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嘉
-
音樂 3首當代作品亞洲首演
NSO、朱團、黃俊文 三強聯手「精彩對決」
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率領樂團,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及小提琴家黃俊文合作的音樂會「精彩對決」,將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及國家兩廳院登場。曲目的亮點,除了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可嘉及美國作曲家肯吉.邦奇(Kenji Bunch)的兩首委託創作外,還有韓國作曲家陳銀淑的作品,共有3首亞洲首演。下半場則分別演奏兩位俄國作曲家的經典樂曲。 馬寇爾在記者會中興奮表示,從第一次來台時就希望有一天能跟朱團合作,現在終於如願。對於演出內容,他說:「一個節目中有3首當代作品,這還不是一個當代音樂節。」因此節目相當有可看性。 小提琴家黃俊文透露:「(自己)學了7年的打擊樂奠定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基礎,也提升我的音樂節奏和精準度。」談到陳可嘉的⼩提琴與擊樂四重奏《古⽊幽情》,他有感而發:「可嘉用木頭來象徵過去、現在及未來,以一棵樹象徵台灣的命運,樹木對我們來說如同庇蔭。年紀稍長後,新音樂是我想做的事,也是我想加強琢磨的領域,現代作曲也可以讓我對古典音樂有不同的感覺。很感恩有這麼多的學習機會,對我來說,音樂會不是成果而是過程,讓我有更多學習機會能精進自我。」 同時,他也介紹肯吉.邦奇的《橫跨大陸》,敘述的是1869年代替美國中央太平洋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工作的華人移工,他們協助興建了第一條橫貫美洲大陸的鐵道。過程雖然辛苦,卻沒有受到肯定。然而樂曲是以正向態度描繪他們的生活,刻畫工人一天辛勤又危險的工作,為此,音樂中出現了許多不常見的金屬樂器,發出鏗鏘有力的特別聲響。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找尋江文也 到認識自身的文化
「呂家有個老宅在竹東關西的石光鄉,我的祖父、父親都在那裡出生。家中有個宗堂,我們的名字都寫在那上面。」說起自己的出身,NSO榮譽指揮呂紹嘉對先人有種崇敬又備受恩澤的體會。家裡男丁的名字輩分照著一首詩排下來,傳統的家訓跟著客家血脈一路傳承,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切理所當然、無法用言語描繪的精神。這幾年,也有不少外在的事物,開啟他的自我探詢,如回到家鄉、探訪母親四合院的老家;另一個刺激,就是與客委會合作,以音樂家江文也為主題所做的計畫。 生於1910年的客籍音樂家江文也,一生與台灣、日本、中國都有著緊密關連,也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反映了這3個地方所賦予的浸染,並且到處可聽見融合東西的思維。縱使生命起伏如戲劇般地起伏,他對創作的熱愛與孜孜不倦,仍是一頁不容忽視的音樂篇章。 為期兩年的龐大計畫 2021年12月開始,「《泅泳漂泊》江文也音樂系列活動計畫」由呂紹嘉擔任藝術顧問,規劃從江文也音樂文集、錄音專輯出版、相關作品委託創作、舉辦高中音樂班的講座音樂會,到兩場音樂會的表演等多方面展開,兼具深度與廣度。為期兩年的計畫,到2023年10月的演出時,恰巧是江文也逝40周年的紀念日。首度接觸「江文也」這個名字,是呂紹嘉還在念大學時,他回憶:「那是1980年代,有第一次江文也的復興運動風潮,音樂學者謝里法、韓國鍠、張己任等人開始撰寫文章,鋼琴家蔡采秀錄了樂曲。《臺灣舞曲》的第一次演出,由張己任指揮在社教館的音樂會,我也前往欣賞。」坦白說那時沒有太大的感受,但經過這麼多年,江文也的名字在幾次的復興運動中不時地出現,呂紹嘉「覺得並不陌生,但仍然沒有離他很近。」 直到年紀漸長,看江文也的故事與生平,覺得精采又悲涼,呂紹嘉才逐漸對他有很強的同理心。從音樂看來,呂紹嘉認為:「他可以在那麼早就有這樣前衛的手法創作管絃樂曲,真是超過同一輩人太多了!」從早年的成名到最後完全沒有舞台,甚至默默無聞,這樣的際遇,讓呂紹嘉決定參與這個大規模的活動。確實,在1930年代的台灣,江文也可說是唯一創作管絃樂、室內樂、鋼琴獨奏曲、藝術歌曲等的作曲家,也是唯一一位打入日本作曲界,能夠與日本人一較高下的台灣人。不僅如此,他更藉著《臺灣舞曲》的作品獲得1936年柏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藝術部門作曲組比賽獲得「榮譽獎
