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西蒙娜・楊、吉爾伯特、波佩卡。(Peter Hundert、Khalil Baalbaki 攝)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德國、奧地利

窮竭心力展創意 故步不離守票房

2024/2025 樂季,德奧系的樂團展露出兩極化的特色:德國方面,樂團奇招盡出,在節目設計與主題規劃上展現創意;奧地利方面,則依舊保守,選擇打「明星牌」與「經典曲目」來鞏固票房。

柏林愛樂在2024/2025樂季以「女性」為亮點,邀來美籍瑪琳・艾索普等女性指揮家,圖為紀錄片《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劇照。(造次映畫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德國:無所不用其極,尋找與樂迷的溝通之道

柏林愛樂方面,首席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將以布魯克納第5號交響曲揭開新樂季的序幕。2024年除了是布魯克納200周年外,也是史麥塔納200周年,是以,佩特連科特別推出史麥塔納的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並以此作為柏林愛樂巡迴演出的焦點,藉此向作曲家致敬。另外,延續上一季的「女性」亮點,柏林愛樂這次邀來美籍的瑪琳・艾索普(Marin Alsop)、德籍的尤安娜・馬爾維茲(Joana Mallwitz)及澳洲籍的西蒙娜・楊(Simone Young)擔任客席女指揮,演出現代作曲家諾諾(Luigi Nono)、里姆(Wolfgang Rihm )、迪恩(Brett Dean)、塔基艾寧(Outi Tarkiainen)的作品。即將在2025年2月登場的第3屆柏林愛樂雙年展(Biennale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其主題定調為「失樂園?」(Paradise Lost?)。此次,柏林愛樂將聚焦於與大自然現象相關的曲目,如貝多芬的《田園》、德布西的《海》、薩里雅荷(Kaija Saariaho)的《獵戶座》(Orion)等,並結合學者專家的座談及博物館的特展,一起來探討全球暖化與物種滅絕對我們生存環境所造成的威脅。

位於漢堡的易北愛樂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前身為「北德廣播交響樂團」),選擇在荀貝格的生日(9月13日),以其作品《古勒之歌》(Gurrelieder)為新樂季開幕,並為作曲家慶祝其150歲誕辰。此外,荀貝格的神劇《雅各的天梯》(Jakobsleiter)及他的鋼琴協奏曲亦在新樂季演出曲目之列。首席指揮吉爾伯特(Alan Gilbert)注意到 2025年也是貝爾格(Alban Berg)歌劇《伍采克》(Wozzeck)世界首演一百周年,因此,特別安排這部歌劇以音樂會的形式上演。這些節目的安排,讓漢堡的新樂季充滿了濃厚的「第二維也納樂派」色彩。除了現代音樂之外,另一個節目亮點,是特別邀請來樂團的前任首席指揮布隆斯泰德(Herbert Blomstedt),連袂演出巴赫與貝多芬的作品,順道為這位已屆耄耋的瑞典指揮家慶祝他的98歲生日。從新一季的曲目主題規劃,可隱約看到一條時間的脈絡,反映出德奧系音樂從巴赫、貝多芬、布魯克納、直到荀貝格與貝爾格,一路不斷向前的流變與傳承。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這次則端出了多元又豐富的曲目。在新的樂季中,拉圖將親自指揮巴赫、莫札特、布拉姆斯、華格納、馬勒、布魯克納、拉威爾、法雅、斯特拉溫斯基、浦朗克與莉莉.布朗傑的作品,幾乎是端出他所有的看家本領,誠意十足。難能可貴的是,拉圖注意到了,2025年也是作曲家貝里歐(Luciano Berio)與布列茲(Pierre Boulez)的百歲冥誕,而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亦將迎來他的90大壽。因此,今年的慕尼黑現代音樂節(Musica viva),特別聚焦於這幾位作曲家的作品,讓熱愛現代音樂的觀眾,得以大飽耳福。值得一提的是樂團這次的行銷手法:新樂季主打以「每月星盤運勢」的概念,為觀眾說明每個月演出曲目的整體「走勢」,算是一種新型態的導聆,相當別出心裁。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易北愛樂首席指揮吉爾伯特。(Chris Lee 攝)

