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硏討會中出席者踴躍發言情形。(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提供)
現象視察 現象視察

催生一場硏討會

要了解此次硏討會的緣起始末,就不免會把焦點集中在此次擔任承辦單位的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本刊訪問到系主任廖美玉與籌備委員馬森詳盡地描述了催生的過程與其對此次硏討會的觀察和回應。

要了解此次硏討會的緣起始末,就不免會把焦點集中在此次擔任承辦單位的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本刊訪問到系主任廖美玉與籌備委員馬森詳盡地描述了催生的過程與其對此次硏討會的觀察和回應。

馬森說:「關於籌備的始末必須回溯到一九九六年,從主辦單位文建會所舉辦的那一場『現代劇場硏討會--台灣小劇場一九八六〜一九九五』的檢討會談起。該會中,多位與會者在有了『劇場硏討會應持續辦理』的共識之後,隨即討論並決定了這次硏討會的主題,即專業劇場、社區劇場與兒童劇場等三個類項,並就各主題選定了相關的籌備委員。另一方面,也爲了能顧及南北均衡,於是同時決定了以台南作爲下一次硏討會的辦理地點。」經由籌備委員們的一致推舉,馬森便因地緣關係而「順理成章」地成爲被大家託付重任的不二人選。

成大中文系系主任、本計畫的主持人廖美玉,提及她在九七年八月承接工作之後的籌備情形:「成大中文系作爲一個承辦與執行單位的立場,爲了能透過這場大型會議,讓國內劇場領域的學者專家與硏究者們都能有一個完整的討論機會,一開始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詳列所有戲劇硏究的相關機構、學者專家、表演團體等名單,再提到籌備委員會議中討論,並由會議決定作爲執行工作的依據。也因爲我們不屬於戲劇領域,因此我們便沒有任何主觀立場的預設,只是盡可能地提供最完善的服務。」

考驗執行力

可想而知,雖然「現代戲劇」在成大中文系是一門必修課程,原本就是該系敎學領域的一部分,但是畢竟中文系師生並非戲劇領域的專業。資料的蒐集、論文的邀稿(如兒童劇場類的論文原來少、後來又過多;而專業劇場類又過少的問題)、演出團體的徵詢邀約(雖然廣發英雄帖,但還牽涉到演出團體的檔期、意願等因素,後來遂只有果陀劇團等團體代表參與演出)等等,再加上國內目前各劇團資料保存的狀況並不十分完整的情況之下,都在在考驗他們的執行能力。

廖美玉說:「當我們決定走入當代、走入現實、跨越三個劇場類別,再加上當代劇場的發展都還未論定、文獻資料還在發展的階段;不像以往中文系辦理硏討會時,因爲大多專注於中國文學的傳統古典領域,其中文獻資料相當豐富、也都有長時間的硏究成果,因此在學術論文的要求上,較能按照學術界論文寫作上的要求。有這樣的差異性,此次在論文部分的邀約對象,便擴大到不只是學者、也有劇場工作者;其中大部分的論文需要進行訪談、田野調查的工作;展覽部分則對外聘請兼任助理與硏究生來協助辦理。籌備過程因爲涵蓋三個類型,因此聯絡工作上的對象與數量都比以往複雜、投入的人力也比以往一般硏討會的辦理多了兩三倍。」

觀察與回應

馬森亦試圖針對硏討會過程中引發的一些批評作澄淸:「第一,縱然這次硏討會後有媒體報導相較於上一次的『北部觀點』,這次硏討會儼然是『南部觀點』的呈現。然而實際上,這一次的硏討會,不但廣納了來自台灣各地的劇場界人士,甚至還邀請了大陸、美國方面的學者來參與硏討,因此絕不能說所發出的僅僅是南部的聲音。第二,某報導指出北部的『主流』沒有南下參與,這也是不正確的,因爲甚麼是『主流』?假使說北部多位學者專家的蒞臨與會(如黃美序、吳靜吉、邱坤良、汪其楣、司徒芝萍等等敎授,甚至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設計系主任靳萍萍雖未擔任論文發表者或講評人也都應邀出席),以及果陀劇團的南下參與等還不具代表性的話,那麼象徵『主流』價値的代表是甚麼呢?我想任何的硏討會都不可能將所有對象一網打盡,這樣的批評實際上某種程度地扭曲了這次硏討會的眞貌。此外,在一個學術硏討會當中要達到任何的共識也是不可能的;一個學術硏討會越是有多元的意見、越是有更多不同的聲音,才表示這個學術硏討會的成功。劇場硏討會其實是提供給每位學者、劇場工作者一個共同交流溝通的機會;並且藉著交流互動,讓許多論文發表者有機會進一步做論文的釐淸與修正。因此,或許有人會覺得各方意見紛歧是一個缺點,然而在我看來,卻認爲那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馬森並進一步就其觀察與心得歸納:「總地來說--第一,這樣大型的戲劇硏討會在南部算是第一次。第二,大會以外伴有劇場資料的動靜態展覽、劇團演出也是第一次。第三,會議中不但南部的聲音發出來,就連北、中、東部各地也都發出聲音來。第四,這次不但有台灣的學者、也有大陸、美國的學者專家的參與,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不同地域的經驗交流也是相當重要的。第五,參與者的認眞與熱情、發言的踴躍,致使過程沒有冷場、到閉幕時仍座無虛席。如此林林總總,皆可以說是其成功之處。另外値得一提的是,果陀劇團演出的當天晚上,觀衆反應非常熱烈,在場外排隊等候的觀衆從成功廳外一直排到校門口外,最後有三分之一的觀衆因爲座位有限的關係,不能進場觀戲,也是從來沒有發生的現象。我想這是硏討會宣傳的結果,市民藉由這次硏討會的機會開始對戲劇產生注意。」

廖美玉亦認同補充:「因爲這次硏討會特殊的開放性,我個人深深感到這三天來戲劇的氣氛使得附近地區的民衆、關心戲劇的人口被帶動起來。而且透過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同學實際地去貼近當代的戲劇現況,並藉由義工訓練作爲未來社會普遍層面藝術文化推廣者的養成,都是硏討會正面的效果。」

「美麗的錯誤」!!!

當然,馬森也承認以上所述不盡代表硏討會完全沒有缺點:「譬如說劇場類別的定義與定位、蒐羅的論文水準不齊;以及我們沒有事先調查硏究大陸有無社區劇場,致使之後必須選定『台灣小劇場』做爲應邀的大陸學者論文的寫作主題,算是一個不得已的『美麗的錯誤』,當然也是一個缺失。然而最前者的問題,是整個台灣大環境的問題;後者的問題,則是一般硏討會常會發生的狀況,論文有暇疵並不能代表硏討會有暇疵。這些都是因爲硏討會開得太少,這次才第二次,還須耐心等待。」

戲劇/劇場的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台灣現代劇場發展至今,未來走向如何値得大家一起共同來思考與觀察。經過三天的熱烈討論,可能多方見解各有不同,但可以看出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劇場硏討會應該、也一定要繼續地辦下去。

後記:文建會於「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結束之後將彙整相關文字報吿集結出版,分別是──《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成果集》與《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硏討會觀察實錄》等三冊。

 

文字|方靜琦  特約撰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