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劇 改編自電影《大老婆俱樂部》
《我的大老婆》讓李立群演出三個劈腿老公
果陀新戲《我的大老婆》改編自美國電影《大老婆俱樂部》,原片由三位資深女星主演,是道地的女性意識電影,但果陀導演找來資深演員李立群,一趕三演出三個女人的老公,不僅挑戰李立群的演技,也意圖加入原著中所缺乏的男人角度,製造「女權vs.男權」的精采對話。
-
CD導薦Music
新來的歌手,令人熟悉的音聲
這次推薦的兩位歌手艾摩斯.李與瑪黛琳.蓓荷,對唱片界與聽眾雖是新面孔,但卻都有與「前輩」相似的特質:前者剛好是諾拉.瓊斯的小師弟,作品編曲則與瓊斯一樣走平靜幽遠的療傷系風格;後者嗓音酷似爵士傳奇女伶比莉.哈樂黛,但她演唱全新曲目,極力要走出自己的路。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新藝術獎出爐,創作社《嬉戲》奪大獎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百萬大獎得主於四月十七日晚間出爐,「年度視覺藝術獎」由施工忠昊「迷宮中的朝聖」獲得、「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掄元。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並預告,即將在十月完工啟用的仁愛圓環「台新金控」總部大樓,將挪出其中的二樓作為「台新藝文中心」,希望透過此一「藝術心臟」,持續與文化界聯手繼續當代藝術的推廣工程。 「評審團特別獎」部分,首度以雙獎方式,由明華園《白蛇傳》、杜昭賢「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造街」同時獲獎,獎金分別為三十萬元。台新銀已將十七部入圍作品,做成八分半鐘長的短片,放在四百部ATM上,讓民眾共同參與藝術饗宴。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於四月十七日晚上在中山堂舉行,包括主辦的台新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彭雪芬夫婦、上屆得獎者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陳郁秀,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故宮副院長林曼麗,新象總經理許博允,台灣金服董事長洪三雄夫婦、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杜英宗等上百位藝文界人士與會。 晚會由劇場演員郎祖筠、大提琴家張正傑聯手主持,會中並邀請張曉雄編舞的《疏離印象》表演,以及小提琴家胡乃元拉奏許常惠作品《前奏曲五首》。 表演類首獎得主《嬉戲》的編劇紀蔚然上台領獎時,對於跌破大家眼鏡,意外拿獎,仍舊以他拿手的麻將經來詮釋:「打到最後一圈北風北,還槓上卡張自摸。」完全不改編劇的幽默,還呼籲這個獎是評審頒的,網路上不要罵喔!(田國平) 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入主牯嶺街小劇場 文化局重新招標牯嶺街小劇場委託案,經專家學者公開評鑑後,由劇場界人士王墨林領軍的身體氣象館取得優先議價權,如順利簽約每三年換約,至多可經營九年。王墨林指出,牯嶺街小劇場有必要重行定位再出發,以創造前衛、實驗、跨界、創意的公共空間。在王墨林的構想中,牯嶺街小劇場不該只是一座展演空間,還應反映新世代對文化、社會、政治的立場,創造代表台灣當代性的充沛力量。(廖俊逞) 法國戲劇大師賈克.樂寇《詩意的身體》中文
-
稿藝術LETTERS FROM AUDIENCE
英國DV8肢體劇場Just For Show
DV8就是「好看」! 當媒體開始集中火力報導DV8,你被煽動得以致於帶著問號想買張票去瞧瞧,但那昇起的欲望無法滿足,因為票,早就賣光了。(所以,加入兩廳院之友是有必要的) 文宣上寫著:「DV8絕對是不讓你好看的!」,我暗爽,慶幸這次舞台上沒有胖子、跛子,那些看了讓人不知如何反應的尷尬角色。 這是一場一開始就令人驚嘆、大呼不可思議的演出!最過癮的是影像的處理,太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開場的3D光影秀就動感十足、十分嗆辣,接下來,人物不斷穿梭在虛實之間,在景深裡ZOOM-IN ZOOM-OUT,又令人興奮!最讓人感觸深刻的是當動作靜止、燈光漸漸隱滅,鏡框式的舞台上,形成有如凝固凍結的記憶或是一張老照片的效果! Just for show是一個讓第一次接觸DV8的人會愛上DV8的演出!真的,DV8就是「好看」! 桃園市 林敏兒 房地產廣告從業人員 藝術與生活這麼近 演出前看了一些DV8的報導,並且看了公共電視轉播的他之前作品Enter Archilles、Strange Fish,原本以為自己會非常不喜歡他的作品,沒想到看完之後卻對藝術總監Lloyd Newson非常感興趣。 我並不是十分了解Just For Show,但整晚對這個作品還是看得目瞪口呆。多媒體技術運用得出神入化!一個完美的多媒體結合是需要多麼精準的設計與控制,而他們幾乎做得絲毫不差,讓舞者與多媒體共同在舞台上呈現。 看Just For Show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舞蹈」、「生活」、「劇場」不是那麼遙遠,而是就這麼「簡單地呈現在我面前」,第一次我覺得藝術離我這麼近、這麼自然。所以這更激起我想看看Lloyd未來其他作品的念頭。是他變了?還是恰好這個作品比較輕鬆?其他尖銳的作品我是否依舊欣賞?有一天我一定要找出答案。<
