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體驗日本時代的藝文風
現在去東京旅遊,「銀座」可謂必到之處,百貨公司、精品店、畫廊、餐廳和有名的歌舞伎廳應有盡有,好不繁榮。但是你能想像在日據時期的台灣,在當時的南北大城也都各有一條被暱稱為「銀座」的商店街嗎?你可知道那時的少年郎也和時下的年輕人一樣:看電影、泡咖啡店、逛書店,甚至還去玩賭馬、海水浴、打撞球?也許他們會對「清國奴」的稱謂感到反感,會對日、台不平等的待遇私下抱怨,但是卻也不可否認的,由於二十世紀初的台灣現代都市開始逐現雛形,許多休閒娛樂也開始趨於多元化,隨著西方現代戲劇(Drama)的引進,台灣的「新劇」也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了。本月份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閹雞》與十月即將上演的《高砂館》,都是那時的「新劇」代表作,於是本刊就藉著這個機會,製作了「台灣新劇.復古流行ing」的特別企畫,帶領讀者領略日本時代下的寶島藝文風。 同樣是在日本時代被引進台灣的留聲機,在當時也挾帶著爵士樂,飄洋過海地從美國新大陸一起進入了這個美麗的島嶼。這個被維吉爾.湯姆森(Virgil Thomson)形容是「自歐洲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最震懾人心的民間音樂」,以它通俗的熱情與演奏者可參與音樂創作的即興解放形式,與「新劇」一樣,在本地落腳、生根,並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混入了些許的上海風,而後更是伴著一九五○至七○年代的美軍駐台基地的與ICRT廣播的設立,JAZZ在台灣也更加地「搖擺」了起來。當然,近年來兩廳院一年一度的「夏日爵士派對」更是成功地將爵士樂推上了大舞台,成為台灣爵士樂迷絕不可錯過的盛宴。在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節目中,除了有知名的西方大師來台獻藝之外,還有日本的爵士鋼琴手上原廣美與台灣的Delta On the Main Street(DOMS)、絲竹空爵士樂團等一同加入,在本期的雜誌中,編輯部也準備了第一手的專訪與介紹。 在稱之為數位時代的今天,各種藝術創作也因為電腦的加入,而有了新的風貌。但你可知道,藉著電腦的軟體程式,編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現在就請讀者們趕緊翻開本期的【藝活誌】看看,說不定未來的舞台演出創作上,你也可以參與其中,畢竟在web2.0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能,也許哪天會出現有一支開放給網友共同完成編舞的舞作上演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景氣下的期待
漲!漲!漲!無論是油價、電價、菜價...各種民生用品的價格不段攀升,讓人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不禁要多看標價兩眼。而離「民生必需」最遠的表演藝術產業,自然也難逃此劫,多檔演出皆因售票狀況不佳而宣告停演。但是這個現象只是受這陣子不景氣的影響而產生的短期陣痛?還是長久以來所積累而成的問題?藝術經紀公司與表演團隊又該如何因應?而他們又期待政府如何出手?本期的焦點專題,就是針對以上的問題,為各位讀者全面的剖析。 雖然在一片漲聲之中,表演藝術界氣氛低迷,但令人欣慰的是邁入第十屆的台北藝術節,經過多次組織變革與定位調整後,終於,今年的策展方向上回歸藝術層面考量,其所挑選的十檔國內外節目,均說是可圈可點,令人期待。其中,以崛起於上個世紀六○年代的意象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作品首度訪台,最讓觀眾引頸企盼。在經過將近半個世紀後,我們終於得以親炙大師丰采。