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雅玲演講時在白廳擺了五張空椅子,上面貼了演員的名字;芭芭(觀眾席最後排最右邊)也在現場專心聆聽。(彭雅玲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06國際劇場藝術節╱歐丁劇場的表演魔力

台灣導演彭雅玲 歐丁劇場裡的「台灣告白」

二○○一年那次去歐丁,演講介紹歡喜扮戲團近年以口述歷史為素材完成的「台灣告白系列」中的女人。我排了五張空椅子,上面貼著我團員的名字。我說完了故事,會後有一位男士過來,「雅玲,你讓我哭了。」

他很仔細地問我歡喜扮戲團的排練經過,每一個過程他都極有興趣,「你可不可以將你們的資料和照片寄給我,我以後寫書的時候想要介紹歡喜扮戲團!」,我心想真是一位用功的記者呀!你是誰?

「我是導演」,

「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導演。」

「我是這裡的導演。」這裡?我看他明明像南美洲人,

「你是說哪裡?」

「這裡,這裡的導演」,

「你是誰?」

「我是這裡的獨裁者,這裡的蔣介石,這裡的一切。」

「哦,你是尤金諾.芭芭」。

尤金諾.芭芭二○○二年來台北參加國際藝術節,一下飛機就對台灣的一切政治、社會、教育、文化非常有興趣,顧不得長途飛行的勞累,早上五點到台北,九點便去參觀國立戲曲專科學校。「還是一對一呀!」,芭芭看到劇校的角落胡琴老師陪著學生練唱,他非常感動,「真是最高成本的培訓呀!」。事實上他在一九七○年代曾兩度來台選演員去參加他劇場人類學學校的活動,他對中國的傳統戲曲非常有興趣。

二○○三年歡喜扮戲團再度去歐丁演出創新歌仔戲《千姿百態畫旦角》,演出完畢第一個叫好的是尤金諾.芭芭,他過來熱情地擁抱並在耳邊說:「你讓我哭了!」他到後台給演員熱情的鼓勵,並聯絡丹麥三個藝術學校邀請我們去演出。「我很欣賞中國的傳統戲曲,《千姿百態畫旦角》感動了現代劇場的觀眾。」,芭芭不僅說說而已,他後來到巴黎洽公,還邀我們在巴黎唸書的團員邱芳璇、曹雅嵐餐敘。

歡喜扮戲團兩度去歐丁劇場參加穿越藝術節(Transit),歐丁全體演職員參與接送及一般庶務性工作,可以看出來他們不會把自己捧得高高的,而是真正生活上的性情中人。

經驗交換與教學承傳

經驗交換(barter)在一九七○年代已成為歐丁劇場的一項重要活動,當歐丁與社區或其他劇團相處時,建立關係的一種儀式性步驟;彷如你帶一些青菜蘿蔔去市集交換一些雞蛋牛奶回來一般,他們要交換的是文化,歐丁帶著訓練技巧、街頭表演、即興以及演出,與當地社區交換他們的舞蹈、音樂、歌唱、口說文學、傳統甚至宗教儀式。這樣的經驗交換儀式,將歐丁帶出歐洲大陸,足跡遍及亞洲、北中南美、大洋洲甚至非洲等近五十個國家。也影響八○年代尤金諾創立劇場人類學及其學校。

教學承傳(pedagogy)一直是歐丁注重教師與學生互動關係的重要課題,培訓一個演員如同重塑一個生命,其輕重的拿捏因人而異。歐丁以嚴格、紀律的訓練聞名,我在歐丁當客座講師時,有些學員告訴我,他們才上課兩三天就常常半夜哭醒,以為這輩子回不了家。

歐丁的教師雖然嚴格,但我在歐丁的二週密集藝術節(Odin Week)結束前最後的晚餐,卻是令人永生難忘,充滿如宗教般的儀式,既有趣又感人;這些老師偷偷地準備三天三夜的盛宴,老師打扮成各種戲劇角色,一個個帶領學員進入會場,一一為每個人佈菜、倒酒及服侍學員,感謝學員共同完成教學承傳的特殊儀式。在這樣的儀式中我們忍不住地想「我回家了」,回到了一個劇場人真正的家。

