嚎哮排演推出全新台語饒舌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歷經五年籌備、製作總成本突破千萬,本週末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熱鬧登場,連演12場。這部作品結合台語饒舌、嘻哈文化與亞洲家庭日常,以幽默與情感交織的劇本,帶領觀眾重新思索「成功」的定義,展現台灣原創音樂劇的創新能量。
2025/10/3-4 19:30
2025/10/4-5 14:30
2025/10/10-11 19:30
2025/10/11-12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2015年,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席捲全球,啟發嚎哮排演從台灣的土地、文化與歷史中尋找靈感,開啟了一段融合現代饒舌與本土精神的音樂劇冒險。《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從鄭成功的形象切入,側寫父與子的情感糾葛,以嚎哮排演擅長的「嘐潲」(hau-siâu)風格,重新詮釋我們對「成功」的定義與想像。
故事從一間面臨都更命運的成功廟開始。為了守住家園,廟方主委鄭萬里決定舉辦藝術節搶救宮廟,卻意外迎來多年未返家、宣稱要當導演的兒子鄭馬豪。父子理念南轅北轍,藝術節籌備期間天天吵、夜夜鬧,甚至動員整村人參戰,演變成一場家務事大亂鬥。父親堅持鄭氏祖先信仰與傳統價值,也渴望兒子「出人頭地」;兒子則渴望脫離期待、證明自我,只為換來父親的一句肯定。他們的對話,彷彿對位鄭成功與鄭芝龍的父子拉扯──一邊是守舊傳統的堅持,一邊是意氣風發的叛逆。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從「家」出發,談成長、談理想,也談原諒。這部作品結合台語語境、饒舌文化、舞台劇場、家庭情感與喜劇節奏,打造出全新型態的音樂劇風格。
嚎哮排演由黃建豪與蕭東意於2011年創立,即將邁入創團第15週年。自稱全台最接近頂尖的喜劇團體,團隊始終堅持「說好笑的故事作好玩的戲」、「題材尺度不設限」、「不以劇場作為唯一的創作領域」三大原則。本次製作延續「嚎哮式」的劇場風格,將舞台語彙、影像節奏與網路流行脈動一次全端上台,顛覆觀眾對音樂劇的既定印象。不說教、不重演歷史,而是透過角色鋪陳、音樂推進,一步步帶領觀眾進入這齣音樂劇的世界觀。

音樂創作方面,特別邀請音樂劇新銳作曲家張清彥,以嘻哈與R&B風格量身打造原創歌曲,為這齣歷史與現代交會的音樂劇注入耳目一新的爆發力與節奏感。
《別叫我成功》由綠光創藝投資出品、嚎哮排演聯合出品與製作,期望透過穩定的資源投入,協助台灣創作者突破劇場產業分眾的局限,讓優秀作品觸及更廣泛的觀眾。綠光創藝不僅重視創作的藝術價值,更以行銷與經濟支持放大年輕團隊的能量。
董事長吳念真表示:「一個人也許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遠。」這次攜手合作,期望觀眾能在《別叫我成功》中看見新世代劇團的真誠,感受台語音樂劇帶來的歡笑與感動。

在首演記者會上,綠光創藝內容開發總監吳定謙表示:「《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是綠光創藝首次與外部劇團合作出品的演出。這部音樂劇不僅具有高度娛樂性,更有跨世代、跨年齡的觀賞魅力。」
他特別指出劇中語言運用的獨特之處:「台語與華語交錯,反映出台灣最真實的日常語境,並將這樣的語言唱成節奏密集的RAP,創造音樂劇嶄新的文化節奏。雖然內容探討歷史、成功定義與藝術家身份等深刻議題,但以搖滾、歌舞與幽默方式呈現,唱出屬於台灣的生活情感與時代精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