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 Alsop
-
焦點專題 Focus 德國、奧地利
窮竭心力展創意 故步不離守票房
2024/2025 樂季,德奧系的樂團展露出兩極化的特色:德國方面,樂團奇招盡出,在節目設計與主題規劃上展現創意;奧地利方面,則依舊保守,選擇打「明星牌」與「經典曲目」來鞏固票房。
-
焦點專題 Focus 英國、美國
明星、名牌,在串流時代是否仍是票房保證?
在過去10年,串流影音影響了各類型表演藝術的發展,加上疫情幾年的影響,透過網路的串流影音更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這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過去幾十年的「錄音」、「錄影」的「明星」或「大師」,是否還能向過往擁有「影響力」和吸引市場的「消費力」?這個問題,似乎也和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新樂季,各大樂團新任及即將卸任的首席指揮,有密切的關係。 美國:明星指揮與票房保證,是魚與熊掌的選擇題嗎? 過去很少有一位指揮家同時兼任兩個美國傳統頂尖樂團首席指揮,但是這個紀錄被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刷新,他將身兼美國預算最高的洛杉磯愛樂,以及過往名氣最大的紐約愛樂首席指揮。不過,詭異的是洛杉磯愛樂只和他續約到2026年,而紐約愛樂的網站,首頁仍然高掛現任首席指揮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即使紐約愛樂新樂季銷售重點有2025年3月和5月杜達美指揮馬勒及和鋼琴家王羽佳合作,但紐約愛樂官網寧可主打鋼琴名家系列(Star Pianists),卻沒有更積極地宣傳杜達美? 同樣是美國名門的芝加哥交響,原本首席指揮是82歲的慕提(Riccardo Muti)和即將接任的28歲麥凱萊(Klaus Mkel),在首頁並列,這個操作似乎也可以看到不同樂團,對待網路宣傳是否足夠重視的「態度」。如果請來新任首席指揮是為了票房,那麼到底要不要重點宣傳? 在美國傳統頂尖樂團,其實還有兩位原本在商業錄音發行被串流逐漸取代之前,就已經力捧出道的明星指揮波士頓交響的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以及費城管絃樂團的聶澤-瑟金(Yannick Nzet-Sguin),這兩位在國際知名度也非同小可,尼爾森斯兼任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首席指揮,
-
紐約
女指揮安索普對電影《塔爾》提出嚴厲批評
上個月底在台上映的《塔爾》(TR)挾著入圍6項奧斯卡及女主角凱特.布蘭琪橫掃各獎(她是唯一有可能阻斷楊紫瓊成為第一位亞裔影后的候選人)的光環而來,算是今年頗具聲量的藝術電影。雖然此片美國票房只有1千萬,算是典型的曲高和寡,但因為故事背景是極少出現在主流電影的古典樂壇,在業界引起陣陣波瀾。或許因愛之深責之切,樂壇不很買單,尤其是美國頭號女指揮安索普(Marin Alsop)「身為女人我生氣。身為指揮家我生氣。身為女同志我生氣」一說,頗引起共鳴。 布蘭琪的角色是柏林愛樂的首位女主指揮(現實裡還未有),可以說是樂壇天后,只是濫用權威,頤指氣使,以黑手段報復敵人,藉權力勒索性與錢,心理也像暴君一樣扭曲,到處都看到對她不利的人和事。 片中惡行確實存在於樂壇,過去幾年的#MeToo 運動揭發了這層黑幕,只是目前所知的加害者幾乎都是男性。導演Todd Field和布蘭琪說此片檢視的不是性別而是權力,但權力不存在於真空,兩端的社經性別身分不同,槓桿的斜度就會不同,電影努力構築現實氛圍,偏偏最重要的主角設定上遠離現實,因為女指揮至今仍屬罕見(1份業界調查說前百名指揮中只有8名女性),頂級樂團領袖則是全無,電影偏偏讓這位頂級女指揮表現最壞的男指揮行徑,又沒去探討性別可能對她行為的影響,難怪讓業界看了不舒服。 其中最不舒服的就是安索普。她可不是普通人,她不僅是數一數二的女指揮,而且Tr這個角色的塑造就從她身上取材不少,她的意見似乎特別有分量。加上她本人的紀錄片《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也在去年上映,真的假的銀幕安索普不期而遇(兩片的觀眾應有不少重疊),難怪她擔心《塔爾》會歪曲大家對女指揮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