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團
-
腦海裡的旋律
大腦裡的天才指揮家和他的第一天團
在城裡散步,欣賞風景的同時,眼角餘光瞄到一位牽著小狗散步的年長紳士:髮長稍稍蓋過耳朵的西裝頭,隨性中分卻毫不凌亂,明明在悠閒遛狗卻一身西裝筆挺,啊,當下我好想湊過去求一張合照,因為這位魅力十足的老先生,正是義大利名指揮家里卡多.慕提(Riccardo Muti)! 我臉皮薄,終究沒鼓起勇氣踏出腳步,迷妹當不成,我看著慕提先生一手牽著小狗,另一手挽著太太,愈走愈遠。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阿巴多(Claudio Abbado)、夏伊(Riccardo Chailly)我想著心儀的義大利指揮名家,還有他們身為指揮的重責大任:團裡的每個音樂家都具有高超技巧,指揮則需統籌一切,使樂譜上的音符活起來,以傳達人類最深的情感,還得引起共鳴,讓聽眾投射珍貴的回憶與生命經驗。厲害的天團也要有能駕馭的人,身為指揮,任務不可謂不艱鉅。 而人腦就像編制龐大的樂團:大腦不同的區域執行不同類型的任務,就像樂團裡的管樂、絃樂、打擊組音樂家,各自必須讀譜、演奏,還得專心聆聽同台其他人,以調整自己的演奏;指揮則是居中統整、協調、發令的關鍵角色,沒有指揮,樂團幾乎失去重心。 大腦的運作很神奇!有的科學家認為,大腦是局部編碼、分工運作的,卻也有科學家表示,大腦的運作是綜觀全局、一起動起來的;到底哪一派理論有道理,從20世紀初大腦神經科學開始成為獨立學科以來,學者對這個話題向來爭論不休,最激烈的辯論莫過於第6屆諾貝爾醫學獎兩位得主西班牙組織學家卡哈爾(Santiago Ramn y Cajal)和義大利生理學家高爾基(Camillo Gorgi)關於人類大腦究竟是局部還是全局編碼和處理任務。 把樂團和指揮這個比喻放在心裡,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大腦的工作方式:卡哈爾主張局部主義觀點,也就是由單一神經元來執行編碼,高爾基的觀點完全相反,認為大腦採用全局式處理工作。科技日新月異,過去幾十年中,神經影像學提供更精準的大腦觀察方式:愈來愈多研究者發現局部和全局觀點並非全然對立,大腦的工作方式,很可能是分區管理然後整體統合的。讀到這裡,交響樂團和指揮的比喻就派上用場啦!人類神奇的大腦就像樂團,團員各個精銳,指揮更是厲害,而且,
-
焦點專題 Focus 古典音樂篇
南北票房顯著差距,市場開發仍需創新動能挹注
在2023-2024年度,台灣古典音樂市場持續展現後疫情時代的蓬勃發展,不只有多個國際交響樂團來訪,許多國際知名獨奏家也相繼來台演出。數量增加、類型增加,含金量也增加的情況下,票房的銷售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從2023年開始,台灣迎來了多個全世界最著名的國際交響樂團,包括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日本NHK交響樂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絃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莊東杰與波鴻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絃樂團、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等。這些樂團的訪台提升了整體票房表現,並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高水準的表演。知名音樂家如皮耶絲(Maria Joao Pires)、紀新(EvgenyKissin)、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等,都造成現象級的票房炫風,成功吸引了各類型的觀眾。這樣的演出不僅提供了高品質的音樂體驗,還為票房增添了可觀的貢獻。 另一方面,國內多個經紀公司,不管是老字號的經紀公司例如牛耳藝術,耕耘多年的鵬博藝術或是這幾年嶄露頭角的巴哈靈感等,都持續帶來精采的節目規劃,演出場次及類型既多又廣,成功吸引到不同類型的古典音樂樂迷,或甚至是較少聆聽古典音樂的觀眾。 儘管如此,國內公私立交響樂團在樂季演出中面臨的挑戰,通常必須有明星獨奏家或榮譽指揮的演出才能提升票房。其他小型音樂團體,則需要各顯神通,在節目策略的安排上,有更多跨界或親民的節目安排。在大型歌劇製作上,雖然《波希米亞人》與《托斯卡》等熟悉的劇碼票房亮眼,但較為陌生的作品如《法斯塔夫》與《瑪儂.雷思考》卻未能吸引相同的觀眾群,顯示出觀眾開發工作仍需加強。另外值得一提的,則是國內合唱團隊及幾個類型各異的古樂團蓬勃發展,不管是知名度的建立、節目規劃的活潑與多樣化、品牌形象的經營都逐漸站穩腳跟,也開拓出專屬的觀眾市場。 在票房銷售方面,明顯的南北差距困擾著市場。許多民間演出在離開台北後票房表現不佳,導致大規模的贈票行為出現。私下贈票雖然在某程度上增加了觀眾的關注,但也影響了民眾的購票意願。同時,隨著節目數量的增加,票價也有所上升,令購票行為集中在早鳥優惠期及演出前夕,造成票房銷售無法穩定增長及團隊的銷售壓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5
疫後景氣回春?!國際交響樂團來台巡演暴增
喜愛古典交響音樂會的理由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由多種樂器和音樂家組成豐富的聲響,常能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與能量;樂音中的優雅姿態、深度,歡愉與悲傷也能夠跟台下產生共鳴。總體而言,交響樂團的複雜性、感染力及文化歷史透過音樂的表現,都是吸引樂迷們沉浸其中的動機。2023年,在鄰近的中國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國際職業大樂團巡演來台的密度大幅提高,如此的現象,究竟帶給台灣民眾什麼樣的影響? 從過完農曆年後的3月起,暌違33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邦的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來台巡演搶下頭香。指揮雅各.胡薩(Jakub Hrůa)搭配高人氣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當他宣布拿手曲目、也是榮獲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時演奏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在這一輪演出後決定暫時「封曲」時,造成一股催票的熱潮。到了6月,來自荷蘭的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也翩然到來。首席指揮哈夫.沙尼(Lahav Shani)不但激起樂迷的好奇心,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與2021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劉曉禹也是亮點之一。6月底7月初,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親自領軍,來台開出膾炙人口的貝多芬《命運》、德弗札克《新世界》、柴科夫斯基《悲愴》等,更有當紅小提琴家希拉蕊.韓(Hilary Hahn),怎不教樂迷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