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未竟之室

相關文章 10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劇場裡,為現代文學「開箱」

    今年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期中,最受矚目、也是最具話題性的一齣作品,無非就是演出時間長達九小時廿分的《玩家、毛二世、名字》。令人驚訝的是,這齣戲的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年僅卅二歲,然而年紀輕輕的他,卻早在六年前就以《無愛繁殖》一劇震撼亞維儂藝術節,並榮獲當年劇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劇場新秀」的殊榮。三年後,他的導演作品《2666》又獲頒「年度最佳戲劇演出」和「最佳舞台元素創作者」兩項大獎。 《玩家、毛二世、名字》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簽署開動計畫後的共製節目,取材自被譽為美國當代小說四大名家之一的唐.德里羅的三本同名小說,於二○一八年七月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後,將於今年首度來台演出。被法國媒體讚譽為「天才」的導演戈瑟蘭,其實更醉心於當代小說,就如同他在專訪中所說:「小說的表現形式不僅完全符合我追求的藝術價值,也彌補了劇場敘事的不足。」而他想做的,則是將「劇場表演、小說語言,及當代主題彼此碰撞在一起。」擅長將文字轉化為劇場中的表演的他,舞台上的呈現也超越傳統劇場的表現形式,除了有刺激感官的即時影像與聲光效果外,快速的影像剪輯投影也強化了敘事的速度感,他彷彿將舞台變為攝影棚,透過特寫捕捉演員細微的表情,讓放大的影像感與真實的劇場融為一體,讓明快更迭的劇情與交綜複雜的故事線一幕幕地在觀眾面前展開,卻又不失閱讀小說時的私密感。面對這位迅速歐洲劇壇竄紅的黑馬,本刊除了獨家專訪外,也針對他的劇場美學與這次《玩家、毛二世、名字》原著小說家的作品賞析,全方位地帶領讀者進入朱利安.戈瑟蘭的劇場世界,傾聽文字之外的現代之聲。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也開箱創作者的「未竟之室」。編輯部以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演出《未竟之室》為企畫發想,如同該劇導演導演史蒂芬.凱吉以八個房間,透過八位人物的生活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與台灣創作者林芳宜、林宜瑾、董怡芬、林玟圻Ctwo、日京江羽人,參與這次「未竟之室」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們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共同探尋人生的下一步。

    文字|黎家齊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開箱創作者的「未竟之室」

    在日本紀錄片《住持的辭世體驗》(2017)中,有一項死亡練習。 住持根本一徹問了三個問題: 「如果只能留下三樣東西,那會是什麼?」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 「接下來,請寫出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三個人。」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可以寫自己。) 「最後,請寫下自己想做的事,或是已經做了,想持續進行的事。」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 現在,你有了九張紙條。 請先選出三張,揉爛後丟掉。 從剩下的六張紙條,再選出三張,選完後丟掉。 剩下的三張,再挑出兩張丟掉。 現在只剩下一張,把這張丟掉。 現在你失去一切。 「這就是死亡。」根本一徹說。 「你想過自己的死亡嗎?」 「在這九張紙上,你會寫下什麼?」 「在你的『未竟之室』裡,你想留給後世的遺產是什麼?」 在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未竟之室》中,他的問題清單不只以上問題,這位記者出身的劇場人,從真人真事建構出八座無人的「廿一世紀陵墓」,他從死亡那裡借得權威,講述不只八位受訪者,也指涉了我們每個人都將遭遇的歷史。 在《未竟之室》來台前夕,讓我們先開箱史蒂芬.凱吉,與台灣創作者林芳宜、林宜瑾、董怡芬、林玟圻Ctwo、日京江羽人的「未竟之室」,也試著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在失去一切之前。

    文字|本刊編輯部、Mathilda Olmi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史蒂芬.凱吉
    特別企畫 Feature

    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 在房間裡,讓我們一起思索死亡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文字|林冠吾、張震洲、Samuel Rubio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手搖音樂箱
    特別企畫 Feature

    史蒂芬.凱吉的五個物件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文字|史蒂芬.凱吉、林冠吾、Rosemarie Elbe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里米尼紀錄劇團三人組:(左起)史蒂芬.凱吉、賀爾歌達.豪克與丹尼爾.維次爾。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著五大線索,追蹤里米尼紀錄劇團

