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年我想看:
《混沌身響》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開與關國際跨國製作—「1+1計畫」》 「革命遊戲」系列作品第三部《少數民族》
若將舞蹈作為一種敘述的方式,也作為突破與挑戰創作者歷程或是文化、社會的既定規則,我會選擇《混沌身響》即興演出。
-
《大兵的故事》經典重現 黃金陣容再聚首
今年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國家兩廳院力邀國內低音管演奏家徐家駒、打擊樂家朱宗慶、小提琴家蘇顯達、鋼琴家葉綠娜、單簧管陳威稜等人,連袂演出經典作品《大兵的故事》。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陳國慈卸任 朱宗慶接任新董事長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十一日舉行董事長交接典禮,陳國慈董事長屆齡卸下國表藝中心第一屆董事長職務,由知名打擊樂家朱宗慶接任,他將和各館所同仁以專業為社會注入溫暖的能量。
-
無垢舞蹈劇場《潮》 涓滴匯聚生命詩歌
以《醮》、《花神祭》、《觀》享譽國際的無垢舞蹈劇場,暌違八年將推出新作《潮》,編舞家林麗珍選擇以潮水循環作為主軸,將這幾年沉澱過後的涓滴之流,匯聚成一首生命詩歌。
-
德日混血鋼琴家愛麗絲.紗良.奧特首度來台演出
被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譽為「非凡鋼琴天才」的德日混血女鋼琴家愛麗絲.紗良.奧特,首度訪台音樂會安排葛利格及李斯特的鋼琴獨奏曲,她將用精湛技巧和絕美樂音征服樂迷。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大劇院,新藍圖
一九八七年,兩廳院落成,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的表演場館。卅年後,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正式營運和即將落成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長期南北傾斜、僧多粥少的表演藝術生態,即將重新翻轉。再加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台灣將新增四座擁有千人席次的劇院,總座位大增近一萬四千個。面對大劇院時代的來臨,場館與場館、場館與團隊、場館與觀眾的關係,都將全面改寫,我們如何勾勒大劇院時代的新藍圖? 以場館之間的互動而言,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的三場館,在「一法人多館所」的組織架構下,除了要「異中求同」,尋求合作機制,共同把表演藝術市場的餅做大,同時必須「同中存異」,兼顧在地觀點,塑造場館的品牌特色。相較於資源豐沛的大劇院,中小型劇場如何自我定位?個性鮮明,更顯重要,像是新北藝文中心以音樂劇為重心,水源劇場提供長銷式節目演出,牯嶺街小劇場的亞洲串連,各擁有明確的發展策略。 劇院多了,節目需求量大了,表演團隊與場館的關係更形緊密,合作模式將有別於過去:委託製作、共同製作,甚至串連多地劇場、以連鎖院線的方式進行簽約、執行巡迴,都會因大劇院時代而生。例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場館共同製作計畫」即是北中南三場館串連,以千萬製作費徵求國內團隊共製作品。值得思考的是,因應新場館的舞台規格與觀眾席次,未來勢必有更多大型製作的產生。然而,躍上大舞台對國內創作者而言,是一展身手還是被迫「升級」、「長大」? 觀眾在哪裡,是大劇院一開門,就得面對的問題。以往,演出集中在北部,要看表演得「北上」;如今,演出北中南遍地開花,造成了觀眾南北流動的現象。表演藝術板塊位移,票房是否也跟著分散?對表演藝術重度觀眾而言,票價加上交通、住宿都是成本,觀賞節目更得精挑細選。如何吸引更多觀眾走入劇院,考驗劇院經營的能力,深耕在地、加強地方連結並且開發觀眾,雖非一蹴可及,卻是長遠之計。 本期特別企畫,邀請場館管理者、團隊經營者、創作者,共同針對大劇院時代提出他們的建言與想像。同時以擁有百年歷史的英國劇場為對照,從教育、文化地標、永續環境等面向,梳理劇院的社會責任。而邁入卅周年的兩廳院,在新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當下,如何迎向新的挑戰?本刊也特於國家兩廳院邁向卅歲生日之際,專訪藝術總監李惠美,提出她對兩廳院
-
專欄 Columns
寫不完的(續)
李安替美國拍了一部「主旋律」電影,拍得好,全世界持不同觀點的人,默默地再看,默默地被教育。他比巴斯天幸運多了,因為時代所帶來的民主自由環境,讓李安不須真的去戰場,也可以在資訊的幫助下,做到一個導演內心真實的表白,而又可以脫離心理事實的造作,觀眾也不需要真的去戰場,通過電影這種作品,也可以達到了心情與心靈的自我超越。
-
專欄 Columns
三奶奶的故事
有一天她們兩肩並肩地坐在門口說話,說著說著文慧的身體不知不覺開始輕輕左右搖擺起來,三奶奶也自然而然地跟著搖擺,搖著搖著,愈搖愈大,方向開始起了變化,接著手就跟著舞了起來,再來整個上身全部加入舞動的行列,兩個人就這樣坐著跳了一支類似接觸即興的雙人舞,這當中充滿了傾聽與跟隨。
-
專欄 Columns
名字真的很重要!
