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西尼的《一路向上》(華納音樂 提供)
CD導薦Music

葛萊美獎的爵士桂冠

上個月某天,在台北愛樂電台和主持人沈鴻元一起介紹今年頒發的第四十八屆葛萊美獎爵士獎項,也算是為小眾的爵士樂找個話題,增加一點曝光機會。在此也把當天的介紹內容整理呈現,與PAR的讀者們分享。

上個月某天,在台北愛樂電台和主持人沈鴻元一起介紹今年頒發的第四十八屆葛萊美獎爵士獎項,也算是為小眾的爵士樂找個話題,增加一點曝光機會。在此也把當天的介紹內容整理呈現,與PAR的讀者們分享。

當代爵士專輯

吉他手馬西尼(Pat Metheny)是葛萊美的常勝軍,今年以《一路向上》The Way Up專輯拿下了他的第十八座葛萊美獎,他也是葛萊美獎歷史上拿過最多不同類別獎項的得獎者,曾經獲得包括最佳當代爵士專輯、最佳器樂作曲、最佳搖滾演奏、最佳新世紀專輯等七類不同獎項。

以《一路向上》而言,馬西尼堅守著樂團風格,把Pat Metheny Group近年來頗受歡迎的華美威猛的整體音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節目裡,沈鴻元提醒聽眾留意音樂中的異國情調/東方況味,這一部分可能有來自越南籍團員小喇叭手Cuong Vu的貢獻。

這個獎項的遺珠是中生代明星薩克斯風手約書亞.瑞德曼(Joshua Redman)的Momentum,瑞德曼演奏日趨老辣,在強烈的靈魂、放克(Funk)節奏中表現搶眼。唱片裡有多首標準曲,甚至還包括了自由爵士名曲〈Lonely Women〉,重新詮釋一首以集體即興為主軸的樂曲,實在是有點奇怪的一件事。沈鴻元的看法是:「曲目原創性不足,在投票決定的獎項裡,吃虧也難免。」

爵士演唱專輯

這個部分我們介紹了兩張提名作品:提兒妮.莎頓(Tierney Sutton)的《與樂團同在》I’m With the Band跟迪迪.布里姬沃特(Dee Dee Bridgewater)的《香頌情緣》J'ai Deux Amours。莎頓演唱中規中矩,有種夜總會情調,該Scat(編按:Scat是一種爵士歌手在即興時的必用技巧,通常是一種無意義的音節或模仿聲響)、該即興的地方也都恰如其分;曾長期旅居法國的布里姬沃特選擇香頌為主題,演唱精采,但是爵士味大為沖淡。沈鴻元說:「《香頌情緣》拿去角逐最佳世界音樂專輯,肯定毫無破綻;《與樂團同在》裡面的標準曲〈Cheek to Cheek〉,唱得居然有珍.夢海(Jane Monheit)的味道,莎頓算是前輩耶,被這樣活逮,不好意思吧。」

得獎的演唱專輯是電影《晚安,祝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原聲帶,演出的是黛安.瑞芙絲(Dianne Reevess)。自編自導還身兼原聲帶執行製作的喬治.庫隆尼親自選曲,還把樂團和歌手瑞芙絲帶到拍片現場,讓樂手跟演員可以即時互動,真是很奇特的一招。瑞芙絲的演唱頗有張力,編曲和唱腔都有新意,算是提名作品裡面最具原創性的,得獎也是實至名歸。但講到這,我們兩個在電台大放厥詞的人突然想到,認真說來,這張唱片最沒原創性,因為從選曲、情境設定,甚至歌詞與電影意在言外的微妙連結,都是來自製作人╱導演庫隆尼的創意,瑞芙絲不過是執行者罷了。

最佳爵士演奏專輯

最佳爵士演奏專輯提名的有小號手泰倫斯.布蘭查(Terence Blanchard)的Flow、他的同行師弟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的現場作品Live at The House of Tribes等。得獎專輯是他們的老師兄、薩克斯風手韋恩.蕭特(Wayne Shorter)的新作Beyond The Sound Barrier。這裡講了一堆師兄師弟,原因無他,這三個人都曾是昔日「爵士信差樂團」的要角,在此齊聚,也算是一樁佳話。

許多人都嫌棄葛萊美品味保守,能得到投票諸公青睞的,多半不是大師、大唱片公司,就是大明星、大搖錢樹。爵士獎項也不例外,大師蕭特身體恢復健康,出了Beyond The Sound Barrier這張唱片,馬上榮膺桂冠,有一種「誰敢不投他」的輿論氣勢。其實馬沙利斯的Live at The House of Tribes,重回傳統紐奧良風,小號表現極有興味,即使像我這樣向來不是很喜歡他的樂迷,也大為折服。沈鴻元更是大嘆:「溫頓證明了一件事:遵循古法釀製,才是王道啊!」

最佳爵士大樂團專輯

最佳爵士大樂團專輯提名者中,明格斯大樂團(The Mingus Big Band)的《三位一體》I Am Three豐富多變,時而挑釁火爆,時而深沈睿智,有時又是天真純潔,三種個性合而為一,也算是為唱片標題下了最佳註腳。

得獎的是貝斯手戴夫.荷蘭(Dave Holland)的《樂猶未盡》Overtime,《樂猶未盡》是非常好的作品,但是聽起來有點太過完美,極為複雜、高難度的合奏,在他們的手裡一如庖丁解牛,圓融而毫無瑕疵,讓人不禁懷念起《最高指導原則》裡面隱隱約約的衝突火氣,那種山雨愈來的壓迫感。

錄完節目,我跟主持人沈鴻元在電台門口閒聊,講的還是剛剛這些葛萊美爵士作品,煙霧繚繞、青白色燈光照射下,彷彿聽見戴夫.荷蘭抱怨:「真要那種毛毛燥燥的火氣,我廿五年前帶的樂團就可以了!樂團要修到現在這樣圓潤完美,同時不失去任何一絲複雜與和諧,要花多少功夫你知不知道!」

另一邊,可能會有溫頓.馬沙利斯說:「什麼古法釀製,古法就是一種很多人都會、也很多人用過的方法,我在Live at The House of Tribes玩紐奧良風只是遊戲之作,你該去聽林肯中心爵士大樂團,那才是真正了不起,你們這些樂評人懂個屁!」

 

文字|蘇重 資深爵士樂評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