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北藝術節:瑪蒂德.莫尼葉《黑暗之光》
2024/8/31~9/1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曾領導法國2間國家舞蹈中心的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不僅作育英才長達25年,也從事多元編舞創作.她並非舞蹈科班出身,20多歲才開始習舞,深受90年代「法國新舞蹈」風格的影響。跳脫學院派觀點的她熱愛實驗創作,經常與不同領域的文化人合作,舉凡當代音樂家、流行歌手、電影導演、時尚策展人、作家等。她也曾與法國哲學家南希(Jean-Luc Nancy)合著《疊韻:讓邊界消失》,透過跨界對談,將舞蹈從觀看的藝術形式轉化為思辨的媒介(註1)。
透過跨領域交流,莫尼葉力圖探索編舞創作的多樣性。在40多年的藝術生涯之中,她已累積了超過50部作品,挖掘出當代身體的諸多面向,無論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牽連、相異文化體態的交流、自閉症患者的重複姿態或當代人焦躁的心理運動。這位法國當前仍具重要影響力的編舞家持續透過嶄新的表現形式,打破當代舞蹈的既定框架,營造意想不到的觀舞體驗。莫尼葉的創作蘊含著女性的關懷與情感,以及陰性書寫細膩、幽微的色彩。《黑暗之光》(Black Lights)是她首次探討女性承受日常暴力的作品。透過本次專訪,她將分享如何同時運用舞蹈與獨白,揭露沉默傷疤下從未平息的疑惑與憤怒,呈現掙脫權力束縛、噤聲的反抗力量,讓我們在混沌晦暗的時代之中瞥見希望的光芒。
從影集文本出發,透過詩意文字激發身體政治力量
《黑暗之光》的靈感最初源自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製播的影集《H24》(註2).這部影集匯集24名歐洲女作家根據社會新聞或個人體驗而書寫的獨白,並由不同國籍、年紀的女演員演繹。莫尼葉認為這部影片讓人了解女性所受的日常屈辱,造成不小的社會回響,可說是#MeToo運動在法國的前鋒.但真正啟發她的並非影像,而是文本,「我一直都在尋找融合戲劇和舞蹈形式的文本。後來我讀了影集劇本,其中每篇獨白都娓娓道來,讓人覺得歷歷在目,完全不需要任何影像詮釋。這些文字直接跟身體對話,擁有一種獨特的劇場感。」莫尼葉說。
從文本出發的編舞創作對莫尼葉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文學、哲學或詩詞,文本始終都是滋養她創作的重要素材.如2005年《符號的位置》(La place du signe)中,莫尼葉與法國作家Christine Angot同台,分別透過身體與文字書寫進行現場表演,2年前她也與西班牙編舞家La Ribot從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的文本中汲取動能,發展出《Please, Please, Please》。
她強調:「文字賦予我豐富的感官和動能,開啟我對身體運動的想像。我經常用文本和舞蹈雙重角度切入創作。同時透過視覺和聽覺接收不同的涵義,又能發現兩者的連結,這對我來說非常有趣。」莫尼葉認為,用文本展開編舞並非依樣畫葫蘆,而是身體如何被語言影響,進而產生出乎意料的言外之意。「重點絕非用肢體重現獨白,而是用舞蹈表達當代人如何面對統治、壓迫和暴力,以及怎麼拒絕、抵抗並獲得解放。文字和身體沒有等級之分,反而維持互補的關聯。兩者的融合開啟多重可能。文本闡述故事,而身體則提供豐富的符號,像是平行敘事。」
深入創傷回憶的黑洞,融合舞蹈與戲劇的跨界表演
不同於原著,《黑暗之光》刻意不依照24小時呈現女性承受屈辱的各種面向,反而突顯出她們共通的心靈創傷,「演出名稱讓人聯想犯罪現場紫外線照射下的螢光血痕,以及片段的記憶。這些創傷留下、持續閃閃發亮的微光,就像是停留在視網膜上的殘留影像。」
莫尼葉並沒有完整呈現《H24》的所有內容,反而只擷取其中9篇獨白,「我依據文本內容、書寫風格、感官效果,挑選具有舞台張力、直接跟觀眾對話的文本。獨白的選擇也涉及我最初預想的戲劇結構:從枝微末節的瑣事開始,穿插2個較具有戲劇衝突的事件,再推展至謀殺女性的慘案,最後回到救贖。我想探索身體如何記憶這些創痛,並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女性怎麼跟深嵌在肉身、心理、想像的暴力事件共存?如何面對她腦海裡的創痛?正是這些身體回憶的湧現,讓我想連結敘事鋪陳和身體運動,開展新的詮釋。只有舞蹈才能具現這2者的關聯,因為文字背後,有一股存在的力量,是身體實際在見證、參與、反抗。」
註:
- 瑪蒂德.莫尼葉、尚-路克.南希:《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郭亮廷 譯,漫遊者文化 出版,2015。
- 《H24》由Valérie Urrea和Nathalie Masduraud共同策劃,共包含24部4分鐘的獨白短片,並在2021年10月於ARTE電視台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