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ilde Monnier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vs.台灣舞蹈家
個體的獨特,是藝術的核心
每年台新藝術獎揭獎前後,皆會安排當屆國際決選評審在台辦理公眾講座。第23屆台新藝術獎禮聘法國重要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韓國藝術家與影像導演朴贊景(Park Chan-kyong),以及熟悉台灣藝術生態的新加坡策展人鄧富權(Tang Fu Kuen)擔任決審委員,首場講座由瑪蒂德.莫尼葉打頭陣,以「挺立在話語的邊緣我和我的舞蹈」為題,同台3位曾獲得台新藝術獎的重要女性編舞家:何曉玫、葉名樺與李貞葳,以對談形式,聊聊舞蹈作為創作媒介,每一位創作人如何透過作品與社會對話。 莫尼葉對台灣並不陌生,早在2012年關渡藝術節就曾帶來與視覺藝術家 Dominique Figarella合作的《肥皂歌劇》(Soapéra),也在跨國串連計畫的亞洲舞蹈營裡,與台灣策展人、藝術家群體多有接觸,去(2024)年更曾帶討論性別暴力作品《黑暗之光》參與臺北藝術節盛會。本次對談邀請與莫尼葉相識多年、曾翻譯莫尼葉與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合著書籍《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ALLITRATIONS : CONVERSATIONS SUR LA DANSE)的劇評人郭亮廷主持,由於問答環節時間較緊湊,大多數的亮點落在4位與談人的創作概述中。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家
瑪蒂德.莫尼葉 創傷的記憶、身體的現場(上)
曾領導法國2間國家舞蹈中心的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不僅作育英才長達25年,也從事多元編舞創作.她並非舞蹈科班出身,20多歲才開始習舞,深受90年代「法國新舞蹈」風格的影響。跳脫學院派觀點的她熱愛實驗創作,經常與不同領域的文化人合作,舉凡當代音樂家、流行歌手、電影導演、時尚策展人、作家等。她也曾與法國哲學家南希(Jean-Luc Nancy)合著《疊韻:讓邊界消失》,透過跨界對談,將舞蹈從觀看的藝術形式轉化為思辨的媒介(註1)。 透過跨領域交流,莫尼葉力圖探索編舞創作的多樣性。在40多年的藝術生涯之中,她已累積了超過50部作品,挖掘出當代身體的諸多面向,無論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牽連、相異文化體態的交流、自閉症患者的重複姿態或當代人焦躁的心理運動。這位法國當前仍具重要影響力的編舞家持續透過嶄新的表現形式,打破當代舞蹈的既定框架,營造意想不到的觀舞體驗。莫尼葉的創作蘊含著女性的關懷與情感,以及陰性書寫細膩、幽微的色彩。《黑暗之光》(Black Lights)是她首次探討女性承受日常暴力的作品。透過本次專訪,她將分享如何同時運用舞蹈與獨白,揭露沉默傷疤下從未平息的疑惑與憤怒,呈現掙脫權力束縛、噤聲的反抗力量,讓我們在混沌晦暗的時代之中瞥見希望的光芒。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家
瑪蒂德.莫尼葉 創傷的記憶、身體的現場(下)
《黑暗之光》打破一般人對舞蹈作品的印象,演出形式融合文本詮釋與肢體表演,需要全方位的表演者。「這齣製作不把聲音、嘶吼、口語表達作為輔助動作的元素,反而保留完整的戲劇文本,又具有當代編舞的特質,算是某種跨領域創作。」舞台上8名表演者介於24至54歲,其中包括長期跟佛塞(William Forsythe)及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合作的舞者和演員。儘管她們的年齡、身體形態、養成背景皆有所差異,但她們同時運用肢體與口語,表達內心的遲疑、創痛和憤恨,構成一幅女性集體的眾生相。莫尼葉強調:「我依照直覺去挑選表演者,試圖融合不同性格、年紀、國籍、專業的女性,突顯一種普世的平衡。」 儘管表演者各有所長,莫尼葉跟每個人工作的方式並沒有差別:「展開集體研究之前,我會先嘗試親密的探索。我先分別跟1、2名表演者從文本發展素材,之後大家再一起共享,學習同樣的動作。排練期間,某些表演者詮釋文本時,不禁會流露出個人憤憤不平的情感,千萬不能壓抑這種力量,但要轉化、克服它。雖然當代社會盡量避免憤恨的情緒,但它其實是一股強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