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葡關鍵詞130—音樂、舞蹈、文化生態、劇場
西班牙 音樂 72. 法雅(Manuel de Falla,1876-1946) 作曲家。音樂結合了西班牙民俗文化和在巴黎學習到的印象樂派技法,創造出獨特的音樂魅力,法雅的成就在於把西班牙傳統音樂成功地匯入世界。著名的作品有:1905年發表的歌劇《短暫的一生》、1915年的《愛之魔術師》,1919年的《三角帽》以及鋼琴協奏曲《西班牙花園之夜》。 73. 阿爾班尼斯(Isaac Albeniz,1860-1909) 作曲家及鋼琴演奏家。年輕時遊歷歐洲各國,博採眾家風格,但取材絕大部分來自西班牙,因此成為廿世紀初現代西班牙樂風的代表。著名的作品有:《西班牙組曲》,樂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西班牙元素,包含了舞曲、歌曲、幻想曲等樂種。還有最著名的《伊貝利亞組曲》,這是阿爾班尼斯晚期的代表作,樂曲中不但充分運用西班牙民族特殊的節奏與和聲,也融入了法國印象樂派及浪漫樂派的內涵。 74. 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 十六歲時獲得「巴塞隆納音樂院」的鋼琴比賽首獎,之後前往法國巴黎學習作曲。回國後,以鋼琴家身分公開演出,他的作品有歌劇、管弦樂,但以鋼琴曲最出色,鋼琴小品《十二首西班牙舞曲集》,深情的西班牙民歌旋律,和強烈的民族舞曲節奏,獲得了眾人的喜愛。葛拉納多斯著名的代表作品《哥雅畫景》,靈感來自於西班牙畫家哥雅的作品,之後更改編為舞台劇。 75. 羅德利哥(Joaquin Rodrigo,1901-1999) 三歲時因白喉病而失明,1927年前往巴黎,向著名作曲家杜卡學習作曲。羅德利哥根據西班牙濃郁的民間色彩音樂為素材,採用廿世紀作曲手法,創作出大量的音樂作品,有《在小麥田》、《方當果舞曲》、《遙遠的薩拉邦德舞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阿蘭輝茲》吉他協奏曲。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政府若肯花心思,危機也能變機會
藝文展演M型化 平民小團如何脫困?
近年政府籌辦文化活動愈趨豪華,大型藝文館舍持續興建,著名藝文團體與藝術家挾其聲望演出檔檔超大製作「砸大錢辦文化」似也成為政府重視「文化」的表徵,並逐漸化約為「數字」與「量體」,把文化預算提高至總預算的4%。台灣當下的文化生態,逐漸像社會財富分配所呈現的M型,不僅衣食住行生活文化反映貧富差距,屬於精神層面的藝文展演,亦呈現M型化趨勢:一端從創作、表演者到觀眾皆走高貴、精緻路線,著名表演團體演出的入場券動輒一、兩萬,仍然一票難求;另一端則為沒有聲音、隨時有斷炊之虞的小型藝文團體與展演活動,以及失業無業、三餐不繼、沒有閒情接觸藝術,或成天慣性守在電視機前,極少主動參與文化與藝術活動的人。國內藝文團體展演號召力參差不齊,所獲官方補助有限,大部分團體演出機會不多,即使下鄉也難引起共鳴,藝文界明白除非做好公關,獲得藝術大師加持,形成藝文大事件,才有包下政府文化工程、取得企業贊助,爬上M型精緻端高點的機會,及取得觀眾認同。文化的M型化反映在政府政策及預算分配上,亦反映在創作端及觀眾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如何協助貧窮的民眾及藝文團體脫離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