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麥凱萊、尼爾森斯、梵志登、聶澤-瑟金、帕帕諾。(Marco Borggreve、Frances Marshall 攝 Oslo Philharmonic、紐約愛樂、倫敦交響樂團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英國、美國

明星、名牌,在串流時代是否仍是票房保證?

在過去10年,串流影音影響了各類型表演藝術的發展,加上疫情幾年的影響,透過網路的串流影音更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這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過去幾十年的「錄音」、「錄影」的「明星」或「大師」,是否還能向過往擁有「影響力」和吸引市場的「消費力」?這個問題,似乎也和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新樂季,各大樂團新任及即將卸任的首席指揮,有密切的關係。

美國:明星指揮與票房保證,是魚與熊掌的選擇題嗎?

過去很少有一位指揮家同時兼任兩個美國傳統頂尖樂團首席指揮,但是這個紀錄被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刷新,他將身兼美國預算最高的洛杉磯愛樂,以及過往名氣最大的紐約愛樂首席指揮。不過,詭異的是洛杉磯愛樂只和他續約到2026年,而紐約愛樂的網站,首頁仍然高掛現任首席指揮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即使紐約愛樂新樂季銷售重點有2025年3月和5月杜達美指揮馬勒及和鋼琴家王羽佳合作,但紐約愛樂官網寧可主打鋼琴名家系列(Star Pianists),卻沒有更積極地宣傳杜達美?

同樣是美國名門的芝加哥交響,原本首席指揮是82歲的慕提(Riccardo Muti)和即將接任的28歲麥凱萊(Klaus Mäkelä),在首頁並列,這個操作似乎也可以看到不同樂團,對待網路宣傳是否足夠重視的「態度」。如果請來新任首席指揮是為了票房,那麼到底要不要重點宣傳?

在美國傳統頂尖樂團,其實還有兩位原本在商業錄音發行被串流逐漸取代之前,就已經力捧出道的明星指揮——波士頓交響的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以及費城管絃樂團的聶澤-瑟金(Yannick Nézet-Séguin),這兩位在國際知名度也非同小可,尼爾森斯兼任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首席指揮,聶澤-瑟金擇兼任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最重要的重點是,這兩人都未滿50,未來大有可期。相比算是同年齡層的杜達美,過去10年或許兩人名聲稍遜,但未來10年很難說不會後來居上。

即將接任芝加哥交響的指揮家麥凱萊。(Marco Borggreve 攝 Oslo Philharmonic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英國:作風穩健、按部就班,創造高回頭率

相比美國各大樂團在明後年的樂季,大幅人事變動,英國倫敦包括倫敦交響(LSO)、倫敦愛樂(LPO)、皇家愛樂(RPO)及曾經隸屬EMI,製作人華特.李格創設的愛樂管絃樂團(The Philaharmonia Orchestra),另外加上隸屬國家廣播公司的BBC交響,是競爭最激烈的地區,但是英國購票觀眾都延續透過國家電視廣播新世代(Next Generation)計畫養成的習慣,接受相對年輕的指揮家、演奏家及新作曲家。競爭雖然激烈,但是接班順序卻早已安排妥當。

倫敦交響的拉圖,前往接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原本長期擔任首席客座指揮的帕帕諾(Antonio Pappano)隨即接任樂團首席指揮。帕帕諾從2002年接任了倫敦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總監至今,英國觀眾早已熟悉且有親切感,因為皇家歌劇院歷任總監,只有兩位是在英國出生,第一位是柯林.戴維士,第二位就是帕帕諾。他如老派指揮,聲樂鋼琴伴奏、歌劇院指揮到管絃樂團指揮等經歷完整,更別提以英國義大利後裔身分,兼任羅馬聖塞西莉亞管絃樂團首席指揮。他的作風穩健,樂季規劃和歌劇院規劃值得玩味。新樂季歌劇院的莫札特《女人皆如此》、《費加洛婚禮》及普契尼《托斯卡》、威爾第《茶花女》,看似保守,但曲目觀眾熟悉且「回頭率」高,票房相對比創新當代曲目安穩,但正因為演出頻率高,觀眾也熟悉作品,稍有不慎即落惡評,製作的挑戰性極高。不過二十多年的總監經歷,早已說明英國觀眾對他的信任。

