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斯塔夫》(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從製作、行銷端看市場 古典音樂篇

南北票房顯著差距,市場開發仍需創新動能挹注

在2023-2024年度,台灣古典音樂市場持續展現後疫情時代的蓬勃發展,不只有多個國際交響樂團來訪,許多國際知名獨奏家也相繼來台演出。數量增加、類型增加,含金量也增加的情況下,票房的銷售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從2023年開始,台灣迎來了多個全世界最著名的國際交響樂團,包括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日本NHK交響樂團、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絃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莊東杰與波鴻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絃樂團、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等。這些樂團的訪台提升了整體票房表現,並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高水準的表演。知名音樂家如皮耶絲(Maria Joao Pires)、紀新(Evgeny Kissin)、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等,都造成現象級的票房炫風,成功吸引了各類型的觀眾。這樣的演出不僅提供了高品質的音樂體驗,還為票房增添了可觀的貢獻。

另一方面,國內多個經紀公司,不管是老字號的經紀公司例如牛耳藝術,耕耘多年的鵬博藝術或是這幾年嶄露頭角的巴哈靈感等,都持續帶來精采的節目規劃,演出場次及類型既多又廣,成功吸引到不同類型的古典音樂樂迷,或甚至是較少聆聽古典音樂的觀眾。 

儘管如此,國內公私立交響樂團在樂季演出中面臨的挑戰,通常必須有明星獨奏家或榮譽指揮的演出才能提升票房。其他小型音樂團體,則需要各顯神通,在節目策略的安排上,有更多跨界或親民的節目安排。在大型歌劇製作上,雖然《波希米亞人》與《托斯卡》等熟悉的劇碼票房亮眼,但較為陌生的作品如《法斯塔夫》與《瑪儂.雷思考》卻未能吸引相同的觀眾群,顯示出觀眾開發工作仍需加強。另外值得一提的,則是國內合唱團隊及幾個類型各異的古樂團蓬勃發展,不管是知名度的建立、節目規劃的活潑與多樣化、品牌形象的經營都逐漸站穩腳跟,也開拓出專屬的觀眾市場。 

在票房銷售方面,明顯的南北差距困擾著市場。許多民間演出在離開台北後票房表現不佳,導致大規模的贈票行為出現。私下贈票雖然在某程度上增加了觀眾的關注,但也影響了民眾的購票意願。同時,隨著節目數量的增加,票價也有所上升,令購票行為集中在早鳥優惠期及演出前夕,造成票房銷售無法穩定增長及團隊的銷售壓力。

總體而言,2023-2024年的台灣古典音樂市場在國際交響樂團及知名獨奏家的加持下,呈現出活絡的票房銷售趨勢。同時,國內多個經紀公司的積極運作及演出規劃,也為市場注入了新動能。然而,無論是南北票房的差異,還是固定團隊面臨的挑戰,都昭示著未來在對觀眾開發及行銷策略上的努力空間。只有藉由持續創新與靈活應對,才能進一步拓展台灣古典音樂市場的成長潛力。

王宇光,跳舞20年的此刻廣告圖片
志工的真心話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精采文章試閱開放時間為 2025/02/12 ~ 2025/05/12,敬請期待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