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楠德1985年拍攝澎湖難民營的資料影像,可見到營區的整體環境。(立方計劃空間 提供)
藝@展覽

聆聽作為歷史參與的方法

「虛擬生肉」與同場加映的「聆聽雙年展」

「虛擬生肉」x「聆聽雙年展」

2025/9/20~2025/11/16

台北立方計劃空間

(VR放映時段為展期每週六、日)

難民是當前重要的國際議題,可台灣離這個議題似乎遙遠,實情真是如此?台灣導演劉吉雄現於「虛擬生肉」展覽呈現他以1970年代末澎湖越南難民營為主題製作的紀錄片與VR作品,同時並呈相關文獻和影像,藉以喚起台灣社會對這段發生於冷戰時期的歷史記憶,與此同時也串接起台灣於東亞近代史中亦曾位居參與的角色。

今年是越戰結束50年,從對歷史的回望,能否帶給我們面對當代難民議題的些許啟示,和思考台灣國際處境的可能角度?

這張老照片的背景是澎湖講美難民營的壁畫《南海血淚圖》,描繪清風號難民船的故事。(立方計劃空間 提供)
藝@展覽廣告圖片
《霸王虞姬》交響組曲CD廣告圖片

澎湖未被登錄的難民營

劉吉雄2013年起展開「澎湖難民營三部曲」,已完成實驗影像《金六刀》、VR《中南半島未知某處》(鄒鳳庭為聯合導演與VR技術總監)、紀錄片《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等,作品文本間互有扣連,全都圍繞在澎湖兩座越南難民營,而這便要從越戰說起。

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下南越首都西貢,標誌了長達20年的越戰結束。1976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南北越統一,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這段期間,美軍和外籍人士大量撤離,也有許多越南人從海、陸路逃離,從海路逃離者多數死在海上,倖存者被安置在香港、印尼、日本等地的難民營。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劉吉雄、鄒鳳庭導演的VR《中南半島未知某處》(2024),這段創作素材取自《南海血淚圖(難民船壁畫)》與當事者口述。(立方計劃空間 提供)

中華民國政府曾對越南難民提供協助,1977年至1988年間至少有51艘難民船、2000多位難民抵達台灣,被安置上澎湖西嶼、白沙講美村的兩座難民營,在這裡誕生了106位嬰兒。

受台灣國際情勢影響,澎湖難民營未被聯合國登錄,有些人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少部分留在台灣。1988年澎湖難民營結束營運,約有200位難民持內政部核發的「越南難民居留證」在澎湖或台灣落地生根,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加上台灣從未建立難民庇護機制,這些「陌生人」在教育和社會適應上都曾遇到難題。在劉吉雄跨國拍攝的紀錄片《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當中,找尋當年經歷過海漂、難民營的逃離者及其後代,口述記錄這段逐漸被淡忘的歷史。

劉吉雄執導的《金六刀》,將他的夢境轉化為實驗影像。(吳垠慧 攝)

「金六刀」之夢的啟發

劉吉雄與這段歷史之間的牽繫,來自於他的3個夢。

劉吉雄1971年生,政大哲學系畢業,1995年在澎湖服兵役期間,曾於軍方報社《建國日報》當編輯,一次夢見一名女子問他:「Have you ever been there?」女子手臂綁的白布條上頭寫著「金六刀」3個字。劉吉雄在一本攝影集看過這名女子的照片,她是紅色高棉的受難者,「金六刀」或許指的是中南半島的某處。接連兩個夢境似乎都催促他去探尋某些事,可劉吉雄認為那都與他無關。2003年又夢到一片雜亂草地上有許多殘破的雨傘,一陣風吹過將它們捲走,夢裡沒有人聲。至此,他終於前往澎湖的難民營做影像記錄,相隔數月,難民營拆除,還來不及研究調查就消失了,往後20年,劉吉雄只能透過檔案挖掘和影片拍攝重塑歷史的輪廓,同時也將3個夢當成實驗影像《金六刀》的創作背景,並延續到VR《中南半島未知某處》之中。這部VR結合動畫與實景影像,素材除了「金六刀」之夢,還包含難民船「清風號」吃人肉、被救援船隻勒索的遭遇。

劉吉雄執導的《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記錄澎湖越南難民營的兩代記憶。(吳垠慧 攝)

1979年初,媒體人李元平(1939-2019)將清風號的故事寫成《南海血淚》一書出版,這艘船有112人死亡,34人倖存,因發生吃人肉事件聲名大噪。《南海血淚》與另一本《南海血書》書名僅一字之差,內容卻大不相同。《南海血書》描述在南海荒島上發現難民的絕筆血書,自述家人被越共殺害,只有他和兒子逃出,最後整船人無一生還。雖然情節略有差異,但兩者皆被政府當成反共宣傳素材,不僅作為課本教材,也改編成電影,「今日不為自由鬥士,明天將為海上難民」的口號深具威嚇,成為台灣戒嚴時的集體記憶,也因此,當《南海血書》譯作者朱桂2003年承認血書內容為虛構之後,令不少人將這段難民史全都歸為「假新聞」。在這樣虛實錯綜的情況下,劉吉雄盼由難民營計畫還原歷史的原貌,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之外,也並呈相關影像和文獻資料,包括他的弟弟、導演劉建偉的紀錄片《彼岸他方》和越南人的創作或出版品,例如: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婁的作曲家黎盈(Lê Dinh,1934-2020)一家5口逃離越南,被貨船救援到高雄港後安置在澎湖西嶼難民營,1978年在難民營創作《無家可歸者的情歌》,哀傷的曲調引領觀者走進展場,進入半世紀前的時光隧道。

與越南難民船相關的兩本代表著作《南海血書》與《南海血淚》,內容不太相同,同樣被政府當成反共宣傳素材,2003年《南海血書》譯著朱桂坦言內容為虛構。(吳垠慧 攝)

此外,李培徽(1935-2017)少年時在西貢就是林黛、李麗華等女明星的指定攝影師,他到台灣就讀政大,1969年進入行政院新聞局當新聞官近30年,期間赴澎湖難民營拍照,與之對照的是現居蒙特婁的作家舒楠德(Jules Nadeau,1941-)1985年前往澎湖難民營拍攝的彩色照片;以及《南海血淚》作者李元平的口述影像等。c

秘魯聲音藝術家Irazema H Vera2023於亞馬遜河錄音的情景,作品於聆聽雙年展展出。(Leslie Searles 攝 立方計劃空間 提供)

參與政治與社會的聆聽模式

策展人陳泓易以「虛擬生肉」詮釋劉吉雄以紀錄片和虛擬實境的交錯,賦予曾經存在、後來消失的難民營歷史具體呈現(即「生肉」incarnation)的可能。若說「聆聽」他人訴說,是探觸未知、理解和覺知生成的管道,那麼,在立方計劃空間同場加映的「第三屆聆聽雙年展——第三聆聽」,也鼓勵將聆聽作為社會、政治與生態參與的方法。這個由藝術家暨聲音理論家布蘭登.拉貝爾(Brandon LaBelle)於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發起的雙年展,這次展出27件來自緬甸、印度、埃及、秘魯等不同國度的聲響作品,望能拓展聆聽的多樣性,並以此建立具同理心、批判性和歷史知覺的聆聽模式。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18 ~ 2026/01/18
Authors

作者

數位資料庫-開學季優惠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