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個人意見」首度跨界劇場 向張愛玲致敬
果陀劇場與時尚評論部落客「個人意見」合作新戲《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循著張愛玲文字軌跡為創作出發,並從消費角度談論時尚、言論、愛情與兩性,解析現今社會議題。
-
羅伯.勒帕吉《癮•迷》 三度空間劇場寓言
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繼《安徒生計畫》之後,作品再度來台,演出廿五年前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癮迷》,全新製作結合精采視覺特效,演繹一場關於愛與孤獨的劇場寓言。
-
爵代舞蹈劇場《古今中外》 思辨存在意義與價值
成立十年的爵代舞蹈劇場,本週推出年度製作《古今中外》,設定四大主題:「尋找、迷失、吶喊、回歸」,以藝術發聲的同時,探討從古至今人文思想的變化和社會價值的改變。
-
張國勇與臺灣國樂團 名家連袂演出
臺灣國樂團「勇者風雲──張國勇與臺灣國樂團」音樂會,中國指揮家張國勇、馬林巴琴演奏家章昕如、中胡演奏家高孟嵐、京劇青衣林庭瑜將攜手合作,精采演繹膾炙人口的曲目。
-
兩岸京崑名家同台獻演《京崑戲說長生殿》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今年的春季新老戲,將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聯手推出《京崑戲說長生殿》,集結兩岸京崑名家,從傳統故事揉入現代觀點,和觀眾一起重看戲曲文本。
-
楊輝《邊界》 反映時代變遷
旅法操偶師楊輝從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出發,以「邊境」與「漂流」為主題推出新作《邊界》,探討歷史洪流下,人的關係及身分,反映人類共同經歷的生命情感及時代變遷流轉。
-
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SUN 散發搖滾偶像能量
英國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來台演出SUN,十五名表演者在黑暗與憤怒世界中,隨著精準的節拍跳躍,撞擊地面,展現出世界儘管黑暗,在混亂與迷霧裡,最終顯露一道明亮光芒。
-
波士尼亞超凡女聲艾密拉•梅頓賈寧 深情唱進靈魂深處
「波士尼亞超凡女聲」艾密拉梅頓賈寧將在台北演出歷年精選曲目,並搭配吉他、低音提琴,以三重奏形式,用她擅長的sevdah音樂,說出自己與家鄉的故事,唱出世界之聲。
-
創作社《#》 挖掘語言內幕 想像人類末世情景
導演李銘宸與編劇魏于嘉首度創意合作新戲《#》,將安排許多非人物件或動物為主要角色,以輕鬆戲謔跳脫公式制約的口吻,對應現實社會裡的人性與生活狀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歲月的舞台
二○○○年,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經典舞作《交際場》徵求六十五歲以上男女來演出這個作品。這些來自烏帕塔小鎮的阿公阿嬤,有的來自工廠、有些是家庭主婦,也有些是藝術家,相同的是,他們都是素人舞者。雖然沒有專業舞者的高超技巧,但歲月,卻強化了原本肢體動作所支撐的戲劇厚度。看著滿臉皺紋、白髮蒼蒼,卻身穿華服的年長舞者,在三○年代的老歌中,踏著簡單的走位與舞步,演出男女之間的擁抱與輕撫、操控與反抗、溫柔與暴力、愛與傷害,很難不讓人從每一張臉與每一個眼神之中,想像他們的生命故事。 熟齡劇場近年成為藝術家在舞台上探索的另類主題。除了碧娜.鮑許的《交際場》外,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Alain Platel)找來一群資深的變裝藝人,真實上演人生悲喜。日本演劇大師蜷川幸雄與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合作的《烏鴉,我們上彈吧!》,讓人看見年長者在舞台上的生猛活力。英國沙德拉之井劇院(Sadlers Well)從一九八九年創立了長者舞團,吸引了世界知名舞團來此選角。即將來台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則是被封為「地下劇場的帝王」流山兒祥,與銀髮族演員合作,載歌載舞演繹希臘喜劇《利西翠妲》。 年長者在舞台上如何精采?答案或許是「真實」。當劇場中上演的內容都是從一個生命經驗豐富的人身上取材時,既不須手法技巧去編撰,也無須舞台聲光效果的綴飾。因為真實,自然動人。事實上,訓練熟齡演員站上舞台,跟一般演員的方法,恰恰相反:一般演員的訓練是「加法」,不斷灌注各種技術和技巧,直到發展出作為演員的各種可能性來;但對於年長者則是「減法」,他們經過歲月的雕琢,只是無形的包袱很多,訓練就在幫助他們把身上的包袱拿掉,找到原來的自己。 除了藝術家的創作取材外,熟齡劇場的崛起,也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可以讓年長者在退而不休的生活中,從事創造性的休閒活動,使得歲月的深刻經驗,可以分享、傳承與延續。例如,英國的「歲月流轉中心」(Age Exchange),讓過去的記憶能在今日注入新的活力,長者成為具有源源不絕記憶庫的「專家」,扭轉了世代關係的刻板想像。而在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齡化社會日本,現今大約有五十個左右的中高年者劇團,不管是職業或業餘,長者在戲劇中找到讓生命重燃熱情的力量,
