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之際,同樣出身於德國吉森大學應用戲劇學系的校園三劍客——史蒂芬.凱吉、賀爾歌達.豪克與丹尼爾.維次爾,共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他們或共同創作,或雙人組,時而各自獨立,不管是什麼樣的組合,所推出的作品,一律以「里米尼紀錄」為標誌,短短幾年間,他們不但在德國境內炙手可熱,多部作品更享譽國際劇壇,獲獎無數,儼然已是最具外銷實力的德國劇團之一。
為何這個以紀錄性為導向的劇團能勝出,並全球各地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呢?為了找尋答案,讓我們一起來追蹤其獨到創作風格的五大線索!
線索1:日常生活專家
里米尼紀錄劇團捨棄專業演員,根據所關心的主題,從日常生活中,跟各個相關領域的人對話,從諸多不同的視角切入議題,挖掘鮮為人知的故事與觀點,譬如,《未竟之室》便是廣徵訪談瀕臨死亡之人或與之相關的醫護人員,探討安樂死的社會議題。由此所甄選出的素人演員,在舞台上演出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正因為,闡述的是自己的觀點,娓娓道來的是又個人親身經歷的故事。較之專業演員,他們的演出更真實自然、情感更真摯,讓觀眾的感受一方面貼近生活,另一方面卻又能有距離的思考所提供的多面向視角。參與的演出者,可以是有深厚學識背景的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等,也可以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市民、護士、清潔工、警察等等,這些戲劇的門外漢,被劇團稱之為「日常生活的專家」,即便是現身說法,他們也需要彩排,以便在舞台上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此手法突破常規劇團的演員制式,使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每一部作品,都帶給人拭目以待的驚喜。
線索2:紀錄取代文本
演出者既是素人,創作的素材自然是從當事人蒐集到的第一手資料。研究的場域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是跳蚤市場、市集、養老院、街頭等等。在創作過程中,調查研究工作是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為期多長達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他們如記者般四方採訪、蒐集個案,又像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深入民間進行訪談記錄,觸角廣泛地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挖掘許多值得令人省思的視角,這種紮實的紀錄寫實風格貫穿所有的作品,也是創作一直能夠呈現多元、多面向,時時令人耳目一新的高級策略。
即便有戲劇文本可循,演繹的也不是劇本,而是素人演員對文本中的故事或人物的觀點,如他們對德國大文豪席勒的《華倫斯坦》Wallenstein的詮釋,令人驚豔之處在於,劇團嘗試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尋找與這位被自己的雇傭兵背叛、並暗殺致死的德國名將華倫斯坦,可互相對應的人物,於是,有參加過越戰的美國兵現身說法,對不義長官的刺殺意圖,還有參選過曼海姆市長的基民盟(CDU)黨政治家,爆料如何被黨內暗鬥下台等等,如此歷史辯證性的演釋手法,將席勒作品提煉出環繞政治權力鬥爭與忠義兩衝突的主題,不僅使劇本成功地跨越時空,實踐以古鑑今,更突破了劇場藝術倚賴文本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