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故事工廠《媽,別鬧了!》 「鬧」背後是對愛與理解的渴求
故事工廠改編自Netflix同名影集《我媽的異國婚姻》的舞台劇《媽,別鬧了!》,由編導黃彥霖著手打造任性歡鬧又溫馨動人的家庭故事。黃彥霖的企劃一出,即打動了原著作家陳名珉:「補強了書和戲劇中的所有缺憾,又自成一格地成了一個全新故事。」在50歲以上女性單身率超過四成的台灣社會,《媽,別鬧了!》以有別於影集版的輕魔幻「穿越」題材,再創治癒人心的「熟齡追愛」話題。
-
臺灣國樂團攜手梅派傳人魏海敏 化身雲崗天女、人間冬皇翩然獻聲
臺灣國樂團3月23、24日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推出《在梅邊─天上人間》國樂京典音樂會,將傳統戲曲結合多媒體與全新編曲,體現國樂紮根傳統戲曲,帶來多元且創新演繹的精采節目。由臺灣國樂團攜手享譽國際的京劇藝術家、梅派傳人魏海敏、指揮江靖波、金曲獎導演戴君芳、榮獲金馬獎、金曲獎、金音獎三金得主呂聖斐擔任音樂統籌,以及舞台影像設計王奕盛、燈光設計王天宏等各界精英,聯手打造出獨樹一幟的影音盛宴。
-
曉劇場團員培訓有成 「家庭場景」獨角戲三戲聯演
曉劇場新春系列節目之一「家庭場景」為三位具潛力的曉劇場團員鄭詠元、陳家誼、陳威辰以家庭場景為題,挑戰經典文本《芭芭拉少校》、《米蒂亞》、《伊底帕斯》再詮釋改編為獨角戲,將於3月22日至24日在萬座曉劇場上演。
-
台北愛樂攜手吳曜宇與獨唱陣容 挑戰全本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2024年,適逢德弗札克逝世120周年,台北愛樂合唱團與青年管弦樂團將首次獻演德弗札克最龐大的合唱交響鉅作《聖母悼歌》(Stabat Mater),並邀請指揮家吳曜宇及女高音林慈音、女低音翁若珮、男高音王典及男低音陳翰威等國內獨唱陣容,將於3月25日晚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帶領樂迷感受德弗札克最高難度也最溫暖療癒的曠世鉅作。
-
第16屆草草戲劇節串連民雄 一起「當青春」
歡慶「做16歲」的「草草戲劇節」已於3月15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以阮劇團作品《陳文成的證明題》揭幕。草草戲劇節今年以「當青春Tng tshing-tshun」為策展主題,於3月16日至17日、3月23日至24日兩個週末綻放,外加首度串連民雄衛星場域,週間文化活動不間斷,一共將迎來近200場,包含演出、音樂、市集、展覽、講座、導覽、工作坊等,各式各樣表演活動,邀請愛好藝術與文化的朋友,一同走進嘉義探索青春的亮面和暗面。開幕當天,嘉義縣縣長亦翁章梁親身力挺,大力支持在地文化,也分享自己的青春經驗。
-
坂本龍一永恆的獨奏現場 《鏡:KAGAMI》亞洲首演登場
日本傳奇音樂巨匠坂本龍一於2023年3月因癌症逝世,讓全球樂迷痛心不已。然而,透過混合實境(MR)技術,國家兩廳院邀請台灣樂迷在坂本龍一逝世近一周年之際,再次走進他的演奏會「現場」。
-
美式經典音樂劇《芝加哥》 首登北中高三地舞台
《芝加哥》音樂劇(Chicago the Musical)是百老匯最長壽、演出次數最多的「美國原創」音樂劇,1975年於紐約首演後即受到廣大關注,1996年復排重返百老匯,更一舉奪下多項大獎,包括六座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Tony Awards)、二項英國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及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最佳音樂劇專輯」榮耀。《芝加哥》不但達成在百老匯連演25年里程碑,更巡迴至全球36個國家、500座城市,累計超過三萬場演出,全球票房突破16億美金。捱過疫情後,《芝加哥》音樂劇將展開25周年紀念巡演,在睽違七年後,將於今年7月底至8月初來台演出,巡迴台中、高雄國表藝場館,首度挑戰為期三週的北中高三地巡迴演出。
-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 9月將於北藝中心舉辦
甫辦完「劇場技術展 THEATRE TECH EXPO」,在「超級大劇院」迎來6000多名劇場專業人士及一般民眾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接下來又將於9月4日至6日主辦今年「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 Performing Arts Centres,以下簡稱AAPPAC)年會,接待來自國際的44個重量級表演藝術中心與33個藝術場館╱組織。
-
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 11組團隊詮釋「非.常.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轄下臺灣戲曲中心「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由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精心規劃,以「非.常.愛」為主題,11組戲曲團隊將在舞台上探究人心最原始也最深沉的情感「愛」。
-
音樂劇《媽媽咪呀!》 8月首登台北國家戲劇院
