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收入

相關文章 7 篇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表演人,報稅過後……

    五月結束,報稅季也結束了,回顧過往一年的收入狀況,表演藝術工作者辛苦的付出賺得多少?敝刊試圖透過抽樣問卷調查,約略呈現各領域中表演工作者收入的樣貌之後,再從中邀約一位願意受訪的人,聽聽他們怎麼說。 此次問卷調查統整音樂、舞蹈、戲劇(不含戲曲類)三領域,各十名表演者,於二○一六年全年收入與工作概況。受邀填寫問卷的表演者們,其基本條件限制為: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畢業之後或從事專業表演工作至今,曾參與五次以上售票演出,且去年至少有過一次售票現場演出。而因各領域的生態狀況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讓三個領域的調查結果分開呈現,以免混淆。 問卷內容則將「表演者收入」略分為三種:一是劇場(現場)的演出薪資,包括實際演出場次費用和排練費用;二是相關領域收入,所有並非現場表演的錄音、配樂作品或影視類演出、並非以表演者身分參與的相關領域工作,如編導、助理、技術、行政,以及主持工作坊、擔任講師等與專業有關的教學類收入,均包含在內;然後則是完全與表演藝術無關的非相關領域工作等。 最後,我們仍是要說,因為台上的表演者百百款,即使是同領域各種型態的演出也大不相同,所以這抽樣調查結果僅供參考,而非表演藝術業態全貌,只是大膽地呈現了小部分在舞台上為藝術創作的表演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收入現況。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專題

    舞蹈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舞蹈身體的養成完全靠時間累積,訓練更是日日不斷無法偏廢,不管是獨立接案者或是駐團舞者,他們為演出投入的時間成本極高,但反映在收入上,數字則是令人心驚。

    文字|張慧慧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舞者鄭皓
    專題

    現身說法:舞者鄭皓 面對熱愛與生存 不悲觀也無法樂觀

    回到基本面來講,雖然我個人覺得精神性的東西才是最核心的,其他都是次要的,都只是為了要輔助這個核心。但現實來說,工作與收入完全不相符,連基本工資的水平都達不到,這很恐怖。一般行業,勞心的報酬通常高於勞力,但在表演藝術圈子則未必。

    文字|張慧慧、林韶安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專題

    音樂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音樂類型多元,相關表演工作者的工作型態與收入狀態也難以一概而論,本次收入抽樣調查邀請十位音樂表演工作者參與填寫問卷,包括西樂、國樂、聲樂、爵士樂演奏者,均為自由接案者,非為有固定團隊工作者。

    文字|李秋玫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小提琴家梁茜雯
    專題

    現身說法:小提琴家梁茜雯 舞台是殘酷的 必須不斷「被看見」

    演出是一種歸屬感,畢竟演奏家就是要有舞台,所以拼了命要有演出機會的。會想要放棄就是在求學中遇到瓶頸,但跨過之後就會發現學藝術最大的啟發就是不能逃避,因為卡關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唯有自己想辦法解決。會走到這一步就不會放棄,只會想要怎樣讓自己各方面可以更好。

    文字|李秋玫、林韶安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專題

    戲劇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此次參與調查的十位戲劇表演工作者,以舞台劇演員為主,不含戲曲類演員。他們所參演之劇場作品多元,包含製作規模較大的音樂劇、觀眾數量較多的兒童劇,在國外各城市巡迴的大型戲劇演出,與中小型劇場演出。除了演出收入外,近半數的受調者還能仰賴相關領域工作的薪資,以戲劇教學、表演指導為大宗,接著是影視演出。

    文字|陳茂康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劇場演員趙先生
    專題

    不現身說法:劇場演員趙先生 除了收入 還有什麼是可以期待的?

    去年一度蠻想放棄的,我在進入劇場以前,也是有想像過,或許有朝一日,我可以一直靠接案子為生。後來才發現,不管是不是案子接超多、超滿,還是沒辦法只靠這個生活,就連那些我覺得很厲害的演員,他們也不太可能如此,大部分還是要教學,或是接影視表演,這件事情讓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這個狀況再持續五年會怎麼樣?我還要繼續在餐廳打工嗎?

    文字|陳茂康、林韶安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