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彥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作曲╱編曲家
張清彥 打破已知,每件事情都是好玩的
「好有趣喔!」這大概是張清彥提及音樂、音樂劇時最常的反應。 他可以說是目前台灣音樂劇圈裡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工作疊合興趣,但他未有倦怠,興奮地分享每齣音樂劇作曲的差異。他說起唱歌集音樂劇場《以為是BL結果是BFF》:「這個製作好年輕!提醒我,玩心真的好重要!」還不到30歲的他再次投射到自己的高中生活,那種悸動、那種煩惱在音樂與生命裡蠢蠢欲動。相較於這類快歌,去(2024)年底剛完成讀劇的《爬上頂樓看月亮》,是少數內斂且陰柔的作品,「哇!原來我也可以這樣!有些突破是開心的。」而協助嚎哮排演完成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則是融入了張清彥喜愛的饒舌音樂,在3、4年的發展時間裡產生很多有機討論。 與其說張清彥供給了「音樂劇」裡很重要的「音樂」,他也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音樂劇與音樂反覆確認了自己的喜好,讓有趣的事情持續在身邊發生。
-
戲劇 讓青少年肯定自身的價值
《以為是BL結果是BFF》 以音樂劇陪你成長
唱歌集音樂劇場(以下簡稱唱歌集)將推出的青春校園音樂劇《以為是BL結果是BFF》(以下簡稱《BL》)以「BL」為劇名,但也得強調後頭的「結果是」,所以重點不完全在「BL」,而更著重於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迷惘,包含升學壓力以外的性別與自我的認同等。 仍於臺北藝術大學就讀研究所的編劇陳志楷,在確定以青春校園為主題後,與製作團隊聊到自己看過的Netflix校園喜劇《好想做一次》,意識到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對這個作品喜愛的面向截然不同,自己在意的是與主角類似的經歷,而年紀較長的製作人詹喆雅、演員詹喆君則看到成人在這個故事裡扮演的角色;不過,陳志楷對於這種青少年「被關心」的意念,慢慢成為《BL》的出發點,「我在看《好想做一次》時產生的那個無可取代的力量,讓我也希望《BL》可以有這樣的價值跟能力,去關心一群『可能覺得沒有人在乎他們問題』的一群人青少年。」於是,《BL》就這樣開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