對東方文化有濃厚興趣的羅伯.威爾森,近來頻繁和台灣進行跨文化交流,明年更將由兩廳院製作,與台灣京劇界第一名角魏海敏合作《歐蘭朵》,本刊將有第一手的深入追蹤報導。 另外,香港劇場導演胡恩威分別以佛教和建築入戲的《華嚴經》、《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來自智利的電影劇場改編自文學的《黑暗裡有光》,都是台灣觀眾陌生,但策展人眼中值得「Bravo」的作品。或許一如策展人所說,藝術節的經營和操作是最容易的,因為永遠可以找到很棒的節目,但如何在已經擁有多元創意,很好的創作能力和藝術產出的台北,打造一個兼具美學品味與城市特色的藝術節,確實是一大挑戰。 打造屬於台灣的表演藝術品牌,兩廳院的旗艦計畫首部曲《黑鬚馬偕福爾摩沙信簡》即將於十一月隆重登場,本刊將陸續推出系列報導,為讀者揭開這部重量級製作的台前幕後。本期專訪音樂顧問朱蕙心,暢談以她累積長達十餘年的豐厚音樂資歷,如何在這部以台語演唱為主的歌劇中,在歌者和指揮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強梁?五月底,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的現代作曲大師,高齡七十五歲的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首度到台灣親自指揮NSO,本刊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天才的舞台幕後
在中外歷史上出現的音樂神童不少,但是除了有神童之實,又能不恃才傲物、謙遜好學的,就屈指可數了。而在這些屈指可數的神童當中,又有幾位能在將自身的音樂天分充分地展露之餘,進而投身於公益活動,對於音樂欣賞、教育推廣也同樣用心?那可真算是「稀有的保育類神童了」。而本月我們的封面故事女主角宓多里(Midori Goto),無疑地可以算是這種「稀有的保育類神童」之一。 對這位在七歲就以超齡的演出驚豔世人,在二十歲時成立生平第一個非營利組織,三十六歲就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的音樂家來說,除了在音樂的成就上備受榮耀與肯定之外,她也相對地賦予自己更重要的使命。這次編輯部藉著宓多里來台與NSO合作演出的機會,搶先越洋專訪,希望讓讀者了解當一位音樂神童以超凡的技藝證明了自己的天賦之後,又是如何豐富生命,展開更多元、璀璨的人生。 幾經波折之後,《獅子王》終於即將要與國人見面。挾帶著迪士尼與百老匯的光環,辛巴到底有著甚麼樣的魅力?橫跨偶戲、莎劇、歌劇、音樂劇、電影的天才女導演茱莉.泰摩,如何將卡通世界裡的非洲大草原在舞台上重現?在多采多姿的舞台、面具之下,又藏著多少設計的苦心與演員的血淚?猶記得我是在該劇首演後三個月,於紐約看的演出。在剛開始的序幕之中,就目睹一隻「紅鶴」被旋轉舞台夾傷腳而導致演出中斷,暗場落幕!雖然中間只隔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音樂、大幕再起,繼續演出。專業危機處理的時間之快,令台灣的劇場難以想像,但當時我已經被打斷的看戲情緒,卻怎麼樣也難從那聲哀嚎中平復無怪乎後來就算《獅子王》雖然票房長紅、屢獲大獎,卻也讓「茱莉.泰摩的偶戲」(Julie Taymors Puppets),成為百老匯業界耳語中「挖苦、貶損」的代名詞,爭議不斷。所以,本刊也特別企劃了「《獅子王》台前幕後大揭秘」,帶領讀者將迪士尼跨足百老匯的歌舞劇,一一細數,把《獅子王》一劇,從舞台到戲偶,將導演、作詞人、音樂設計等面向,做全方位的深入剖析。 你知道舞蹈也可以用舞譜記錄嗎?你看過舞譜長什麼樣子嗎?你知道舞譜怎麼讀、又是怎麼用的嗎?我們在本期「藝活誌」單元特別介紹:「舞譜」這份為動作、舞蹈而生,通行世界的「無字天書」應該怎麼解讀。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讓文化想像浴火重生
