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
-
柏林
搞藝術就是窮? 藝術工作者薪資調查報告掀討論
位於柏林的「舞台空間設計師協會」今年九月在其社群網站上轉貼了一篇文章〈失去麵包的日常:藝術家賺得了什麼?〉報導了一項由漢斯-博克勒基金會基金會補助的調查研究,指出四分之三左右的藝術工作者,收入遠低於全德國年收入平均值,又一次在遍地藝術家的貧窮柏林,掀起關於這個話題的熱烈討論。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表演人,報稅過後……
五月結束,報稅季也結束了,回顧過往一年的收入狀況,表演藝術工作者辛苦的付出賺得多少?敝刊試圖透過抽樣問卷調查,約略呈現各領域中表演工作者收入的樣貌之後,再從中邀約一位願意受訪的人,聽聽他們怎麼說。 此次問卷調查統整音樂、舞蹈、戲劇(不含戲曲類)三領域,各十名表演者,於二○一六年全年收入與工作概況。受邀填寫問卷的表演者們,其基本條件限制為: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畢業之後或從事專業表演工作至今,曾參與五次以上售票演出,且去年至少有過一次售票現場演出。而因各領域的生態狀況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讓三個領域的調查結果分開呈現,以免混淆。 問卷內容則將「表演者收入」略分為三種:一是劇場(現場)的演出薪資,包括實際演出場次費用和排練費用;二是相關領域收入,所有並非現場表演的錄音、配樂作品或影視類演出、並非以表演者身分參與的相關領域工作,如編導、助理、技術、行政,以及主持工作坊、擔任講師等與專業有關的教學類收入,均包含在內;然後則是完全與表演藝術無關的非相關領域工作等。 最後,我們仍是要說,因為台上的表演者百百款,即使是同領域各種型態的演出也大不相同,所以這抽樣調查結果僅供參考,而非表演藝術業態全貌,只是大膽地呈現了小部分在舞台上為藝術創作的表演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收入現況。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舞蹈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舞蹈身體的養成完全靠時間累積,訓練更是日日不斷無法偏廢,不管是獨立接案者或是駐團舞者,他們為演出投入的時間成本極高,但反映在收入上,數字則是令人心驚。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身說法:舞者鄭皓
面對熱愛與生存 不悲觀也無法樂觀
回到基本面來講,雖然我個人覺得精神性的東西才是最核心的,其他都是次要的,都只是為了要輔助這個核心。但現實來說,工作與收入完全不相符,連基本工資的水平都達不到,這很恐怖。一般行業,勞心的報酬通常高於勞力,但在表演藝術圈子則未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樂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音樂類型多元,相關表演工作者的工作型態與收入狀態也難以一概而論,本次收入抽樣調查邀請十位音樂表演工作者參與填寫問卷,包括西樂、國樂、聲樂、爵士樂演奏者,均為自由接案者,非為有固定團隊工作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身說法:小提琴家梁茜雯
舞台是殘酷的 必須不斷「被看見」
演出是一種歸屬感,畢竟演奏家就是要有舞台,所以拼了命要有演出機會的。會想要放棄就是在求學中遇到瓶頸,但跨過之後就會發現學藝術最大的啟發就是不能逃避,因為卡關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唯有自己想辦法解決。會走到這一步就不會放棄,只會想要怎樣讓自己各方面可以更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劇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此次參與調查的十位戲劇表演工作者,以舞台劇演員為主,不含戲曲類演員。他們所參演之劇場作品多元,包含製作規模較大的音樂劇、觀眾數量較多的兒童劇,在國外各城市巡迴的大型戲劇演出,與中小型劇場演出。除了演出收入外,近半數的受調者還能仰賴相關領域工作的薪資,以戲劇教學、表演指導為大宗,接著是影視演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不現身說法:劇場演員趙先生
除了收入 還有什麼是可以期待的?
去年一度蠻想放棄的,我在進入劇場以前,也是有想像過,或許有朝一日,我可以一直靠接案子為生。後來才發現,不管是不是案子接超多、超滿,還是沒辦法只靠這個生活,就連那些我覺得很厲害的演員,他們也不太可能如此,大部分還是要教學,或是接影視表演,這件事情讓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這個狀況再持續五年會怎麼樣?我還要繼續在餐廳打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