奧地利:傾向墨守成規,難以創造話題性

相較於德國樂團五花八門的節目主題規劃及行銷手法,奧地利樂團顯得保守傳統許多。不論是在維也納,抑或在第二大城格拉茲(Graz),音樂會仍偏重傳統經典曲目,如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等,想要體驗現代音樂作品,機會相對少了很多。

首席指揮懸缺已久的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在2024/2025 樂季,終於迎來他們的新舵主波佩卡(Petr Popelka)。適逢荀貝格150歲冥誕,波佩卡選擇挑戰編制龐大的《古勒之歌》,作為上任音樂會的曲目,一來剛好應景,二來也可向觀眾展示自己的音樂實力,一舉兩得。其他客席指揮的場次,雖也出現荀貝格的《拿破崙頌》、亞當斯(John Adams)的鋼琴協奏曲(歐洲首演),以及奧爾巴赫(Lera Auerbach)的新作,但也僅是諸多經典曲目當中的「萬綠叢中一點紅」;而在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RSO Wien)方面,雖然現代作品的安排相對有多一些,可惜節目的內容雜陳,缺乏整體性和主題性,略顯美中不足。

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的新樂季則依然保守,策略上主打「明星指揮牌」,慕提、梅塔、提勒曼、加提、尼爾森斯、麥凱萊、聶澤-瑟金都在客席指揮之列,亦即世界各大樂團音樂總監(或首席指揮)的大集合。這些名字端出來幾乎就是「票房保證」,不太需要再在曲目規劃或宣傳行銷上多費心神。這也導致維也納愛樂這些年的樂季節目「內容發散」。簡言之,就是各位客席指揮各自為政,隨意端什麼菜出來,觀眾就欣然買單,以至於整體樂季節目難以創造話題性,更遑論有利於樂團長遠發展的目標與前瞻性。當德國的樂團已經在玩「音樂與環保」、「音樂與星象」、「音樂與女性」時,這邊還依然死死地緊抱「經典曲目」、「指揮大師」、「明星獨奏家」的神主牌,不願與時俱進,令人惋惜。維也納愛樂的新樂季,除開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最大亮點在加提將指揮斯特拉溫斯基的《繆思的領袖阿波羅》(Apollon musagète),以及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將親自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再則,就是邀請客席女指揮格拉日尼特-蒂拉(Mirga Gražinytė-Tyla)共同演出,終於打破了「男性主導」指揮台的悠久傳統。

維也納交響樂團於本次樂季迎來新任首席指揮波佩卡。(Vojtěch Brtnický 攝)

德奧樂壇趨勢觀察:

「女性」與「文化」將成主流

根據《易經》的推算,從2024年起正式步入九紫離火運,並開啟新的大運20年。在未來的20年,除了AI與網路以外,「女性」與「文化」也將成為主流與重點。關於這個現象,似乎已在歐洲樂壇的動態上展露端倪。

2024/2025德奧新樂季的最大亮點是澳洲女指揮家西蒙娜.楊(Simone Young)。這位由巴倫波英親手栽培的女性指揮,從柏林發跡,在雪梨茁壯,於漢堡成熟,進而放眼天下。她於2016年卸任漢堡歌劇院音樂總監一職後,沉寂了一段時間,近兩年又再度活躍於國際樂壇。2024/2025新樂季,她獲邀指揮柏林愛樂,演出里姆(Wolfgang Rihm)的獨角戲《外殼》(Das Gehege, 2006)註1;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亦請她客席指揮策姆林斯基的《抒情交響曲》(Lyrische Symphonie, 1922/1923)註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更將庫塔(György Kurtág)的歌劇《劇終》(Fin de partie, 2018)註3委任於她,由她來發表新製作的首演。這3部作品的共同特色:一、皆為現代音樂作品;二、內容皆取材自世界文學(兩部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手)。

「女性、文學、新音樂」的相互結合,讓西蒙娜.楊在向來由男性主導的指揮界中脫穎而出,打造出自己的專長與特色。近來幾位迅速崛起的女性指揮,似乎也以類似的模式獲得機會嶄露頭角,這個現象,相當值得繼續留意與觀察。

註:

1.《外殼》的劇本出自德國劇作家波透.史特勞斯(Botho Strauss, 1944-)的《最後合唱》(Schlusschor,1991)。

2.《抒情交響曲》歌詞出自泰戈爾詩集。

3.《劇終》取材自貝克特的同名劇作,與《等待果陀》齊名。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8/16 ~ 2024/11/16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