-
戲曲
一齣無邊浪漫的意象京劇
《三個人兒兩盞燈》絕對是網路虛擬世代養成的新一代語言寫手寫出的新風格之作,那重重疊疊畫面、快速短暫的對話情節,受電影、網路、新世代小說影響之深,已是「戲曲之外」的另一個故事了。
-
戲曲
如何才能「人間情根仔細栽」?
演員表現精采,水準整齊,舞台極富詩意,水墨和窗框,就像這整齣戲,給人餘味不盡。
-
舞蹈
看不清楚的一場秀
Just for Show大玩視覺障眼幻象,明白揭露現代人無時無刻都在以觀看行為試圖抓住及定義詮釋自我及他人的存在。然而相對於觀看行為及外表姿態的五花八門卻又如此不可依賴,編舞者安排大部分的動作在昏暗燈光中進行,刻意強調對外展示用的身體已經筋疲力竭,只剩下孤寂乾涸的心靈,這是「秀」不出來也無法看清楚的。
-
音樂
呂嘉指下,北市交演出燦爛、勝利的高潮
浦羅柯菲夫常被比擬為俄羅斯樂壇的托爾斯泰,其第五號交響曲寫於脫離世界大戰夢魘、期待未來和平的氣氛之中,因此具有表現人類壯麗與英雄力量的精神內涵。呂嘉貼切舖陳第一樂章裡勝利與悲劇糾纏不清的曖昧衝突,尾聲巨砲隆隆,將樂團猛爆潛能驅使到極限,十分過癮。
-
戲劇
何必等待Peter Pan?
開場後極大篇幅的演員獨白,或許建立了觀眾對於角色身分背景的認知,但是這些對於演員的認知,卻未能更加細膩地投射或延伸於主要情節的各個角色之中,以至於獨白歸獨白,表演歸表演,拼貼或許成立,對比和觀照則闕如。
-
戲劇
生動之外的期待
表演者本身精采的表演質地與表演技術,讓這場演出具備了十足的可看性,這樣一個劇場經驗的確特別,在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上更有其令人驚喜與驚豔之處;但是深究起來,仍然不免對於言說故事意義的拿捏,以及語言/聲音與表演元素之間的結合方式產生更多期待。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浮生若夢
截稿的這一天,收到出版社寄來陳明才生前寫的文集《奇怪的溫度》,這位劇場界裡一直讓人懷念、心疼、無能為力的「鬼才」,去年走進太平洋,在上天最寬闊的擁抱裡結束了他凶猛灰澀的生命。整本書都是不平靜的。 如果說,走進太平洋是陳明才讓生命突圍的方法,那一天,他終於讓身心好好睡一覺。在他最後的告別書裡寫著:「秋過是冬,冬盡,溫暖日子不遠了,有些什麼不動了。」彷彿看到了他找到的安詳。陳明才無解的一生,也像一場夢。 這個月,台北最矚目的一場表演,正是陳明才在台北藝術大學的老師─賴聲川為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所推出的《如夢之夢》,二○○一年在香港演出時,共十二幕九十五場,是一齣川流不息長達七小時的戲,詩人導演鴻鴻形容為「賴聲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前世與今生,現實與虛幻一一輪轉。學佛的賴聲川用不同於陳明才的方式看生死:「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正視生與死都是一場不斷重覆的豐饒旅程。這是賴聲川的里程碑作品,國家劇院也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原來的觀眾座位形式,十分令人期待。 另外在這一期裡,我們也花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即將在四月中旬揭曉的第三屆台新藝術獎。企業辦藝術獎項,往往吃力不討好,特別是在標準莫衷一是的當代藝術領域上。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的透納獎,這個在英國當代藝術舉足輕重的獎項,每一年都讓藝術界既愛又恨,因為評選制度註定是共識與特異的拉鋸,什麼人什麼制度選出來的「最好」,選上的和落選的都用放大鏡去看它,不一定喜歡結果。但獎項帶來大眾的注目,又很難讓人不注目其結果。透納獎幾乎年年在抗議聲中揭曉,但在媒體的注目下,也成功地扮演了英國新世代藝術族群背後的推手。舉辦三年的台新藝術獎,幾乎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金像獎,全年度的觀察,與國際舞台的接軌,以及企業資源投入於推廣的用心,我們在這一期裡也做了一個三年的回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夢之夢A Dream Like a Dream