我認識的英國當地樂迷曾私下告訴我,巴比肯中心(倫敦交響)的豪華是給觀光客的,「我們」自己人都是去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er)的皇家節慶廳(Royal Festival Hall)。當初說這話的年代,還是愛樂管絃樂團(之後簡稱PO)在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擔任首席指揮任內。這個樂團由同樣是芬蘭的青年首席指揮盧瓦利(Santtu-Matias Rouvali)接手後,似乎毫不遜色,而且這位首席指揮已經連續幾年橫跨大西洋,前往北美洲客席。唯一讓人覺得事有蹊蹺的是他們的YouTube頻道,整個的音樂會已經有一個樂季沒有更新,僅有獨奏家的專訪更新,在現在沒有主流媒體只靠分眾媒體宣傳的年代,是頗怪異的。或許他們還需要一位「媒體」總監吧?這個當初為了商業錄音成立的樂團,在近10年的商業錄音錄影的領域,成績偏少。

另一方面,英美沒有人事變動的幾大樂團,如美國的費城管絃、波士頓交響、洛杉磯愛樂、克里夫蘭管絃樂團,英國的倫敦愛樂,樂季規劃方向仍然是「明星」、「名曲」,不過有兩位沒有特別任職的指揮值得注意:原本被阿巴多和拉圖特別加持的哈丁(Daniel Harding)默默復出,原本在疫情之前要去「開飛機」的哈丁回到音樂領域,是否能有之前的聲勢?另一位知道的人不多,堤契卡提(Robin Ticciati),在倫敦愛樂的國際巡迴,擔任巡迴指揮。這位之前曾在蘇格蘭室內管絃樂團任職,指揮細膩,但職業生涯尚未有足夠表現,這次和英國第一等級的樂團密切合作,是否有機會再上層樓?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倫敦交響首席指揮帕帕諾。(Frances Marshall 攝 倫敦交響樂團 提供)

作為宣傳看板的大佬與爆紅明星指揮家

值得一提的是,沙隆年在2024年突然宣布辭去舊金山愛樂首席指揮一職,理由對樂團未來的理念不合。不過即使沒有舊金山愛樂,不知道多少樂團排隊邀請他,其中就包括紐約愛樂和他曾任首席指揮的PO。在疫情其間宣布卸任的提爾森-湯瑪斯並沒有完全不管舊金山愛樂,即使並傳出罹患腦癌的消息,仍然和樂團有持續合作。而這兩位「大佬」等級的指揮家,依舊是各大合作樂團的「宣傳看板」!

女性指揮家艾索普(Marin Alsop)被芝加哥交響邀請,擔任他們在渡假勝地音樂節的客座首席,在芝加哥交響的首頁和前後兩任首席指揮並列。很多人之前並不熟悉這位指揮,但是自從范.克萊本大賽,她和任奫燦在決賽合作拉赫瑪尼諾夫的第3號鋼琴協奏曲,影片在網路上爆紅,PO新樂季的首頁高掛她指揮英姿,似乎說明,這位指揮邁向更高一步的機會愈來愈近。

英美樂壇趨勢觀察:

科技運用與社群宣傳仍非眾歌劇院與管絃樂團長項 

當網路成為每個人隨手可得的時候,表演藝術是否找到了可以跟上時代脈動的方法?在現代人已經熟悉的社群媒體,表演藝術的運用似乎落在流行時尚之後,如何追上?這似乎並不是找個小編就可以解決的,畢竟其中的價值觀,和許多藝術家和表演者有極大的差異。

歌劇院和管絃樂團在科技和宣傳方面的運用,也還沒有充分發揮;而在其他類型的表演藝術領域,似乎已經出現端倪,例如百老匯音樂劇在新創作品中,開始取代傳統製造技術,運用較多的投影和立體成像技術,有幾位編舞者對燈光的運用已經加入電腦運算。大都會歌劇院曾經在「電影院計畫」(讓一般觀眾到電影院欣賞歌劇轉播,不必進入歌劇院也看得到),2012曾經製作過一部改編自韓德爾多部作品的《魔幻之島》(Enchanted Island),但如今已經束之高閣,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這是否意味其製作成本,並不比傳統成本划算?

不過在錄音錄影技術的英國國家隊BBC,似乎有新的想法。他們在BBC交響的首頁運用新的技術「虛擬樂器」,並邀請創作者共同參與,這個新技術未來是否會成氣候,造成影響?也許還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驗證。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8/16 ~ 2024/11/16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