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藝術生態劇烈變動,「連結」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借2025年Taiwan Week舉辦之機,本刊邀請比利時列日劇院總監塞吉.宏哥尼、英國Dance Umbrella藝術總監歐波庫-艾岱,和國家兩廳院藝術顧問施馨媛舉行深度對談,探討國際網絡的重要性與未來趨勢。
在劇場資源縮減、巡演結構改變等多重挑戰下,如何以不同方式回應全球「連結」的趨勢?3位觸及了在地培育與國際交流之間的關係,也提出了對評論角色轉型、永續共製、跨地域合作模式的具體思考。
本次對話回顧了STAGES永續劇場聯盟的誕生歷程,並從台灣、比利時、英國的視角,檢視了劇場如何突破邊界,尋求新的合作機會,展現全球表演藝術網路連結的效益,也針對表演藝術未來的國際趨勢提出看法。
主持:魏琬容(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與談人:塞吉.宏哥尼、佛瑞迪.歐波庫-艾岱、施馨媛
時間:2025/4/15 19:30-22:00
地點:台北 國家兩廳院戲劇院4樓交誼廳
Q:STAGES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的發起契機為何?對列日劇院的節目策劃和國際合作策略產生了哪些影響?而兩廳院作為 STAGES 的首個亞洲成員,又帶來了哪些新的視角或策略?
塞吉.宏哥尼(以下簡稱宏):首先,當時是COVID-19疫情,一切都停擺,場館關閉、演出巡演中止,我們必須思考新做法。其次,如今我們所面對的觀眾群呈現高度分眾化。我們必須從當代的議題出發以接觸新的觀眾。而且,永續發展的概念,如今在年輕世代心中更加根深柢固,遠超過以往的任何一代。
基於這兩個主要考量,我們決定發起「STAGES」。施馨媛與國家兩廳院展現出合作的強烈意願,因此在構思這個歐洲計畫時,我們認為若能有不同視角的夥伴參與,將使整個計畫更加豐富。
在歐洲,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差異,都可能導致我們耗費大量時間去協調,久而久之,我們容易陷入只在歐洲內部對話的局限,而忽略了全球更廣闊的視野。我們認為,應該始終保持向歐洲之外的開放眼光。這正是「STAGES」計畫的初衷。
我認為,國際節目與在地節目要攜手並進,列日人口大約有20萬,我們會呈現知名的國際作品,也會呈現比利時藝術家的作品,在大劇院主舞台呈現國際級的作品,在較小的場地呈現較小型、較特別的作品。這為藝術家提供了提升規模的可行性,當我覺得團隊準備好了,我會開口邀請他們試著為大劇院主舞台創作節目。
施馨媛(以下簡稱施):兩廳院在30周年時提出「夥伴時代」口號,首先,我們不再是國內唯一的劇場。國際連結上,兩廳院過往較少場館層級的合作。因此,自2017年起籌備設立國際組,2018年正式成立,期望推動館際合作,成為世界劇場的一部分。
在參與各大國際平台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比利時的列日劇院。他們雖是城市級劇院,卻活躍且國際網絡強大。就在此時,疫情爆發。兩廳院也在推動共融計畫、關注永續議題,因此當列日劇院邀請加入新的國際計畫時,我們欣然同意,畢竟,疫情打破了既有國際合作模式,我們也正尋求新的方法。
亞洲劇場與歐洲的營運結構差異甚大,台灣劇場需要大量地營運場地租賃,這其實是歐洲劇場很少有的經營方式,而且台灣不像歐洲有成熟的共同製作生態,我們希望透過參與來分享經驗,也向歐洲夥伴學習。
在組織運作上,我們不是採傳統的上對下管理,而是集體思考,強調跨部門合作。加入計畫後,我們成立永續小組,由各部門派代表共同推動。這個小組打破部門界限,不設外掛部門,而是每位同仁從日常工作中提出改變建議。為了讓跨部門的溝通能順利推進,我們設計的運作模式是由總監室或副總監室統籌整合,進行跨部門的協調,確保整個推動過程有系統、有彈性。由基層自發推動的改變,提高了投入感與實行意願。這樣的做法,在分享給歐洲夥伴時,也讓他們印象深刻。
Q:列日劇院透過歐洲劇院共製聯盟「普洛斯彼羅延伸劇場計畫」(PROSPERO – Extended Theatre)來支持年輕藝術家,可否談談共製如何能為年輕藝術家們創造長遠且可持續的發展機會?
宏:比利時是一個小國,我總是試著在小國與大國之間取得平衡。比利時人不能自以為是。德國人可以很自大,法國人也可以,西班牙人、義大利人都可以,但我們不行,那是不可能的。
對於小國家來說,建立合作網絡極其重要。小國的藝術家與大國藝術家並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我想,小國藝術家往往被低估了。台灣也是小國家,應該也知道這種感受。因此,國際共製的機會很重要,而當你成功地讓這些藝術家跨出一步,建立起人脈並讓事情成真時,接下來的機會就會一個接一個地開啟,變得流暢起來。
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
比利時列日劇院(Théâtre de Liège)總監暨歐洲劇場協會(ETC)主席。曾於多個劇場機構及文化部任職。於2004年出任列日劇院總監後,該劇院獲得「歐洲戲劇與編舞創作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theatrical creation and choreography)及比利時法語區「戲劇中心」(Centres for Drama)的稱號,奠定劇院在戲劇與舞蹈創作及推廣上的地位。近年,列日劇院亦加入歐洲劇院共製聯盟(PROSPERO)來支持年輕藝術家。
佛瑞迪.歐波庫-艾岱(Freddie Opoku-Addaie)
英國編舞家、舞者與策展人,現任 Dance Umbrella 藝術總監暨共同執行長。生於東倫敦,擁有迦納血統,他的作品融合多樣舞蹈風格與民間傳統,風格富有對話性與情感張力。他曾擔任Dance Umbrella客座策展人(2016–2019),策劃「Out Of The System」計畫,支持來自全球的編舞者;亦創辦 SystemsLAB,推動中生代藝術家國際交流。目前Dance Umbrella為歐洲舞蹈聯盟Big Pulse Dance Alliance的一員。
施馨媛
現任台灣國家兩廳院藝術顧問。擁有多年劇場節目製作策劃、大型戶外展演企劃與跨國共製與國際交流經驗。於國家兩廳院工作期間,曾創辦多項大型國際交流計劃與聯盟,包括「2023 Taiwan Week—兩廳院臺灣週」與「亞太表演藝術節網絡」(APFC) ,培育亞洲製作人與創作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CPC),並帶領國家兩廳院成為由歐盟支持的「STAGES永續劇場聯盟」唯一亞洲成員。於2024年榮獲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先後任職於法國在台協會文化專員、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跨年慶典製作經理、文創技研有限公司策畫總監、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國家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