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心心和福建梨園戲、泉州南音樂團共同創作的《霓裳羽衣》,以大唐皇室為背景,以玄宗和貴妃知音識音為主軸,將結合梨園科步、創新南管音樂曲風,重現盛唐古畫韻味。《目蓮救母》是打城戲最具代表性的劇碼,深具福建閩南特殊的風土民情與地域色彩。
閩韻風澤《霓裳羽衣》
11/15~16 7:30pm
《目蓮救母》(上、下)
11/17~18 7:30pm
台北新舞臺
INFO 02-27545024
同樣發跡自中國福建泉州的閩南一帶,同是以泉腔南音為曲調,南管樂舞與打城戲,卻展現一雅一俗,全然不同的藝術質地;前者以細膩別致的清音雅樂為正統,後者則吸收京劇的打擊樂,著重武打雜技的熱鬧氣氛,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宗教儀式色彩。新舞臺「新傳統」系列今年推出「閩韻風澤」,由「南管女兒」王心心和福建梨園戲、泉州南音樂團共同創作《霓裳羽衣》南管樂舞劇;緊接著由泉州打城戲劇團帶來《目連救母》,這齣打城戲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劇目,原有七十五場,可連演七天七夜,此次刪選成十場,上、下兩集精華呈現。
《霓裳羽衣》重現盛唐古畫韻味
成長於福建泉州南管世家的王心心,向來以保存純正南管的古樸典雅,並賦予其當代風貌為創作方向。新作邀請有「福建才子」之稱的梨園戲編劇家王仁杰以《長生殿》為本,為《霓裳羽衣》增添戲劇骨幹。全劇以大唐皇室為背景,以玄宗和貴妃知音識音為主軸,分〈春睡〉、〈聞樂〉、〈製譜〉、〈霓裳羽衣曲〉四段,鋪陳玄宗音律造詣之精深與玉環動人心魄的歌喉、瑰麗之舞藝,隱約牽動著彼此,甚而牽動著觀眾的,就是這種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不費一言一語而情動之,唱之不足,而舞之蹈之。王心心表示,演出將結合梨園科步、創新南管音樂曲風,重現盛唐古畫韻味。
盛行於閩南語系地區的打城戲,來自於道教與佛教打「天堂城」超度亡靈升天的宗教儀式,後經表演藝術家加工創造後,逐步形成具有強烈宗教和民間特色的地方劇種。打城戲有道士興辦的「興源班」,又有和尚興辦的「開元班」,文武戲兼備,逢喜慶與喪儀齋醮演出,又有不同的開場儀式。打城戲也俗稱「法事戲」、「師公戲」、「羅漢戲」、「和尚戲」,其表演以羅漢科為主,帶有濃厚的提線木偶表演風格,並吸收了梨園科步,技藝側重於跳躍撲打和雜耍,武打主要運用源於泉州的南少林拳技,特技功夫則以戴面具表演、疊羅漢、吃火吐火、吃紙拉腸、弄鐃鈸獨擅。
《目連救母》展現打城戲經典劇碼
《目連救母》最早可追溯自一千年前的北宋時代,中元鬼節舉行盂蘭盆會超度亡靈儀式時的表演,後世稱此劇為「中國戲曲之母」。《目蓮救母》的豐富完善過程,也是打城戲由打「天堂城」的宗教儀式逐漸加以戲劇化,最終成為專業戲班的形成過程,因此是打城戲最具代表性的劇碼,也深具福建閩南特殊的風土民情與地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