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交流相互理解 在藝術中共享普世價值
Taiwan Week 國際論壇「表演藝術如何回應社會?」上半場以國際大型藝術節的策展策略為觀察脈絡,下半場則進入視野高遠、觸及幅員深廣的國際聯盟性組織運作分享。 3位與談人是分別來自亞洲、歐洲與台灣地主隊代表以泰國為據點的泰國曼谷表演藝術集會(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藝術總監莎莎賓.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歐洲劇場協會(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主席暨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藝術總監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以及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講題擬定為「如何藉由國際夥伴合作,推動共同追求的價值」,實則內容關注更多當面對異文化的並肩夥伴,人們該如何在藝術領域的合作中取得共識,創作能引起跨國界觀眾共感的作品。 找尋國際合作裡的共享價值觀 莎莎賓以「我們真的有共享的價值觀嗎?」破題,作為BIPAM藝術總監,她期許能將文化政治上密切關聯的東南亞地區藝文圈高度串連,並積極向全球其他地區輸出。面對日常經歷的跨文化溝通,她提出3個關鍵字供眾人咀嚼:「溝通」(communication)、「透明/公開」(transparency)與「誠信」(Integrity),莎莎賓表示,就經驗而論,如果在合作初期,雙方能先對彼此的地緣政治與人文環境有著基本的理解,後續溝通上較容易形成共識,對作品發展脈絡產生同理與共感。但如果在初步交流階段,即發現雙方無法形成火花,她強烈建議適時退一步理性評估,在人力與資金尚未大量投注下,盡可能迅速劃下止損線,保護彼此參與者的勞動心力,也保護支持的投資方。 以BIPAM與以色列獨立劇場製作人協會EVE(Independent Theatre Makers Association)的合作經驗為例(註1),在計畫進行初期,雙方皆意識到各自國家的政治情勢有其幽微之處,因此決定把創作階段挪後,花時間彼此「授課」,待建立基本地域認知後,再往共創靈光的開發邁進。BIPAM也在近年持續與加拿大表演藝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地標節目精采 餘各場館工期延宕
現象1: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歷經近兩年的修繕,臺中國家歌劇院終於開幕了!歌劇院從興建到開幕,風波不斷,雖然最後歸屬中央,但仍肩負「民眾展演平台」的責任,必須照顧台中市民並連結在地的表演團體,讓表演藝術可以深入當地,期待翻轉整個中台灣的藝文環境,從開幕季節目的安排上,亦可以看到營運團隊的用心與接地氣的努力。相較於中台灣新地標的落成啟用,臺北藝術中心在年底爆發的包商倒閉,與臺灣戲曲中心的開幕延後,卻在今年的表演藝術圈,投下了震撼彈
-
其他分類
跨界製作蔚然成風 本土創作扶搖而上
整體而言,雖然時代的形式不利,不過音樂圈的生命力仍相當旺盛,在創作和展演上都有可觀的表現,且跨領域演出似乎成為一股趨勢。唯跨領域製作仍充滿各式問題,在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與廣度的整合都有極大的改進空間。 令人欣慰的是幾個主要的公立樂團除了例行的社教演出與定期公演外,也逐漸意識到本土音樂創作的重要性,開始更多主動參與國人音樂創作之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