睽違六年,史上最陽光的音樂劇回來啦!全球享負盛名的音樂劇《媽媽咪呀!》將再度來台,將於8月28日至9月1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次歡樂登場。
-
李安電影改編《囍宴》全新音樂劇 5月全球首演在台灣
改編自李安1993年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電影的《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音樂劇,今年5月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進行全球首演,9月將移師至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囍宴》音樂劇由華文音樂劇公司出品製作、文化內容策進院聯合出品,美國百老匯創作團隊與台灣劇場團隊首度攜手打造,更邀來百老匯明星梁厚泰(Telly Leung)和麥特.辛格勒德克(Matt Shingledecker)與闇奕格、羅北安、苗可麗、聶雲等人共同主演,以充滿歌舞的百老匯音樂劇及當代視角詮釋經典。
-
永懷一代京劇丑角泰斗 孫正陽紀念特輯3月11日首播
京劇丑角泰斗孫正陽3月8日以93歲高齡在上海辭世,3月11日舉行告別式,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特別在YouTube戲曲頻道「酷雲劇場」推出「孫正陽紀念特輯」,釋出10部孫老師過去在台北演出的精采影片,讓戲迷緬懷先人,捕捉大師身影。
-
法國導演鏡頭下的廖瓊枝 《從淚水到希望》紀錄片首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近年以台灣重要且具代表性傳統戲曲表演藝術藝師為主角,拍攝生命史影像紀實,留下珍貴傳世的紀錄。2023年以歌仔戲人間國寶廖瓊枝藝師為主角拍攝,首度邀請熱愛台灣歌仔戲的法國導演尚若白執導《從淚水到希望:法國導演眼中的歌仔戲藝師廖瓊枝》紀錄片,以外國導演的視角看待台灣歌仔戲的藝術之美及廖瓊枝為歌仔戲拚博的強勁力量,讓更多觀眾認識台灣歌仔戲的重要地位。本紀錄片於3月9日假臺灣戲曲中心舉辦首映發表會。
-
時間是幻想 坂本龍一遺作《TIME》打造虛實難分劇場
「日本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最後一齣舞台作品《TIME》,3月28日起將在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演出,當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而臺中國家歌劇院搶先於3月8至10日成為亞洲巡迴首站。《TIME》將呈現一個聲音、裝置和視覺藝術交叉的世界,光和水融合,產生無數夢想,無縫地融入劇院空間。
-
全台首獲SGS查證之劇場 國家兩廳院發布三年減碳計畫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吹起一股綠色劇場風潮,各大表演藝術場所紛紛祭出各自的節能減碳策略。國家兩廳院自2016年開始,建設並優化無障礙硬體設施,接續發展全面性的場館共融服務項目,2021年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制定發展方向,啟動場館自我盤點,導入永續概念於場館營運當中,並設定場館六大永續願景。2023年串聯產官學,舉辦第三屆「永續國際年會」,今日更舉行「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公布暨三年減碳行動」記者會,公布完成 ISO14064-1:2018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通過SGS查證,成為全台首座獲SGS查證之劇場。兩廳院同時發布三年減碳計畫,為表演藝術產業永續營運寫下新的里程碑。
-
名曲交匯 名家激盪 臺北傳藝季美妙樂音不間斷
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簡稱「傳藝季」),自1988年開辦以來,今年即將邁入第37屆,為紀念臺北市建城140周年,今年特別以「臺北風彩」為活動主軸,自3月9日起至6月8日止,為期三個月期間將有30場次精采節目,內容涵蓋歌、樂、劇等多元藝術表演形式;這個每年春季舉辦的藝術季,是全台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藝術盛會,受到藝術界矚目與期待,更吸引各地觀眾熱烈支持與青睞。
-
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計畫 受理「藝術入校推廣類」線上申請
文化部積極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期盼以藝文單位的專業導入,讓藝術文化從小扎根。113年度「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作業要點」之「藝術入校推廣類」自即日起開放申請,受理至3月31日止。歡迎藝文團隊和藝文工作者踴躍遞件,提出結合五所學校以上的推廣計畫,讓文化體驗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
Take the __ Train
鏡頭下,一段人生與藝術的密碼
