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蒂德.莫尼葉(Marielle Rossignol 攝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家

瑪蒂德.莫尼葉 創傷的記憶、身體的現場(下)

《黑暗之光》打破一般人對舞蹈作品的印象,演出形式融合文本詮釋與肢體表演,需要全方位的表演者。「這齣製作不把聲音、嘶吼、口語表達作為輔助動作的元素,反而保留完整的戲劇文本,又具有當代編舞的特質,算是某種跨領域創作。」舞台上8名表演者介於24至54歲,其中包括長期跟佛塞(William Forsythe)及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合作的舞者和演員。儘管她們的年齡、身體形態、養成背景皆有所差異,但她們同時運用肢體與口語,表達內心的遲疑、創痛和憤恨,構成一幅女性集體的眾生相。莫尼葉強調:「我依照直覺去挑選表演者,試圖融合不同性格、年紀、國籍、專業的女性,突顯一種普世的平衡。」

儘管表演者各有所長,莫尼葉跟每個人工作的方式並沒有差別:「展開集體研究之前,我會先嘗試親密的探索。我先分別跟1、2名表演者從文本發展素材,之後大家再一起共享,學習同樣的動作。排練期間,某些表演者詮釋文本時,不禁會流露出個人憤憤不平的情感,千萬不能壓抑這種力量,但要轉化、克服它。雖然當代社會盡量避免憤恨的情緒,但它其實是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黑暗之光》(Marc Coudrais 攝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時空交錯的舞台空間,掙脫束縛的身體解放

空蕩的舞台上布滿了11座宛如礁石又像枯木的裝置.莫尼葉和她合作長達40年的舞台設計Annie Tolleter用抽象且意味深長的舞台裝置,對比寫實又情感濃烈的話語,添增豐富的想像。「這些裝置其實是橄欖樹的樹幹,擁有250年的樹齡,但埋在土壤裡又能持續生長,不同於脆弱的體態.我想運用這些古老的舞台元素暗喻時間,就像一群超越時空、目睹暴力無限循環的無言見證者.它們召喚出潛意識中的創傷回憶.因此,舞台空間構成一種時間長廊,徘徊在過去、回憶、當下之間,要穿越一切才能看見光明。」

伴隨著表演,這些裝置不時冒出陣陣濃煙,讓人覺得經歷創痕的肉身就像是一片煙霧繚繞的焦土。「我想用煙突顯悲劇性。希臘悲劇女角都處在空白的地位,她們從不代表智慧或真理,下場不是難逃一死,就是被責難,或根本缺席。我一開始構思舞台時,這個問題就在我腦海盤旋,因此才有了超越時空的概念。#MeToo運動的確揭露了許多未曾公開的真相,但自從悲劇誕生以來,暴力卻一再發生,就像本劇的每一篇獨白。因此,我想在《黑暗之光》中打造一種橫跨今昔的精神景觀,它在我們身後,又在我們眼前,完全沒有消失.在坦然面對觀者之前,所有女性表演者須先穿越晦暗又閃亮的心靈景色,才會發現極致闇黑(outre-noir)的反射微光。」

見證一層又一層的幽冥,《黑暗之光》最後釋放救贖的光。表演者在台上盡情舞動,觀眾在台下喝采,並隨著音樂擺動。對莫尼葉來說,這樣的結尾並非集體狂歡的慶典,反而充滿洗滌人心的淨化效果。「我覺得這不僅是女性跟自我的和解,也是表演者和觀眾的共融.表演者走出受害者的姿態,打破第四面牆,跟觀眾站在同一陣線,共同關懷女性被邊緣化的處境。這種分享並非慶祝女權的勝利,反而像是掙脫身心靈的束縛、解放被壓抑的能量。」

對莫尼葉而言,《黑暗之光》並非是充滿政治性的女性控訴,而是透過純粹肉身,挖掘埋藏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回憶創痛,「我的編舞並不用強大的體態表現權力的意象,反而突顯出肉身的疑惑和矛盾。在這個要積極反抗並表明立場的時代,我想要透過分享故事,帶領觀眾親近這些充滿力量卻會思考的身體。所以我才會讓表演者直接向觀眾陳述,激起共同的感受與疑問。我希望以動作和語言的複調,呈現身體如何掙脫社會規範的束縛,實現觀演之間的共鳴。」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黑暗之光》(Marc Coudrais 攝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平權的未竟之業

身為法國重要的女性編舞家之一,莫尼葉透過包容與多元的創作風格挑戰僵化的價值觀。《黑暗之光》揭露女性內心的矛盾,但她認為平權革命尚未成功,「#MeToo運動之後,女性藝術家更勇於發聲,尤其是電影界。但她們在文化界的發展仍遭遇許多障礙,無論是地位和工作環境都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緊縮。在遴選場館、藝術總監或節目規劃上,女性創作者從未受到重視.在當今極右派勢力竄升的狀況下,我的確愈來愈悲觀。」

儘管如此,莫尼葉仍呼籲不能放棄:「我覺得要打破沉默,以開放的態度拓展更多空間,並用法律保護多元價值,維持性別之間的平衡.要是沒有任何規章,一般人只會便宜行事。」莫尼葉也期待透過《黑暗之光》與台灣觀眾共同探討當代女性的現實處境:「台灣的社會平權非常成功,也曾選出女性總統.我好奇在個人領域之中,女性地位是否有所改善?台灣的觀眾是否也對劇中的女性故事深有同感?」

〈瑪蒂德.莫尼葉  創傷的記憶、身體的現場(上)〉

瑪蒂德.莫尼葉

1959年生於法國。曾任法國蒙彼利埃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Montpellier - Occitanie)藝術總監20年,2014至2019年任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總監。舞蹈生涯多次跨界與不同藝術形式開啟對話,如曾與現任亞維儂藝術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及西班牙編舞家La Ribot共同合作《Please, Please, Please》,亦曾與時尚策展人奧利維耶.薩亞合作《Défilé pour 27 Chaussures》等。曾獲重要獎項有:1983年的巴尼奧萊競賽文化部獎、2002年的SACD大獎和2013年的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8/13 ~ 2024/11/13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