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古箏

相關文章 6 篇
  • 國樂合奏中通常只需一台古箏,也連帶影響古箏的專業學習人口減少。圖為2020年臺北市立國樂團「箏峰涵韻」音樂會,古箏獨奏家為樊慰慈。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26
  • 本文版面示意圖
    焦點專題 Focus

    箏樂的新意與新藝

    回溯歷代的古箏型制,有從古時的五弦、十三弦到今日熟悉的十六、十八、廿一、廿五、廿六弦;在樂曲上,隨著弦數的增加,樂曲也從傳統古曲到繁複的現代創作。無論是外觀或內在看來,都說明了這項樂器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相較於其他傳統樂器的改變,歷代樂人對古箏所做出的貢獻,可說是首屈一指。

    文字|李秋玫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樊慰慈
    焦點專題 Focus

    樊慰慈 淵博學養 亦創亦奏新穎樂章

    古箏對樊慰慈來說,是「初戀」、也是「永遠的情人」!雖然一路學習作曲、音樂學,任教後還作了十年的國際鋼琴比賽研究,但始終沒有放下練琴,所以能在暌違舞台多年之後,重新上台展開創作與演奏的「未來十年」。自創的新曲吸收了更多世界文化的養分與色彩,不但用了不同的指法,最重要的是他的「現代音樂」聽來一點也不晦澀。

    文字|李秋玫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葉娟礽
    焦點專題 Focus

    葉娟礽 追求完美 挑戰傳統與現代

    箏樂演奏家葉娟礽,彈的雖是傳統的國樂器,卻是國外音樂節邀請演出的常客,常常與國內外的作曲家合作,詮釋全新的現代音樂。現代音樂要求多面向的音樂表現方式,曾有作曲家要求她左手拉弓、右手彈箏,或是請古箏演奏巴赫賦格等,因為作曲家們本身並不見得了解古箏這個樂器,單憑印象覺得「或許可以做這樣的嘗試」,由於勇敢嘗試,讓她也因此發現,原來古箏能有這麼多種不同於傳統的演奏方式。

    文字|李宜萍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黃文玲
    焦點專題 Focus

    黃文玲 拒絕框架 自在揮灑新音

    來自南台灣的黃文玲,完全不像刻板印象中的柔弱古箏美女,爽朗熱情一如她手下自在揮灑的琴音。「我一直都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找些好聽的曲子來彈,從中尋找樂趣。」黃文玲不建立自己的風格、不局限於某個框架,只要發覺新鮮的音樂,打從心裡的表演慾望就又隱約地騷動她的心:「我就是愛挑戰!」

    文字|李秋玫、李宜萍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葉娟礽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葉娟礽:將各種樂曲的挑戰化為征服後的快感

    葉娟礽這幾年令國際樂壇眼睛為之一亮的演出,所選的曲目卻是很另類的現代音樂。這些以現代音樂技法為國樂譜的新曲,聽來前衛,演奏技巧也不簡單,葉娟礽表示,每次練習新曲都會遇到困境,她突破瓶頸的方法,除了「專注」外,「好好睡一覺,隔天就會了。」

    文字|廖俊逞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