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點子實驗場
-
焦點專題 Focus
創造另外一種觀點與聲音
以前分為「劇展」、「舞展」、「樂展」的新點子系列,從今年開始統合為「新點子實驗場」,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視之為「兩廳院內在的叛逆人格」,「我們不求它一定要票房大賣,叫好叫座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劉怡汝表示,「而是該去質問我們到底有沒有勇氣,去做以前不敢想的、不敢做的,並期待參與其中的藝術家們,能在這裡創造另外一種的觀點與聲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備好沃土、搭起橋梁 讓藝術大爆發
國家兩廳院對於創作者來說,不只是個演出場地、專責節目策劃,更要搭起橋梁,與國外場館、藝文機構合作,共築交流平台,二○一八年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開啟了「開動計畫」,結盟共製作品包括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備受好評的《宅想新世界》、新點子實驗場的《微塵共感》及蘇文琪《氣候計畫》。 今年,兩廳院又往前進一步,與法國五個國家劇院之一的巴黎夏佑劇院、南歐首屈一指的舞蹈之家巴塞隆納花市劇院締結夥伴關係,明年雲門2《十三聲》將前往巴黎,而花市劇院和兩廳院藝術家的交換駐館計畫,也將在未來啟動。本刊特別邀請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與鳳凰劇院藝術總監杜勒葉,進行一次雙總監的「焦點對談」,同時也專訪花式劇院總監瑪嘉莉、夏佑劇院總監德尚,介紹他們在人才、場館、培育、合作上的理念與目標。 同時,兩廳院也要成為藝術家的家、藝文工作者的搖籃,陪伴孵育大家的夢想。今年的兩廳院藝術基地,不僅有長期駐館藝術家吳明倫、周東彥、樊宗錡,短期駐館藝術家王安琪、紀柏豪等五位,更包括了五位Gap Year兩廳院壯遊的創作者,七位藝術行政計畫實習生;也特別邀請林強擔任導師,給予藝術家們人脈資源的引薦和尋找資金的方法。林強也在本次的訪談中化身「心靈導師」,暢談自己在藝術與生活之間、音樂創作和儒道經典之間的種種領會。 最後兩廳院也希望能持續保有一種「叛逆」基因,讓場館成為藝術家的「新點子實驗場」,讓團隊們可以純粹創作,不用擔憂外在環境、票房好壞,發展實驗想做的事,拉長時間、做好準備,並且能鼓起勇氣,冒險邁進。 本期,我們也將揭密兩廳院售票系統的藝文票券銷售資料,看看自二○一三到二○一八年的各項票券數據,在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的分析之中,透露了哪些售票趨勢變化與購票者消費樣貌,也期望這些資料能夠適當輔助相關場館及藝文團隊,作為開發潛在觀眾與行銷溝通的參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漫天粉末中 思索「群」的意義
旅法卅年的編舞家林怡芳,去年獲邀為兩廳院當年度的駐館藝術家,一年的駐館計畫,成果就是五月下旬首演的舞作《微塵共感》。這是她第一次在台灣的創作,觸動創作的起點是九二一大地震,一路延伸到法國近年來的暴動,這其中對「群」的思考與關心,成為其舞作的主軸,林怡芳與五位男性街舞舞者合作,舞台上以太白粉為關鍵媒材,而觀眾將在飄灑的粉末中,看到她與舞者們對「群」的體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實的讓你懂 由生活造就的我們
二○一四年的法國駐村異鄉生活經驗,讓林祐如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面對「來自台灣」的意義,「我在歐洲感覺到亞洲人的身體狀態、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教育模式,也發現自己不認識土地、不認識周圍的人,不認識自己。這是創作的開始。」於是林祐如開始看台灣史、跟著走白沙屯媽祖進香,也想拋下嚴肅的使命,讓觀眾也放輕鬆地用身體感覺,「我想做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於是有了《台灣製造》
-
焦點專題 Focus
召喚漫天點子 實驗海闊天空
兩廳院在二○一七年度過了卅歲生日,而新點子的前身「實驗(劇場)劇展系列」則在一九八八年首次登場,倏忽走過了卅年光景。從「實驗」、「海闊天空」到「新點子」,從劇展、舞展到近年加入的樂展,一路走來,可見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軌跡。點子可以日新又新,唯一不變的,或許就是團隊、場館與製作「跟著環境走、跟著時代走」的態度,反應當下的創作型態、反照現下的社會景況。
-
焦點專題 Focus
過來人這麼說……
走過卅年,兩廳院的實驗劇場,曾經以「實驗」、「海闊天空」、「新點子」等系列名稱,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展現才華、實現創意,他們曾是不畏虎的初生之犢,可能就是在這黑盒子裡起步,開展日後的劇場生涯。本刊特邀四位曾參與的劇場工作者,分享他們的回憶,與對此實驗系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