大年初五的一場大火,燒毀了雲門舞集排練場,也讓台灣民眾看見,一個享譽國際,象徵台灣品牌形象的表演團隊,長年創作出馳名全球的舞碼,而孕育這一切的,居然是一處寒傖的「鐵皮廠房」,而且還是違建,雖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那已經是雲門的「天堂」。 雲門違建,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困境的縮影,若不是這一把火,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驚覺,長期以來,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就是如此辛苦地在邊緣求生存,政府對文化發展的輕視與邊緣化,投注在文化建設上的資源,竟是如此不足與匱乏。以今年文建會扶植團隊預算來說,一億元要扶植六十六個團體,林懷民直言:「很可笑,看不出當局有什麼願景、雄心及認識。」他的大聲疾呼,是所有藝文工作者共同的心聲,然而被大家認真聆聽,被掌權者所重視,還是必須在付出慘重的祝融災變後才開始。大火過後,從中央到地方縣市政府,各黨派的政治人物紛紛搶著慰問,急著要提供各項補助,好像一夕之間都懂得重視起文化來了,然而或許最重要的是,台灣當政者對文化願景與想像,是否能浴火重生? 面臨舊排練場的拆遷、新落腳處的整修,雲門在林懷民的堅持下,仍如常進行整年度的公演行程。三月底登場的《春鬥》,集合六十一歲林懷民和已逝舞者羅曼菲,以及兩位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黃翊的創作,要大家一起目睹,雲門舞集浴火重生後的能量強大,展現三十五歲的雲門旺盛的生命力。 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將在本月登場,由被譽為歐洲舞壇前衛女教主,加拿大最活躍的編舞家瑪麗.書娜揭開序幕,帶來靈感發想自希臘神話的最新舞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法國里昂芭蕾舞團,將獻上歷演不衰,編舞家瑪姬.瑪漢為其量身編作的現代芭蕾舞劇《灰姑娘》。國際舞壇兩大重量級編舞家的作品相繼來台,透過專文,讓讀者了解她們如何解析身體、想像身體、品味身體。 劇作家、文本與劇場間的三角關係,如何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反覆辯證,衍生舞台搬演無限大的詮釋空間?透過即將上演的六檔以文本出發的戲劇製作,我們帶讀者從解讀劇作家、透析文本、到劇場再現,呈現六種迥異的對話路徑,同時也隱約折射出,文本中所關注的戰爭、愛、暴力、人性等種種議題,如何引發身為當代劇場觀眾的我們思索,並產生跨時代的連結與共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從指揮星光到彼得.布魯克
星光幫的熱潮延燒至今不退,相關報導不僅入選年度十大發燒新聞頭條,星光幫成員也一夕之間從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瞬間爆紅,成了僅次於「台灣之光」王建民的年度十大發燒新聞人物。流行樂界有星光幫,古典音樂的指揮也有星光幫,誰最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賽門.拉圖?誰是小澤征爾的接班人?誰又是楊頌斯第二?誰是接下繼馬捷爾之後,下一任的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呢?開春之後,台灣古典音樂界緊接的盛事,便是紐約愛樂及倫敦愛樂兩大天團相繼來訪,趁此之際,本刊特別為讀者規劃「指揮星光幫」專題,讓來自媒體、樂界、學界、產業圈的各派人馬,從多位您或許還十分陌生的新銳指揮中,預言誰將是樂團指揮的明日之星。 同樣的,除了古典樂界的指揮星光閃耀奪目之外,在劇場界,則是有另一位重量級的大師彼得.布魯克的作品,在陽光劇團的鐵娘子莫努虛金之後,將首度造訪台灣。