-
專欄 Columns
沒什麼好刻意的
幾十年來這個鎮居然沒有太多的變化,幾乎沒有,公共建設只是有而已,也夠用,因為大家就蠻會自掃門前雪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據說,這個鎮好幾屆的鎮長,選上以後都不太幹事,所以幾十年就沒有什麼變化。這個,沒有什麼變化的變化,使這個鎮變得美麗、自然,樸素又安康
-
專欄 Columns
身體道場
舞者擁有的樂器實在太複雜了,想要完全了解它可謂登天還難,充其量我們只能說盡畢生之力漸漸地了解它而已。為了了解它的功能,了解它的感受,我們花上一年又一年的努力;而身體也一點一滴地以它的合作回報我們。這是漫長的一個馴服過程,雖說因為如此舞者對身體的熟悉度與敏感力已經遠超過一般人,但其實我們對身體的理解,只是整個實際版圖裡小小的一個面向罷了。
-
專欄 Columns
當我得邊彈鋼琴、邊吹口琴……
在這個學術研討會上,我要證明巴伯的鋼琴作品可以輕易地用口琴來吹奏。所以,我必須用鋼琴和口琴輪流演奏這首樂曲。每次,我要彈鋼琴時,就必須放下手上的口琴;要吹口琴時,又要伸手到處找它。當我為我太太示範這個曲目時,她覺得那實在是手忙腳亂。她問:「難道沒有什麼工具可以讓你同時彈鋼琴又可以吹口琴嗎?」當然,我告訴了她那個小時候的悲慘故事
-
專欄 Columns
永
「永」,不管是流動的河或運動的人,都是變動的形象,是隨時保持平衡下沉和上浮可以呼吸和前進的空間,或是有隨時上岸的準備。因此,如何保持合適的體格和培養體力,平衡不時冒出的念頭/想像(如中國市場)和評估目前的能力,盡量保持清明的狀態隨時面對危機和機會的處理,不是揮舞著「永」夸夸其談,穿上不合腳而無法動彈的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音樂劇《漢彌頓》超夯 歐巴馬也瘋狂
將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頓生平故事改編搬上舞台的音樂劇《漢彌頓》,去年八月上演以來即成為百老匯最熱門的演出,長居每週票房冠軍,不僅吸引眾多明星名流,政治人物更是絡繹不絕,總統歐巴馬看戲不算,還邀請原班卡司到白宮表演。叫好又叫座外,連原聲帶都成為Billboard榜上五十年來首週銷售最高的百老匯錄音,所獲的評價早已超越當季同儕,而是堂堂進入歷史殿堂。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劇場人走出劇場 五千人上街聲援難民
面對反難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在地方選舉中獲得勝利,抗拒極右派崛起的柏林劇場人於三月廿日聯合推出「難民嘉年華」,包含德意志劇院、高爾基劇院、列寧廣場劇院等重要劇場,攜手布置花車、製作標語、在社群網路上邀請觀眾一起走上街頭,抗議偏狹與歧視。活動吸引了超過五千人參與,許多難民加入行列,遊行隊伍充滿各色人種,和平呼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執導莎拉.肯恩《滌淨》 導演凱蒂.米契爾挑戰觀眾極限
英國早夭劇作家莎拉.肯恩的作品雖少,卻經常在世界各地搬演,但最近國家劇院推出由當紅女導演凱蒂.米契爾執導肯恩的《滌淨》,是該作問世十八年來在倫敦的首度大型復演製作,亦是她的作品第一次在國家劇院演出。《滌淨》劇作內容飽含暴力、虐待等情節,挑戰觀眾對於折磨和痛苦的想像極限,在預演的頭一週,便有五位觀眾在演出中昏倒,另有近四十位觀眾選擇中途離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舊部長交接 法國文化政策欲振乏力
法國政府於二月下旬宣布新任文化部長阿祖蕾上任,這已是奧朗德執政四年以來所任命的第三位文化部長。文化政策學者布魯斯提為文指出文化部人事變動的意涵,由此見證前人所樹立的文化政策典範,已經完全屈服於市場法則。因為前任的佩勒蘭與現任的阿祖蕾都以企管與財務見長,可以看出奧朗德政府要求的是「要文化更要賺錢」,文化政策以利益為導向,讓表演藝術只得繼續維持通俗、實用且易於販售票房的路線。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拿走了乳酪? 創作資源豐沛下的真實
北京市文化局花大錢租下裝修要供表演團體使用、物美價廉的排練中心,出租率只有50%;中央每年撥款廿億人民幣要扶植創作與人才的「國家藝術基金」,80%以上的項目都是由全國各地國有院團拿下。因為申請條件的嚴苛限制,讓民間團體難以跨越門檻,資源看似豐沛,卻是看得到吃不到,而只有隨著政治主旋律起舞才能拿到補助,正是文化政策的目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場刊「國立」被刪惹風波 民政局康文署迴避回應
三月下旬,香港糊塗戲班演出《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時的場刊,出現內部人員的台灣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被刪除「國立」兩字,引發劇場界討論。在雨傘革命與銅鑼灣書店五子事件之後,香港的言論與創作自由是否遭限在在引發港民關注,也讓此「去國立」備受港媒關注。而這次事件是香港康文署的自我審查內規或偶發事件,官員也迴避回應,大打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