銳作曲家聯展」所呈現的,是一群從二十到四十歲不等的新生代作曲家,在近年來獲獎及國內外委託創作深獲好評的作品。寫景、寫意、寫情之中,更包括了東方傳統的哲思與情懷。而跨領域的跨領域的運用在幾首樂曲中也可見端倪,不管是繪畫與文學,都成為作曲家取材的靈感來源。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丹心救主》

二十幾年前的我,總是一邊看著楊麗花歌仔戲、一邊幫著阿嬤、大姑媽抓龍(按摩),這是我接觸戲劇的起點。二十幾年後的七月底,《丹心救主》所有預售票在短短幾小時內被搶購一空,而許多購票者為了父母而來、向隅者為父母難過,許多婆婆媽媽為了一睹楊麗花丰采即將首度步入國家劇院。 如果說歌仔戲的靈魂,是唱腔;如果說忠孝節義的故事,是歌仔戲在動人的唱腔背後,潛移默化教化人心的力量。那麼,楊麗花歌仔戲,就是我們共同在看戲的樂趣中長大、感動的回憶,也是讓台灣社會在看戲的樂趣中感染忠義、氣節的力量;這是我們一個深藏在心裡多年多年以後始終忘不了的美夢。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後,這個美夢仍然深藏在我、在許多人的心裡。 兒時的回憶,總是最難忘、也最感人的滋味。《丹心救主》讓我們得以溫馨地再度感染這個夢。 文字|陳保源 31歲,現在高雄地方法院任職法官助理。喜愛觀賞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

文字|陳保源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臺北藝術節「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

現代音樂劇場與古典題材的對話,本月相當熱鬧:《福春嫁女》取材西方經典,《梧桐雨》取材中國古典,製作上都是一時之選,值得期待。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對南亞地區古典藝術與現代劇場的結合,向來卻頗為隔膜。本屆臺北藝術節,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幾檔「亞洲藝術共同體」,略可彌補此一缺憾。 來自泰國的油甘子劇團《死亡禁語》,由佛教神話出發;菲律賓的伊沛格劇團《黃金城傳說》,則取材民間傳說。兩個作品都與貧窮、生態、政治或宗教衝突等現實問題交織連結,形式也都使用面具、舞蹈、音樂、甚至影像等多種元素,應能帶來一場文化震撼。此外,甫從亞維儂征戰歸來的「泡泡小姐」楊維真,也將和中生代舞者王維銘、孫梲泰,共同在「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中代表台灣,演出《跨.舞蹈》,也值得一探。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舞蹈新訊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新的許諾」

舞后莫琳納 打造西班牙烈情之夜

清脆的響板、熱情的跺地、翩翩搖曳的長尾裙、奔放的佛拉明哥吉他西班牙火紅年輕的舞后羅西奧.莫琳納(Roco Molina)將與迷火佛拉明哥舞坊攜手展演風格瑰麗的小品集結「新的許諾」。羅西奧.莫琳納三歲習舞,十八歲就獲得馬德里第十一屆編舞暨舞蹈大賽首獎,曾參與二○○四年美國佛拉明哥藝術節演出,《安達魯西亞日報》Diario de Andalucia如此盛讚:「以她的優雅、她的完美及她的個人特質,她簡直是無與倫比。」 繼推出佛拉明哥舞劇《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詩人的生死戀歌》,迷火佛拉明哥舞坊這次演出多支舞碼。從無伴奏人聲吟唱〈打鐵調martinete〉,應和群舞棍杖擊地與舞鞋跺地的節奏交響詩〈棍杖舞〉;到吉他與大提琴二重奏中,長尾裙如女人心緒飄揚空中或滑行地面的〈長尾裙舞〉;還有眾人圍火為女子驅魔、詭魅而灼熱的〈火祭之舞〉,是選自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之作品;俄羅斯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西班牙隨想曲〉,則在繁美的隊形變換中呈現西班牙古典舞與俄羅斯風情的浪漫交織豐巧節奏與烈情舞姿,佛拉明哥舞將燃起身體的不眠之夜。(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舞蹈新訊 舞出斯洛伐克繽紛的藝術色彩