這場夢來自菩提迦耶的一場奇妙的領悟 一個下午迸發出的連鎖思緒 讓賴聲川疊疊套套地 用劇場演出了七個半小時 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第三度搬上舞台 國家戲劇院的空間被全面改造 將有每場八百多個、約有七千多個觀眾 有機會經歷這場穿越時空、故事接連著故事的奇異夢境。 賴聲川為何造「夢」? 這次又將如何造「夢」? 這次的特別企畫將為你「戲」說從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作品里程碑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一九八五年創團大戲《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得實驗中的台灣劇場開花結果,並與大眾文化接軌,讓劇場從默默無聞,一夕之間成為顯學,變成主流的文化活動,也是表坊最早出國巡迴的演出;自此「相聲系列」也成了表演工作坊的招牌系列。(表演工作坊 提供) 《暗戀桃花源》 一九八六年的《暗戀桃花源》,建立起表坊的忠實觀眾群,這齣戲拼貼古裝與時裝,喜劇與悲劇,真實與扮演,交錯又同時地發生在同一個舞台上,這種錯置也成了表坊常用的手法。而賴聲川因此戲獲頒「國家文藝獎」,一九八九年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獎」。同時也拍成了電影。(表演工作坊 提供) 《開放配偶(非常開放)》 一九八八年《開放配偶(非常開放)》,由陳明才編導,是表坊嘗試改編達利歐‧弗的劇作,也是後來演出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開端。(表演工作坊 提供)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表演工作坊 提供) 為了更積極培養新人才加入專業劇場工作行列,一九九○年《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九九四年演出的《時間與房間》成為這種小型實驗性作品形式的新嘗試。二○○○年正式成立子團「外表坊時驗團」,致力探尋更多的劇場創造性。 《紅色的天空》 一九九四年《紅色的天空》風格轉為樸實,不但去美國巡演,還成為兩岸歷史性的媒介,是第一次以「台灣創意(導演),大陸演員演出」合作模式演出,從北京、上海、天津一路演回台北,數十場演出,回響熱烈。(表演工作坊 提供) 《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 一九九六年《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是第一齣在台灣主流劇場上探討愛滋主題的作品。(表演工作坊 提供) 《這兒是香格里拉》 二○○○年《這兒是香格里拉》,是表演工作坊的第一齣原創音樂歌舞劇。(許斌 攝)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入場看戲隨身包
不斷轉台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像是各種故事類型的集大成:有醫院裡的生死悲歡、有忠誠與背叛的婚姻場景、有六四出亡的留學生生涯、還有二○年代的上海妓院、三○年代的巴黎藝文沙龍、甚至哥特式的古堡神秘傳奇。我們就像坐在電視機前不停轉台,卻發現每一台上演的不管是電視劇、紀錄片、談話節目、或新聞報導,竟然全都連得起來! ■「逃亡」和「追尋」是推動這長篇故事的兩大動力。不斷有人從生活的困境中出走,也不斷有人死命天涯海角追尋。如果你是從生活中「逃」進劇場來的,請留意追你的人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現,包括台上的故事裡。 ■《如夢之夢》劇中有不少關於「變身」的絕招。像是如何跟病人做「自他交換」。像是如何在外國扮演日本人。像是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激烈地改頭換面。此屬危險動作,觀眾請勿模仿。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見台灣當代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台新藝術獎」, 在台灣儼然已有「藝術金像獎」的重要地位。 何以能在短期間達到如此受業界與社會大眾重視的程度? 曾擔任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國際評審 的華裔英籍戲劇學者蔣維國如是說: 「這是一個在華人當代藝術界裡很重要的獎項, 因為它持續而嚴謹,從提名到決審, 參與的人數與討論的總時數之多,都超乎預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術人看台新獎,期許無限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雲門舞集《行草貳》為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藝冠獎得主。