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劇場硏討會
-
現象視察
催生一場硏討會
要了解此次硏討會的緣起始末,就不免會把焦點集中在此次擔任承辦單位的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本刊訪問到系主任廖美玉與籌備委員馬森詳盡地描述了催生的過程與其對此次硏討會的觀察和回應。
-
現象視察
背負與跨越
當我們目睹且參與了台灣現代劇場在二十世紀末最後的一場硏討會之後,即便許多要求與期待硏討會修正改進的聲音此起彼落──諸如硏討會的主題分類與命名、論文的蒐集對象與順序安排、論文講評人與發表者組合的適當性,甚至是論文發表與講評討論互動交流的時間分配等技術細節等等;然而,也肯定了劇場/戲劇活動在台灣的歷史價値體系上需要不斷地被重新思考的事實。
-
十年演藝
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
劇場近十年來的各項活動,在演出的地點與形式、討論的議題等整體表現上所展現的多樣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前面四十年發展的總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月,一個劇場能量很高的月份
五月初,「現代劇場硏討會──台灣小劇場1986〜1995」連續四天在台北舉行。會中進行了論文的發表、座談、及交流會報。 如果說硏討會爲「小劇場史」進行了耙梳整理的工作;那麼,國立藝術學院以台灣史爲題材,融合說唱、民俗,在五月推出的《紅旗.白旗.阿罩霧》,則是爲以台灣史爲議題的劇場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基礎。 《表演藝術》雜誌在這兩項「劇場的歷史」、「歷史的劇場」事件發生過後,分別舉辦了兩場座談會。我們在會中發現,這兩項議題的討論都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劇場的觀衆在哪裡」、「劇場的精神」、「劇場與體制的關係」等問題。 五月似乎是劇場能量很高的月份,在打開更多的討論空間之後, 希望劇場的理論與實踐能產生新的面相。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水痘出完了嗎? 「現代劇場硏討會」檢討會
找出自己的定位、困境,然後再找出自己的美學、歷史。似乎是「現代劇場硏討會」會後,大家都有的共識。然而,正如人一生當中一定要出的「水痘」一樣,會議結束了,台灣「現代劇場」的水痘是不是也都浮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