歐丁的大師訓練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所累積下來的功力。我常常在訓練疲憊時想到歐丁,想到那一群勤奮不懈的身體表演工作者,他們讓我看到什麼是劇場上最高強的武功,然後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更或勤練苦學發誓有為者亦若是。

一個大的劇場不足以成為偉大的劇場,四十年來,歐丁在那北方荒蕪小鎮的農舍中建立了戲劇工作者絡繹不絕於途的朝聖地。

歐丁劇場網址:http://www.odinteatret.dk/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AR名詞小檔案

劇場人類學

所謂的劇場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是完全兩回事。在《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密藝術》一書當中,芭芭寫道:「劇場人類學所研究的是——在組織化的表演狀況下,人類肢體與精神狀態的行為及其研究與分析;而這些行為所依據的原則和日常生活並不相同。」

因為研究劇場人類學,芭芭創立了「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ISTA-The Ine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atre Anthropology),與全世界各地的大師合作。尤金諾旅遊世界各地與各地傳統藝術經驗交換(barter)的延展,他仔細觀察峇里島音樂、印度舞、日本能劇、中國京劇等,並擷取其中肢體、聲音等表演語彙,而成為劇場訓練或表演題材的重要元素。蘿柏塔在《雪跡》Trace in the Snow的一開場以印度舞走出,再走日本舞步,接著以中國京劇的跑圓場,動作之精準令人目瞪口呆。茱莉亞在《沉默的回聲》中以能劇、京劇等的發聲練習入木三分,功力驚人。劇場人類學使表演融匯了多元文化,也使表演發揮最大的可能性。(李立亨、彭雅玲)

歐丁劇場舉辦的藝術活動

歐丁週(Odin Week)

「歐丁週」是個密集進行的工作坊,每年都在歐丁劇場舉行。參與者可以藉此更了解歐丁劇場與相關活動。工作坊包含了排練、訓練課程,觀賞歐丁劇場的演出與示範,以及觀賞影片與參與講座和討論。今年的週丁週將在九月廿二日到十月一日舉辦

赫斯特堡藝術節(Holstebro Festive Week)
這個藝術節一九八六年首次舉辦,之後每二到三年舉行一次。由歐丁劇場策劃,邀請赫斯特堡當地的藝術團體與國際藝術家參與,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參與團體必須針對當次的主題進行表演製作。二○○五年的主題是The Splendour of the Ages。

穿越藝術節(Transit)

這個國際性的劇場藝術節二○○一年首度舉辦,由歐丁劇場的資深成員茱莉亞.瓦雷(Julia Varley)主導策劃,透過具體的討論、工作坊、製作演出,提供女性劇場人一個發聲及對話管道,分享彼此的角色、作品、理論以及各種形式的劇場經驗,檢視女性在未來劇場中的地位角色。(田國平、鄭淑瑩)

PAR人物小檔案

葛羅托斯基

二十世紀重要的戲劇大師,他的「貧窮劇場」理論和實踐撼動了歐美前衛劇場界,奠定了他的崇高地位。

葛氏於一九五一年開始接受演員訓練,曾遠赴莫斯科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一九五六年後開始在波蘭各地從事劇場導演工作。一九五九年,他與法拉森(Ludwik Flazen)創立「波蘭實驗室劇坊」致力於劇場實驗。「波蘭實驗室劇坊」以研究工作為重點,作品多由個別的研究議題發展而成,因此自一九六五年起,劇坊正式成為「表演研究中心」,並獲政府支助。一九六八年後,葛氏淡出劇場,不再編導任何作品,轉而以表演來追索生命創作、昇華的可能管道。一九八二年波蘭當局宣佈戒嚴,葛氏申請政治庇護前往美國,並在加州大學爾宛校區(UC Irvine)舉辦客觀戲劇(Objective Drama, 1983-1986)研究傳習計畫,台灣的劇場工作者劉若瑀、陳偉誠均曾參與這個計畫,並將葛氏理論帶回台灣,對一九九○年代的台灣小劇場造成深遠影響。

葛氏在一九九九年一月卒於義大利,享年六十五歲。(本文取材自「民間大劇院」網站資料)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