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台新藝術獎表示肯定。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在台灣藝術界已經樹立了代表性,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藝術觀察和評論部分,做得非常好,台灣向來缺乏長期藝術觀察與評論,嚴格說來,這是台灣的媒體失職,台新以民間企業的角色,出來擔負這樣的任務,非常了不起,長期做下來一定會對台灣藝術評論的環境產生更大影響力。 我對台新藝術獎有三個期許,第一是希望獎項持續下去,讓台新藝術獎歷史再悠久一點,更有影響力。第二是經費再多一點,更希望其他企業也能跟進。第三是藝術觀察與評論的部分可以再多撥一些經費,這對台灣藝術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 劉守曜(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舞蹈空間舞團《再現東風》入圍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我對台新藝術獎非常肯定,包括對傑出藝術作品的肯定與長期評論的建立,有些應該是政府出面做的,現在卻由企業取代政府來做,這相當不容易。 另外十大藝術新聞的選拔,台新也建立了自己的機制,目前雖也有北藝大在做,但學者和民間可以再多一些角度,可以做更多元的呈現與對照。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更大更多的事情,例如台新的觀察團和評審團長期觀察台灣藝術界的生態與各種藝術創作,這應該可以留下更多記錄,如果這些評論文章未來可以定期集結出書,相信會對創作者的自我關照,與跨界的相互瞭解有很大幫助。 過去表演藝術界和視覺藝術界彼此並不熟悉,透過台新藝術獎的設置,現在表演藝術界有管道更瞭解視覺藝術的創作者的創作風貌,對於推動跨界合作有很大幫助。像這次施工忠昊為《柳.夢.梅》設計的舞台裝置,也是本屆入圍的《迷宮中的朝聖施工忠昊個展》的展覽內容之一,就是跨界合作的好例子。 紀蔚然(創作社編導) 紀蔚然的《嬉戲 who-ga-sha-ga》入圍二○○四年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 我個人肯定台新藝術獎的存在,但卻覺得例如台新藝術獎此類獎項,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實質幫助有限。主要是台灣的藝術人口
-
戲劇新訊 愛情卡拉OK大匯唱
非常林奕華《戀人絮語》
去年以圖書館為場景,三個小時半以「讀本」方式詮釋張愛玲小說《半生緣》,香港劇場奇才林奕華再出怪招,這番他將以卡拉OK形式,唱演法國哲人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林奕華說,戀愛是卡拉OK,戀愛是古典音樂,歌和音樂都是一種愛情的呼喊,然而詠嘆吟唱的背後究竟是一攤死水,還是無限汪洋?他企圖延續羅蘭‧巴特解構愛情的手法,拆解情歌文本背後的符號。 《戀人絮語》情境設定一名情傷男子〈陳立華飾〉為愛自殺前,去卡拉OK他會點哪些歌?是香港資深音樂創作人黃耀明如張國榮般,自憐自戀的迷離呢喃?台灣歌手許茹芸渾然天成的純淨嗓音,演唱越劇《紅樓夢》中的葬花詞?還是被比喻為「會唱歌的周星馳」,另類歌手陳浩峰無厘頭吶喊的後設戲謔?亦或是曾演出《地下鐵》的媒體人黃俊銘,悠揚渾厚的古典樂音?這些不同領域的歌者,各自表述情歌底下的愛情風景,同時傳達「愛情是一種消費活動,卻要它地久天長」的矛盾。(廖俊逞)
-
舞蹈新訊 邀請觀眾一起「上床」
《孵夢PART2》展現女舞者的特技
二○○一年,世紀當代舞團推出了六位舞者在二十張雙人床墊上,挑戰體能極限,對抗地心引力的《孵夢》,受到不錯的回響與好評;這回《孵夢Part2》談的是人如何在床上獨處的各種精神狀態與層次,發展出前後兩支作品間互補的關聯性。夢境與現實交錯,並從女性的角度,來談「上床」的經驗。 不過,在形式上,編舞者姚淑芬依然要挑戰舞者的身體極限,這回特別請來國立台灣戲專附設綜藝團團員張晶蘭,指導舞者特技,呈現出女性體能上的陽剛,七名女舞者,不但用上懸吊技巧,還利用牆壁反制地心引力,並以不同角度的彈跳來佔據空間中的高度,動作的困難度更高。《孵夢Part2》將更接近夢境的超現實空間,透過舞蹈肢體呈現人類與自我夢境的虛實關係,呈現馬戲團式的魔幻寫實風格。 影像向來是世紀當代的重頭戲,這次除了預先製作的影像,還有針孔錄影,將舞者與觀眾融為一體。其中最大的特色,將邀請三名觀眾「上床」,而透過影像投射之間的互動,將夢境的層次在虛實之間轉換,與觀眾一起孵夢,飄在半空中愉快地看著熟睡中的自己。(田國平)
-
達人推薦
強力推薦《戀人絮語》!
