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表演藝術節網絡
-
焦點專題 Focus 比利時列日劇院X英國Dance UmbrellaX台灣國家兩廳院
當「連結」成為未來劇場的答案與挑戰──塞吉.宏哥尼、佛瑞迪.歐波庫-艾岱、施馨媛談全球劇場網絡的下一步(上)
在全球藝術生態劇烈變動,「連結」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借2025年Taiwan Week舉辦之機,本刊邀請比利時列日劇院總監塞吉.宏哥尼、英國Dance Umbrella藝術總監歐波庫-艾岱,和國家兩廳院藝術顧問施馨媛舉行深度對談,探討國際網絡的重要性與未來趨勢。 在劇場資源縮減、巡演結構改變等多重挑戰下,如何以不同方式回應全球「連結」的趨勢?3位觸及了在地培育與國際交流之間的關係,也提出了對評論角色轉型、永續共製、跨地域合作模式的具體思考。 本次對話回顧了STAGES永續劇場聯盟的誕生歷程,並從台灣、比利時、英國的視角,檢視了劇場如何突破邊界,尋求新的合作機會,展現全球表演藝術網路連結的效益,也針對表演藝術未來的國際趨勢提出看法。
-
焦點專題 Focus 國家場館為何、如何建立起「背後的一群劇院」?
三個重點,解析兩廳院近年國際連結發展策略
在布拉瑞揚、阿爆、楊乃璇、王宇光等藝術家在法國夏佑國家劇院的「夏佑體驗:臺灣焦點」(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演出之前,新生代編舞家周寬柔與導演洪唯堯在今(2024)年7月,也先後來到法國,參與亞維儂藝術節「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Transmission Impossible)。這是這個法國最古老的藝術節的首度嘗試,讓合作的全球夥伴各自推舉該國的創作者參與,分兩梯次進行為期一週的交流,並與各國創作者共創呈現階段作品。 周寬柔與洪唯堯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各自在一週內密集看藝術節演出、直接與主創者對話並與各國創作者交流、創作,雖有語言隔閡、交流時間太短等障礙與限制,但都不妨礙他們用感官、用身體去嘗試理解不同的對話對象,在異國語境中去思考與回答「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 洪唯堯分享:「這次經驗讓我更發現國際合作有很多機會跟可能性,也讓我更思考創作不該只限在台灣,創作應該不受地域、文化差異的限制,應該要關注世界,烏克蘭、黑人種族、生態都跟我有關。」 無論是「夏佑體驗:臺灣焦點」或「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台灣藝術家在這些國際舞台演出、駐地交流,與世界產生關係,背後的重要推手之一,是國家兩廳院。兩廳院國際發展組組長高作珮表示:「國際發展組成立時目標就不僅推製作國際巡演,國際場館結盟合作內容是很多樣性的,將藝術家交換與合創共製都考慮進來,希望能參與製作流程的前期,從研發、製作、呈現到巡演,建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