-
音樂 旅外青年音樂家的室內樂饗宴
「風起不止」音樂會 首演陳可嘉《雙路之際》
TIFA藝術節的室內音樂會「風起不止」,是由台灣享譽國際的5位音樂家組成的室內樂組合,包括曾獲日本仙台國際鋼琴比賽銀牌的鋼琴家汪奕聞、比利時伊麗莎白國際音樂大賽桂冠得主小提琴家魏靖儀、聞名歐洲的小提琴家陳瑾瑒、荷蘭海牙Ciconia Consort絃樂團中提琴家蔡士賢及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大提琴家助理首席柯容軒。這個新組合在2022年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今年這5位長期旅居國內外工作與求學的音樂家再次攜手合作,將演出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的絃樂四重奏、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C小調絃樂四重奏、美國女作曲家畢琦(Amy Beach,1867-1944)升F小調鋼琴五重奏,及鋼琴五重奏的經典之作比利時作曲家法朗克F小調鋼琴五重奏等室內樂作品。這次節目中最特別的,除了台灣罕見演出的畢琦作品外,還有委託目前活躍於美國的作曲家陳可嘉創作的鋼琴五重奏,不僅是世界首演,更是這場音樂會的亮點。 活躍於世紀交替的鋼琴家、作曲家畢琦是後浪漫樂派音樂家,但她也將美國民歌寫入音樂中。藉由這場音樂會,畢琦的作品與比法學派作曲大師法朗克的作品,剛好可以呈現音樂家因不同國籍與地域,而表現出迥異的音樂風格與美學觀點。 陳可嘉的鋼琴五重奏作品則呈現了當代音樂的音樂哲理。目前任教於寇蒂斯音樂院的她,在美已獲得多項大獎,現在亦是美國大學音樂協會東北分會作曲委員會主席,其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中提琴協奏曲《The Desires》之後,費城詢問報評論陳可嘉的作品「強烈的音樂表達帶出了無所畏懼的宣告」。今年為這場音樂會創作的鋼琴五重奏《雙路之際Between Two Roads》,是從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集《未行知路》獲得靈感所完成的作品,詩中談論選擇人生道路時的處境和心境,剎那間似乎體悟到了某種人生哲理。陳可嘉說:「寫這首作品時,原本我是在鋼琴上彈奏尋找靈感,那時剛好也在閱讀一本詩集,其中一首談論到選擇人生道路的處境和心境,詩意是黃色樹林裡有兩條分岔路,只可惜我無法同時踏上,於是佇足許久而後我走上另一條同樣的好道路此時突然領悟到,我和這次演出的5位音樂家們,不也同樣在音樂和人生的旅程中,經歷了許多故事,在多變的人生旅途中經歷很
-
「來自台灣」的NSO 在紐約林肯中心發光
應紐約愛樂之邀,國家交響樂團(NSO)於美國時間4月21日於紐約林肯中心大衛・格芬廳的吳蔡劇場演出。曲目以「海」為發想靈感,呼應台灣的美麗之島,有委託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可嘉創作的《潮起潮落》,也以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及德布西《海》來詮釋,贏得滿堂采,讓觀眾在演後久久不願散場。獨奏的小提琴家黃俊文在演完布魯赫的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後,更獲得觀眾的起立鼓掌。最後以約翰.科里利亞諾(John Corigliano)《 紅色小提琴隨想曲》(The Red Violin Caprices)作為安可曲,再次驚豔全場。
-
NSO首度躍上甘迺迪中心舞台 以海破題見證台灣
NSO國家交響樂團在外交部促成與華盛頓表演藝術協會(Washington Performing Arts, WPA)邀請下,於本月19日於華盛頓特區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Center Hall)演出。本場不但是此行美巡的第一站,也是NSO首度登上該中心舞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