將在新舞臺登場的《戀人絮語》原是進念二十面體二○○三年在香港藝術節推出的多媒體音樂劇,結合台灣人馬重新打造。編導林奕華、胡恩威端出流麗奪目的視覺饗宴,加上流行樂天王的歌聲,是林奕華將浪漫情懷與理性辯證、劇場實驗與流行元素大膽結合的拿手好戲,我強力推薦! 紀蔚然的劇作一向緊貼社會現實,而我以為他的遊戲筆墨帶來的樂趣,比起麻將或家族系列往往更多。錯過《無可奉告》或《嬉戲》狂歡經驗的人可別再放過創作社的《影癡謀殺》。 《天堂王國》是台北愛樂合唱團繼《魔笛狂想》票房大捷之後乘勝追擊之作,卻另闢蹊徑。從蘇利文音樂劇Mikado的情節出發,以喜劇手法寓言╱也預言台灣的政治處境。音樂全盤重寫,頗富新意。編導鍾欣志為賴聲川的得意門生,表演工作坊《威尼斯雙胞案》就是他的傑作,現轉戰他更熟悉的音樂領域,值得期待。 四月是舞蹈旺季,舞蹈空間舞團和古名伸舞團同週上檔,對「東方」「現代」這股世界潮流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到新舞台一試《三探東風》,願意體驗敏感氣質與別出心裁的空間思維的觀眾,我則推薦實驗劇場的《未知》──欣賞蘇安莉肢體流轉出的那種無以名狀的美感與情感,是一種非常純粹的享受。 高雄的觀眾,請記得帶孩子享受一回有趣又動聽的豫劇《國光十年兒童劇展》。
-
音樂新訊 紀念一百六十歲冥誕
四月吹起佛瑞法國風
法國作曲家佛瑞(Cabriel Faur)或許不像德布西或拉威爾那樣為國人熟知,但卻不折不扣是奠定法國音樂風貌的重要人物。他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追隨聖桑學琴並共同建立了法國國民樂派,讓法國古典音樂擺脫德奧傳統的桎梏,發展出屬於自己文化風格的特色。佛瑞的作品以聲樂曲及室內樂聞名,而他也像貝多芬一樣晚年失聰,但仍譜出精采的樂章。 今年五月剛好是佛瑞的一百六十歲冥誕,四月就有兩組音樂會不約而同以佛瑞為主題。北市交邀請現任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合唱系系主任及福斯堡市歌劇院副指揮的林菁,首度返台指揮,特別演出佛瑞的《安魂曲》。而在台灣努力耕耘的印象三重奏,則特地邀請了台北愛樂電台主持人、女高音黃瑞芬(Zoe),一起鋪陳一晚專屬於佛瑞的浪漫饗宴,除了演出佛瑞知名的〈夢後〉等六首歌曲外,還將演出佛瑞最重要的作品第一號鋼琴四重奏,以及佛瑞失聰後的傑作鋼琴三重奏。想認識這位法國代表作曲家的觀眾,這正是不容錯過的好機會!(莊珮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