「路尼加」 魔鬼小提琴與歡快舞者的花園

風景秀麗的斯洛伐克,前屬於捷克斯洛伐克聯邦,一九九三年獨立成國家。在這片土地上,聚居著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吉普賽人等不同民族,豐富多彩的舞蹈、服飾、歌謠薈萃為創作靈感,造就出路尼加舞團的絢麗色彩,「路尼加」,斯洛伐克語即是花團錦簇。 一九四八年創立的路尼加舞團,被譽為「歐洲藝術明珠」,演出足跡遍達全球六十多個國家。擔任藝術總監超過半世紀的史帝芬.諾索(tefan Nosľ),編舞風格注重音樂的微妙與動作的和諧,尤其擅長大膽改編舞步與瞬間變換節奏,讓舞團在傳統韻味中迸發燦爛新意。現場有專為舞團伴奏的專業小樂隊,音樂中加入了斯洛伐克傳統的民族樂器德西馬琴(dulcimer),音樂豐富,小提琴手更是技藝高超,素有「魔鬼小提琴」美譽。此次舞碼包含活力十足的〈嘉年華棍子舞〉、仿製陶輪之環形舞〈陶匠組曲〉、斯洛伐克山區傳唱的〈牧羊人之夜〉、熱鬧雙人群舞的〈曾普倫慶典〉朝氣洋溢的舞者與魔鬼小提琴,將歡快訴說斯洛伐克繽紛的民族性和藝術況味。(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戲劇新訊 三缺一劇團《一百種回家的方法》

為女同志媽媽發聲

如果愛情可以非關男女,無分性別;親情的追尋,是否也可以跨越同性、異性的界線?關注女同志議題的三缺一劇團編導陳亮君,因參與女同志媽媽聯盟的組織工作,接觸到一群女同志媽媽與她們的小孩,看著他們在這不夠友善的社會裡,仍然努力追求幸福,讓她對「親情」這件事,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感動。「這些勇敢的女人,披荊斬棘走出了一條同志生兒育女的路其中有已婚的拉拉、利用人工生殖的拉拉、遊走在家庭體制與法律縫隙之間卻仍不斷努力的女同志。現在,我希望能為這些人做點什麼,因此有了這齣戲。」 《一百種回家的方法》以田野劇場的方式,透過深度溝通、戲劇遊戲、集體即興、團體觀察與分享、讀書會、工作坊等,走入女同志媽媽的家庭,深刻反映女同志媽媽的生活與心聲。陳亮君說,社會對同志家庭存在太多的誤解,她希望能創造更多的對話空間,讓女同志媽媽被看見,被理解。「只要身而為人,都擁有親情的需求,利用同志家庭作為創作的切入點,是因為它更具有執著的力量,從中能夠突顯出親情的本質,是不分種族、性別、階級,或任何有形的界限!」(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李哲藝與陳哲聖

三十年前,一群民歌手開始拿起吉他,穿上牛仔褲,唱起屬於自己,純情而簡陋的歌。當時誰都沒想到,這群玩票的音樂吉普賽人,可以匯集成一股台灣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自發音樂風潮。這股風潮,後來更造就了輝煌的華語流行歌曲產業。 刻意的、或太合乎理論的音樂運動,大都沒有蔚成風潮的生命力。而自發的火花,很難形容,但是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查覺它的前景。一群年輕人,目前還不知該用什麼名稱形容,姑且稱為「台灣青音樂」吧。特色是年輕作曲家、三十歲左右,科班或業餘都有,跨古典與流行兩界,風格廣泛、題材新鮮、充滿創意、玩得大膽、品質又不錯,像是從無生氣的學院土壤上冒出來的青苗。 這個月活躍的兩「哲」:李哲藝和陳哲聖便是標準二例。李哲藝的名字與眾多音樂活動貼在一起,紅到不行,快要成為「日不落節目單」了。光這個月就有個人豎琴獨奏會「豎琴藝類」(古典改編曲為主)、「劇場音樂四部曲」(個人劇場作品,鄭立彬指揮宙斯愛樂)。另一位陳哲聖也很活躍,在王戰指揮的台灣絃樂團「台灣音樂地圖」擔綱編曲。最後兩「哲」又一同為長榮交響樂團「懷念民歌精選饗宴」編曲。 我尤其喜歡欣賞他們的創作,因為總有驚喜值得期待。而這些音樂家搭檔的演奏家,也大都年紀相當、素質堪稱在台灣前列。我非常高興這群本土「青」音樂家勇於走出傳統的框框,沒有包袱的往前闖。相形之下,小澤征爾真的沒啥好期待,已經一半就木了。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