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主義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寫實主義—劇場界的乖乖牌?
前一陣子我還常跟朋友聊天時講到:「似乎好久,我都沒有好好地看過一齣寫實劇了。」在這對白之下,我每每暗自略過的潛台詞其實卻是:「已經有好久,沒有劇團願意再乖乖地做一齣寫實劇了。」 寫實劇,或是再精準地加上令人肅然起敬的「主義」二字寫實主義的劇,似乎已經是一位老掉牙的過氣小生,近年逐漸在台灣的舞台上沉寂。的確,做寫實劇成本花費較高(舞台佈景大、道具繁雜等),對導演與各設計的限制較多,而且相對的宣傳賣相或討喜的程度,往往比不上一些新的戲劇形式。再加上電視電影等大量的湧現,也讓觀眾對寫實劇索然無味。「吃力不討好」我想是現在劇團不再做寫實劇最大的主因。以往我還會在一些校園內的作品裡發現一些寫實劇的蹤跡,但是現在,它似乎落伍到連學生都不屑一顧。雖然是科班出身也搞過幾齣戲的我,深深地了解這箇中緣由。但有時看完一些所謂形式強烈、噱頭十足的戲碼後,那感覺唉就像在今年守歲時,聽完家家戶戶放的塑膠消音鞭炮,在一陣不清楚的混亂與吵雜過後,總覺得缺了那股子味道~不知是喜?惡?也不願置可否。但我知道,自己對兒時年節放炮的記憶,絕不單只是懷念,反倒是對現在過年放炮的形式,感到虛的可怕。 在本期介紹主張「新寫實主義」的德國新銳導演歐斯特麥耶的文章中,他表示:「現代的社會經驗與身分認同已變得支離破碎,因此,人們對整體性、一致性與連貫性的需求其實越來越強烈,即使明知是虛構的假象也怡然自得。」的確,做戲者解構劇本的專橫與anything goes的美學應有再討論的必要。我感幸「忠於原著」的美德終於被重提,而且令我更高興的是,前陣子有一個台中的大開劇團,搶在德國導演之前,用《母親的嫁衣》提前讓我重溫了寫實主義的舊夢。那是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劇場工作者,抱持著為台灣戲劇扎根的理念,或遠行、或回鄉的在台中,歷經了一年的工作計畫與訓練所完成的誠意之作。 也許他們的作品不見得能與歐陸的新銳導演並列,理念也與歐斯特麥耶的「新寫實主義」有所出入,雖然我在看完戲後,也當著導演的面笑稱他還是濫情的多下了兩顆「蛋」(Spot Light)。可是既高且整齊的演員素質,加上完整成熟的設計,甚至連換場時黑衣人(撿場)的那份鄭重,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讓劇場的種子在台中開花結果。而且在看《母》劇時,觀眾可以在
-
戲劇
即時連結郭文泰!(Real-Time Contact )
郭文泰的演出看似沒有任何現實狀況的描寫,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社會框架裡,但他強調佈景和技術的前衛劇場理念,還是得算在美國寫實主義的脈絡中,和他本人難以脫離的美國劇場傳統,透過「共時性的連結」來解讀。他所謂的「總體藝術」,如果在他的作品裡清晰可見,讓本地劇場工作者和觀眾瞠目結舌,也僅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示範。
-
專題(一)
今日之生,譬如種種昨日死?
談起先鋒戲劇,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三位導演──孟京輝、牟森和林兆華。孟京輝雖然創作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而商業運作也最為成功,但他的作品比以往內斂;牟森的創作情況特殊,記非科班出生,也一直堅持體制外的獨立創作,未來企圖創造一種史詩性「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品;林兆華的導演作品數量繁多,風格也極為多樣,卻認為自己並算真正的先鋒戲劇創作者。
-
環球舞台
融合寫實與象徵的中國戲劇新殿堂
甫於去年底成立的大陸「中國國家話劇院」,擁有二百多名的演員,能同時推出兩個大型製作,可說是資源豐沛、引領風潮的戲劇新殿堂。該團於今年四、五月相繼推出兩齣創團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與《薩勒姆的女巫》,分別由中生代導演查明哲與王嘵鷹執導,以紮實的寫實表演為基礎,輔以詩意或象徵的導演手法,呈現了大陸寫實戲劇的多樣性。
-
里程碑 Milestone
發自西班牙的良心之聲 倫理劇場大師布耶羅
我們現在重新仔細閱讀布耶羅的劇作,可以發現它們並未失去其作為一知識分子的基本立場與尊嚴,也就是說,並無政治逢迎或輸誠的背叛。所以,布耶羅的戲劇文本被歸類於「反弗朗哥」,而觀賞其戲劇也同樣的成為一「反弗朗哥」的群衆聚會──換言之,它已超越純藝術的觀賞或娛樂活動,而是一種社會現象。
-
現代戲劇講座
波瀾壯闊、源遠流長的寫實主義
藝術像鏡子一樣,能夠反映出人的內在、外在狀況。這種藝術觀即爲廣義的寫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