    千禧年之際,同樣出身於德國吉森大學應用戲劇學系的校園三劍客史蒂芬.凱吉、賀爾歌達.豪克與丹尼爾.維次爾,共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他們或共同創作,或雙人組,時而各自獨立,不管是什麼樣的組合,所推出的作品,一律以「里米尼紀錄」為標誌,短短幾年間,他們不但在德國境內炙手可熱,多部作品更享譽國際劇壇,獲獎無數,儼然已是最具外銷實力的德國劇團之一。 為何這個以紀錄性為導向的劇團能勝出,並全球各地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呢?為了找尋答案,讓我們一起來追蹤其獨到創作風格的五大線索!

    文字|林冠吾、Davidvon Becker、Anastasiia Fateeva、Natalie Gabriels、Benno Tobler、Benno Tobler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林芳宜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捌號會所藝術總監林芳宜 為價值奮戰的俠女人生

    她是作曲家/創作者、是策展人、是樂評人、也曾當過十年的公務員林芳宜的多元角色,表面看來與音樂息息相關,但真正建構起她的,是林芳宜面對「人」時觸發的情感與責任,如她生命轉折的選擇,如她留著朋友送的每一樣禮物。就像她手中拿著鐵釘的斷耳小兔就算受了點傷、遭遇磨難,依舊要自己所堅持的價值奮戰。

    文字|吳岳霖、阮予澄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林宜瑾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宜瑾 在喪儀現場體悟「當下」

    如同很多創作者走過的歷程:在學習西方的表演體系後,回返自身生長的土地,展開自我認同追索,林宜瑾為了勾勒台灣身體的全貌,她環島、登山、走進葬儀田野,到今年則開始學起了北管。在田野中貼近他人死亡的同時,卻也同時擁有了自己的家人與孩子,林宜瑾開朗地想像必然的未來,對她來說喜、喪並無二致,就如北管同時是婚喪喜慶的樂種,「在我離開時,希望也能辦歡樂又安靜的儀式,療癒還在的人,讓他們放心。」

    文字|張慧慧、阮予澄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董怡芬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立編舞家、舞蹈教師董怡芬 牽著女兒,重新思索未來

    自從去年夏天女兒出生,董怡芬的人生就大大改變了,「有了女兒之後,就沒有時間感了,因為時間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因此,讓她對工作、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比起創作,她發現自己更重視小孩與後代的未來,除了想幫助年輕的舞蹈工作者磨練經驗,也想讓舞蹈的世界更寬廣、讓台灣的藝文環境再提升董怡芬想從追趕時間表與緊繃的身心中緩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身體、陪伴女兒成長,是董怡芬給自己的功課。

    文字|吳孟軒、張震洲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林玟圻Ctwo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林玟圻Ctwo 不願約束你的溫柔

    以《台灣有個好萊塢》中的表現受到矚目的林玟圻Ctwo,其實已在音樂劇舞台耕耘許久。回顧人生,有兩件事情從來沒有離開過Ctwo的生命,一是唱歌,二是打鼓,從小參加朱宗慶打擊樂團學習打鼓起,起先只是興趣,最後竟跟他的生活牢牢綁在一起。外表喜感的他卻有細膩的心思,問他會想留下什麼給世人,他說:「我若留下什麼給後人,是不是就代表我要形塑他們成為我想像中的樣子?如果是這樣,我寧可什麼都不要留下。我不願約束他們。」

    文字|郝妮爾、張震洲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日京江羽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製作人日京江羽人 為生活創造音樂

    「一人樂團」是日京江羽人在二○一七年建立的表演系統,他自剖無法與人共做音樂,可能與成長環境及具獨立做數位音樂的能力有關。他說,現在想的是「如果一個人被放逐到荒島,會想聽什麼歌伴餘生。」於是創立了「荒島唱片行」,大量採樣拼貼、活化舊作,「創作不該被深奧化,做音樂就像做菜,有時做給自己,有時為別人而做。」日京江羽人如是說。

    文字|陳淑英、張震洲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