今年的生日令人難忘,一早陸續收到許多祝福,賴在床上正開心地讀著,我突然眼尖發現其中夾雜著來自編輯的訊息,竟然被關心(催稿)了!原來心細的她發現2月過了一半我卻還是靜悄悄的,心生懷疑我可能誤以為一月的紙本雜誌已是最終刊,於是捎來問候。這一下我真是又喜又驚,喜的是還可以寫一次專欄,驚的是我能如期交稿付印嗎? 生日隔天依約赴友人家一同欣賞了《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 這首歌的紀錄片《那夜,金曲不朽》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裡面珍貴記錄了在 1985 年 1 月底的一個神奇夜晚,46 位美國流行樂壇當紅巨星在全美音樂獎典禮過後齊聚好萊塢的 AM 錄音室,錄下為非洲飢荒難民募款的不朽之作《四海一家》。 影片從發想藝人邀約名單開始,到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與萊諾.李奇(Lionel Richie)寫歌的過程,一路跟拍至眾人在晚間 10 點左右陸續就位、並在壓力爆表的情況下徹夜沒睡錄音,到收工推開錄音室大門已是亮晃晃的白天的種種趣事,真正地與時間賽跑! 我一面看著一面內心激動不已,和時間拼命拉扯,這不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寫照嗎?看著當時最有才華的一群人也是如此,我突然獲得了神奇的鼓舞。根據紀實影片,《四海一家》從發想到完成錄音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寫歌約花了一週,麥可.傑克森用錄音帶錄了成堆的哼唱旋律,直至錄示範帶 (demo) 前一天才正式完成。示範帶寄出給所有歌手和經紀人時(當年是郵寄卡帶)離正式錄音也只剩 4 天,此時許多人仍搞不清楚自己要唱什麼。正式錄音當晚不僅歌手們要在極度疲累的狀態下呈現完美,現場還有製作團隊與編曲家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聚光燈、攝影機同時開拍。許多工作人員,所有人無償熬夜工作,而且那是一個盤帶機的時代,錄不好重來,光是倒帶時間就要好幾分鐘,大家時有不耐的心情可想而知。 看完紀錄片後熱血沸騰,上YouTube 搜尋後發現其實有更多當晚的彩排、錄音記錄沒有收錄在影片中,像是巴布.狄倫(Bob Dylan)看起來一直非常徬徨不知如何融入,最後竟是靠著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模仿他的唱腔、幫他現場伴奏練習,錄了好多個take(編按:錄音段落)才成功發揮(註)。每個未剪輯的影像單獨觀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
PAR編輯部 你是一名藝文記者,你要去採訪10個表演藝術領域的創作者,請你提出十個最無厘頭,但又能切中靈魂核心的問題。 ChatGPT 當然,無厘頭但深入藝術家靈魂的問題可以讓訪談更加有趣和獨特,問題可以更加針對演出、表演和創作過程。以下是10個提問: 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你的表演如果是一種動物,會是什麼動物?並且它的特殊技能是什麼? 如果你的表演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它會發哪種類型的推文? 如果你的舞蹈動作有自己的語言,你會教它說哪一種語言? 你的劇目╱舞作如果是一個星球,它的文化和社會結構會是怎樣的? 如果你的劇本是一道魔法咒語,它會解鎖什麼神秘的力量? 如果你的角色可以逃離舞台進入現實世界,你希望他們做些什麼? 你的舞台佈景是一個夢境中的地方,你會描述這個夢境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的音樂是一種情感,它會是歡愉、憂鬱還是幽默? 如果你的表演是一部電影,你會希望由哪位演員主演? 這些問題可以引發表演藝術家對於他們創作的獨特見解,同時也展現出他們對於創作和表演的幽默感和想像力。 遊戲規則:編輯部提問ChatGPT,並精選10位藝術家回答ChatGPT提出的10個問題。 使用說明:因現階段無法確知人工智慧是否能理解「靈魂」(就連人類也大部分本能地知道所指靈魂為何意,但要深究「靈魂」是什麼卻有些困難),人類指令本身存在漏洞(我們的世界有太多答案,而好的問題卻太少),也使ChatGPT的回答槽點過多,因此開放10位藝術家重新設定問題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一)
ChatGPT: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文字 詹喆君(相信唱歌可以解決人生中大部分不開心的音樂劇演員) 如果唱歌集的演出是一道料理,那一定是高雄的中式自助餐(素)。 吃素是為了愛,做劇場也是為了愛,這兩件事最大的共通點是,沒有愛是做不好、也做不長久的。 以及,除了我是素食者,唱歌集團內吃素的人口大概是全台灣的劇團之最,所以這道料理勢必是素食。 再來,唱歌集從成立以來,追求的目標一直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我們的作品中得到共感,無論是快樂、幸福、心痛、為難、悲傷、療癒都好,只要觀眾朋友走出劇場,能夠得到勇氣迎接明天的太陽,那我們就圓滿了;音樂劇作品能撫慰心情,就像健康美味的蔬食能飽足脾胃! 所以我們的作品中有豐富主題:有可愛親子,有各種同志,有單身大齡,有女性情誼,還有機器人(2025年更要前往樂齡),所以中式自助餐自己夾菜,大家愛吃什麼就吃什麼非常符合唱歌集的style。 最後是,高雄的菜價便宜,跟我們的票價一樣,是日常中走下樓轉角,就能得手的。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