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交
-
音樂
鋼琴家陸逸軒與北市交再度攜手 走進貝多芬的深沉世界
5月底,鋼琴家陸逸軒即將再次登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下文簡稱北市交)的舞台,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這是他第二次與北市交合作,談起初次經驗,他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與北市交合作,指揮是現在的候任首席指揮亞歷山大里柏瑞契(Alexander Liebreich)。我們一起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因為蕭邦的作品不容易指揮,但他卻能非常理解音樂語言,合作起來很愉快。」 這次與北市交桂冠指揮殷巴爾合作,對陸逸軒來說既熟悉又期待。尤其即將演出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不僅是他比賽生涯中的重要曲目,更是與其音樂性格最為貼近的作品之一。 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獲獎無數 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陸逸軒,在國際鋼琴舞台上迅速崛起。2015年,年僅17歲的他便於華沙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獲獎,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他以20歲之齡奪下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首獎,躍升為國際聚焦的新星。此後,他不僅與華納古典簽訂獨家錄音合約,也與倫敦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並登上全球重要音樂廳舉辦獨奏會。他亦是BBC「新一代藝術家」(20192022)成員之一,並於2021年榮獲美國音樂界重要的艾佛瑞.費雪事業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陸逸軒的父親來自台灣高雄,母親來自中國上海。他自幼展現對音樂的熱愛,並非出於父母的要求,而是「自己想要」學的。家中音樂氛圍濃厚,姐姐學琴的過程也深深吸引著他。他曾表示,若自己能「再老一點」,或許會更適合過去那個講究深度、少些喧鬧的音樂時代。但他也認為,身為現代音樂家,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真正想做的風格,而不是為了迎合社群媒體而改變初衷。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大交響樂團 +兩大國樂團
「週年」活動夯 名家大師現繽紛
國內三大交響樂團NSO、北市交、國台交,以及兩大國樂團北市國與NCO,在新的一年樂季中,面對不景氣的挑戰,將以怎樣的節目企畫來應對?各家端出的菜色仍是多樣繽紛,名家大師依然來往熱絡,各種「週年」音樂會也是熱鬧滾滾,加上不止歇的跨界腳步,還有親民的曲目設計,以及各式優惠的行銷方案,台灣的樂迷仍能享受美好的音樂饗宴。
-
歌劇
地獄也可以是天堂
台北市交和德國德特蒙劇院合作演出的版本,在舞台、編舞、導演各方面均呈現出大膽的創意,延伸、豐富了原作的戲劇肌理,也爲原音樂帶來新感受,有如樂席和舞台以聽覺和視覺同步「演奏」、分別「詮釋」出一個完整的葛路克,可以說是二十年來西方導演爲傳統歌劇注入現代思維這一潮流的精采範例。
-
觀察站 Review
八月的協奏曲
七、八月間國家音樂廳休館,使每年暑假隱然成爲兩段樂季的區隔。復館的短短半個月間,台北市交、高雄市交、台北愛樂先後登台,每個團體都有發奮圖强、相互較勁的態勢。若再加上九月登台的聯管、省交和外國樂團,相信愛樂者透過不同樂團特色、指揮風格的比對,對管弦樂藝術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之夜/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德弗札克<狂歡節序曲>、浦羅高菲夫:<第五號交響曲>。《許斐平鋼琴》,狄沃夫指揮台北市交,八月十八日 首先登場的是台北市交《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之夜,獨奏由福建籍鋼琴家許斐平擔任,指揮則是美國指揮家蓋瑞.狄沃夫。這首優美抒情的作品不但充滿繁複的鋼琴技巧,也展現豐富多彩的管弦樂色彩。狄沃夫的指揮流露學院派氣息,動作小而謹慎,樂曲處理傾向保守。使得這首活潑中帶點潑辣的作品(下半場普羅高菲夫交響曲亦同)表情動態稍顯不足。這種特質從一開始的序奏就出現,四個漸强斷奏顯得不夠俐落,音量變化和合奏力度不夠豐沛。許斐平的表情處理非常精緻,力度稍輕,斷句平緩,不誇大對比。有些强音斷奏稍顯不夠果斷,音色有點濁。但是他的慢板則柔美合宜,朗朗如歌而不致濫情。整體結構尚稱緊密工整,樂團節奏偶而和獨奏不能緊密契合,是一小瑕庇。市交樂手的表現則維持一般水準。 《綺音的邀約》/韓德爾:<雙簧管協奏曲>、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第十二號>、舒伯特:<交響曲第五號>、蔡興國雙簧管,徐頌仁指揮高雄實驗交響樂團,八月二十五日 高雄市交去年七月才改制爲高雄實驗交響樂團,由業餘晉升爲職業團體。當晚是由該團樂手組成的二十五人室内管弦樂團演出,弦樂編制爲六、四、四、四,演出曲目則是由巴洛克到浪漫的中小型管弦樂。不過以當晚弦樂精銳羣的表現來看,該團詮釋能力有限。其韓德爾雙簧管協奏曲幾乎是可以完全稱道的,聲部均衡是最大優點,優雅流暢的旋律線令人感到輕鬆舒暢。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則略嫌粗糙,獨奏兼任指揮時,樂團顯得不夠自發性。到了舒伯特就顯現重重漏洞了,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