美國總統選舉後,大家都很震驚希拉蕊敗選。在接下來的幾天,同一個主題的笑話,會有許多不同的版本,並被廣泛地流傳著。我看到的第一個是:最悲傷的音符。在這些字的下面,有著用五線譜標示的三個音Si、La、Re。我大笑。希拉蕊敗選,這是她的悲歌。我把這個秀給我太太看,她也笑了。第二天,有個類似的笑話被流傳,但這個更進一步。這三個音被標示成音名,變成BAD。所以,她沒有贏得選舉,是因為命運,任何台灣算命師,都可以跟她這樣說:「如果妳的名字是BAD,那怎麼可能贏?」
-
專欄 Columns
本
作曲家需要具體了解各樂器的聲響和特色,具體了解和聲和對位,具體建立對結構的感知和知識的資料庫,方能創作。若聲音真為劇場之本,那麼一位劇場工作者,除了文字議題和意義,還須做那些功課呢?該如何做呢?呼~大哉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未必華富美 歌劇開創另類演出形式
歌劇演出總是讓人想到堂皇的劇院、衣香鬢影的盛裝觀眾,但現今的歌劇演出已經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在紐約,就有幾個歌劇團走出劇院,挑選另類空間進行表演;而在洛杉磯,更有團體搬出限地製作,讓觀眾在城市行走中聆賞歌劇。不同於大都會的實驗演出,中型城市則採取集中舉辦的形式,以短期的歌劇節集中宣傳,吸引觀眾目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永遠的「勇氣媽媽」 姬絲拉.邁辭世享九十二歲
成功演出布萊希特代表作品《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中媽媽一角、甚至連續演出十三年的德國傳奇女演員姬絲拉.邁,於上月初辭世,享受九十二歲。極富表演天分與歌喉的她,曾是柏林劇團的重要演員,連續卅年在劇團演出。她甚愛演唱布萊希特創作的歌曲,高齡九十仍登台亮相,是柏林人鮮明的劇場記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應景嘻鬧劇票房熱 促銷票券延燒觀眾熱度?
聖誕時節,各劇院會應景推出「嬉鬧劇」,從童話改編的劇情相當老少咸宜,也是大人小孩重要的節慶娛樂之一。而「嬉鬧劇」的票房盛況,是否能夠延伸到其他的演出上呢?相關劇院如何吸引「嬉鬧劇」觀眾也來觀賞其他類型演出?或許結合藝術家創作的「嬉鬧劇」或其他演出票券的促銷方案,可以嘗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生早慧孤獨 法國導演巴彥逝世
法國劇場界的開路先鋒之一、劇場導演布魯諾.巴彥於去年十二月初猝逝,讓法國藝文界人士齊感哀傷。巴彥曾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領導人,卻也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短命」的行政總監。離開公立劇院,巴彥以翻譯、導演戲劇為主要職志,尤其是德語區國家的戲劇作品,讓法國觀眾認識德國劇場的多元面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商業戲劇到IP產業 中國演藝行業的市場思維
商業劇場蓬勃到一個程度,演藝公司可以申請上市,這樣的模式是台灣表藝圈難以想像的,但中國的表演藝術市場的確如此展現了產業的規模。而一源多用的IP產業形式也能讓非商業戲劇開拓新路,如去年就有兩部在劇場演出口碑極佳的劇目也拍成了電影,一是黑色喜劇《驢得水》,一是饒曉志的《你好!瘋子》,後者甚至擠入賀歲檔期,這樣的發展似乎讓人看到了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希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去年文化界多場選舉 反映工作者關注喚起業界意識
「雨傘革命」的發生,引發香港民眾對自身社會與政治現況的關注,也喚醒了大眾改變現狀的動能,同樣的情形也在文化界發生。去年包含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功能界別選舉、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及特首選委會選舉(文化小組)等選舉活動,都可以看到對建制派的挑戰,結果各有成敗,但喚起業界工作者對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更多關心,亦是為未來鋪路。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破繭而出 看藝術家如何開啟新生命
年關將至,在歡喜迎新春的時節,NSO也讓樂迷聆賞作曲家創新之時的掙扎與燦爛。在「英雄再起」音樂會中,特邀當紅鋼琴家王羽佳演出巴爾托克人生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有讓蕭斯塔可維奇作曲生命得以再生的《第五號交響曲》,及NSO本樂季駐團音樂家狄恩的最新歌劇《哈姆雷特》中的歌曲,讓台灣樂迷在該歌劇正式世界首演前得以一聽為快。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後季利安時代 依然多元璀璨
暌違台灣十五年,荷蘭舞蹈劇場一團將於二月下旬再度訪台,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三支精采舞作《停格》、《揮別》與《激膚》,分別由藝術總監保羅.萊福特與蘇爾.萊昂、克莉絲朵.派特、馬可.歌克創作,多元紛呈的面貌,可說是延續了前任總監尤里.季利安的前衛、大膽與創新活力,而更綻放出屬於當下舞團的美妙風景。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大師
瑪姬.瑪漢 在他者面容上川流不息的生命
曾以May B、《環鏡》等舞作驚豔台灣觀眾的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繼去年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再度來台演出經典作品May B後,也將在今年TIFA呈現由其子大衛.曼布希演出的《臉》。不自我局限的瑪姬.瑪漢,以充滿好奇的藝術家之眼,探索一張張肖像背後的故事,每個人內心深處脆弱的靈魂,透過簡約的動作、迷幻的氛圍,《臉》帶領觀眾進入一種意識之外的探索、充滿想像的世界。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導暨演員
大衛.曼布希 探索真實人物的存在風景
身為演員、導演、編劇,大衛.曼布希也跨足影像創作。從小在母親瑪姬.瑪漢的舞團中長大,舞蹈於他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他也在母親的作品May B和《環鏡》重演時擔任表演者。這次的《臉》是他與瑪姬.瑪漢及舞台設計班傑明.雷布瑞頓共創的作品,擔綱表演者的他,為了建構每一個角色的身體性,他為角色打造故事、創造存在空間,讓他們在被創造的情境下變成一種虛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