創作基地同樣落腳在法國的兩人,乍看之下有許多有趣的對比,兩人同樣強調創造性、講想像力、即興的重要;也都擁有一批來自不同文化的演員;甚至,也同樣主張道具、佈景、燈光、服裝、音效、化妝等的設計應與排戲同時進行。然而布魯克的劇場理念與實踐之起點,是集中於空間與表演的簡約純粹美學,莫努虛金卻著重於東方形式的模擬、研究與再創。雖然兩人都「經過」東方美學的洗禮,但莫努虛金帶給觀眾的是視聽的饗宴、震撼及精準的混合性劇場美感,布魯克則力顯素樸深刻的質地與力量。 彼得.布魯克自十八歲起導演生涯,創作軌跡橫跨劇場、電影、論述,執導超過七十部不同風格形式、劇場語言的作品。但他卻從不以大師自居,不以強烈的美學自滿,反而不斷以空的舞台、變動的觀點、簡單的扮演、開放的即興,永無止盡的觸探導演、演員和觀眾當下交流所迸發的火花。並藉著探索不同的個體、不同文化的本質與溝通的可能,呈現出劇場藝術最真實也最富生命力的一面。 此外,對香港文化界影響頗深,可謂是當地劇場視野開拓者的「進念.廿面體」創辦人榮念曾,也是本期我們所關注的藝號人物。香港特約作者潘詩韻更是以「教父」來形容這位作品充滿思辯性的導演,由此可見,他對香港現代戲劇的貢獻。而在家鄉宜蘭羅東踏出第一個舞步,從芭蕾、中國古典舞到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一路在歐洲藝壇發光發熱的台灣編舞家林美虹,則將與我們分享她創作的心路歷程。當然,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根特.赫比希也是我們不會錯過的焦點,本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迎向二○○八
在二○○七年十二月《人間條件三》、《浮生若夢》、《夢蝶》、《如影隨行》、《蝙蝠》一連串緊鑼密鼓的精采演出中,為兩廳院的廿週年,風光地劃下了完美的句點。二十個年頭雖然是個不算很長,但的確是一個值得慶祝、紀念或甚至是省思的日子。它代表的不只是一個時代的開始與轉變,也是一個成長的印記與對未來的期待。 回顧二○○六、二○○七,有心的觀眾都應該不難察覺,不只是兩廳院,其實是許多團體都是正在跨越這個屬於他們、也是屬於台灣藝文蓬勃發展的二十年:表演工作坊、屏風、當代傳奇或或甚至是執出版界牛耳的天下文化,都是在當時萌芽、茁壯。在一九八七年的這塊土地上,似乎有著神奇的氣氛與魔力,讓當時的它好生燦爛、好生奪目。但這也同時令人心中一凜,在我們走過那絢麗的二十年之後呢?又該如何為下一個二十年邁出第一步,迎向二○○八?。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本刊編輯部全員出動,蒐集資料歸納整理,以特別企畫【預知08表演紀事】,帶領讀者先了解本年度將有甚麼不可錯過的演出、有哪些表演藝術界的現象需要被發掘、和即將影響台灣劇場界生態的重大事件與趨勢,分別以:趨勢、事件、人物、演出等不同線索,為喜愛表演藝術的讀者,規劃整理出十個您不可不知的重點,在本期雜誌中呈現第一手的深入報導。 當然,在表演藝術產業如此充滿不確定性的特殊屬性下,要妄想一網打盡所有的製作與動向,難免掛一漏萬。話雖如此,我還是要感謝許多被本刊威逼利誘追討年度資料的節目企劃與藝術行政,以及在平安夜通宵趕稿的同仁、老師和筆者,感謝你們的付出,讓讀者可以憑著本期雜誌,縱覽二○○八表演藝術界的全貌。 最後,在本期雜誌中,我還是要表示兩個深深的遺憾和一個最誠摯的祝福。遺憾的是我們又痛失了兩位大師: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與法國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jart),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我相信他們的所譜下的音符與舞步,永難讓世人遺忘。而最誠摯的祝福則是要獻給在本月封面故事的許芳宜與布拉瑞揚,相信在這嶄新的一年,他們的努力,定能發光。畢竟台灣的表演藝術,還是需要像他們這樣的新血注入,才會邁向另一個璀燦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