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音樂劇新浪潮來襲
「我不是在劇場,就在前往觀賞音樂劇的路上。」上述這種想像中的情景,應是台灣音樂劇創作者多年期待。沒想到2022年,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邁入35年的當下,美夢似乎已成真,整年都有表演上檔。單就4月,全台逼近15齣原創音樂劇輪番上演,加上國外IP授權及直接引進的製作,2022年3至6月的演出數量,相當於2018一整年,而2018年幾乎可被視為台灣原創音樂劇首度大爆發的一年(註1)。
「我不是在劇場,就在前往觀賞音樂劇的路上。」上述這種想像中的情景,應是台灣音樂劇創作者多年期待。沒想到2022年,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邁入35年的當下,美夢似乎已成真,整年都有表演上檔。單就4月,全台逼近15齣原創音樂劇輪番上演,加上國外IP授權及直接引進的製作,2022年3至6月的演出數量,相當於2018一整年,而2018年幾乎可被視為台灣原創音樂劇首度大爆發的一年(註1)。
在竺定誼自己的描述裡,他其實沒有「應該要」、「一定要」做演員的想法,但相較於近年許多人的「斜槓」狀態,他其實是很「專情」的!在每個製作裡面,他都試著全心投入、專注在自己的表演工作裡,「我在每個地方好像都是很安分守己地在做我當下面對的事情。」但會讓他感到徬徨的,反而是成為職業演員後,關於演出的內容:「最近也會質疑說,到了這個年紀、有了這些經驗,我到底該做什麼。」
曾以電視配樂作品《曬棉被的好天氣》榮獲金鐘獎的新生代配樂工作者王希文,其實並非音樂科班出身,因高中開始學吉他而與音樂結緣,原本念政治系的他,也因此走上人生規劃外的「岔路」。在美國念了電影配樂後,返台成立了「瘋戲樂工作室」,將以音樂劇《木蘭少女》的重製,展開新事業的起步。
花木蘭是個連小孩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看到《木蘭少女》的劇情簡介,當中加入許多新鮮的議題:未婚懷孕、小gay、斷背情、愛情三角習題等等,都大大增加了這齣戲與現代議題結合的趣味性。 國內和國外的舞台劇在硬體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差別,聽說本劇在舞台機關上有超完美的視覺震撼。很期待能在本劇中看到國內的舞台劇在這方面的進步。 至於結尾所延伸出的議題:木蘭的部隊將軍對木男一見鍾情,直到發現木男是木蘭,他開始迷惑自己到底愛男人還是女人?讓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鋪陳方式,很想看看導演對這部分的處理方式。 總而言之,將這齣戲的美式傳統音樂劇風格與台灣新世代的另類觀點熔於一爐,對我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
蔡柏璋的創作可說充分了反映年輕世代的精神,台大戲劇系出身的他,不諱言美國影集是他的戲劇啟蒙,在課堂上他精讀莎士比亞、契訶夫;課後他把精采又吊人胃口的電視影集當學問鑽研。於是,表演藝術和通俗娛樂,在他手上竟然翻轉乾坤,混合發酵出一個模擬套用影視元素,又不失劇場感,其原創性和想像力超脫媒介框架限制的混血新品種。
鴻鴻 本月我要看 《木蘭少女》 在迪士尼的《花木蘭》之後,這個傳奇的詮釋權似乎拱手讓給了美國人。(幸而好萊塢還沒有染指《梁祝》和《白蛇》,不過,應該也是遲早的事。)但是我以為,木蘭故事的可能性遠遠尚未被窮盡。一名少女從軍,意味著脫離女性的束縛,進入男性的社會;脫離家庭的束縛,進入複雜的世界。其實,是極富潛力的個人成長歷程。如果要延伸到「漢」與「胡」的爭戰,又涉及文化衝突與帝國威權意識的問題,在在觸及當代世界的敏感議題。一名少女如何縱橫其間,隻身顛覆各種威權(家庭、男性、帝國),其戲劇性可勝出迪士尼版本不知凡幾。 以《K24》樹立台灣劇場里程碑的蔡柏璋,這部榮獲府城文學獎劇本首獎的新作,便以喜劇手法,對此一題材作了精采的開發。在嚴謹細膩的導演呂柏伸手裡,雖然是學院製作,成果卻豐厚可期。我熱切期待這個製作,能以當代觀點,為木蘭故事下一個比迪士尼更令人難忘的註解。 楊忠衡 本月我要看 明華園《貓神》 「法國打擊鋼琴二重奏」、「琴逢擊手」音樂會 如果把現代歌仔戲視為廣義音樂劇,無疑的,「明華園」是這個領域最富麗堂皇的招牌,而這次推出來的新戲碼《貓神》也頗有台灣百老匯的架勢。一個戴著貓面具的古怪人物,同時具有明、暗兩種身分,故事背景發生在五代十國、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後的民族惡戰。既有歷史劇的氣魄、懸疑劇的驚悚、奇幻劇的奇想,簡直就是《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貓》混在一起的組合。偉哉台灣舞台劇的創意,一個漢堡夾三層肉,讓人戲指大動。 鋼琴和打擊樂二重奏過去在台灣是絕無僅有,本月一次來兩個。這是一種新的表演思維:鋼琴究竟是絃樂器?還是打擊樂器?同時具備兩種物理特徵,使鋼琴角色顯得更多元、奧妙。「法國打擊鋼琴二重奏」是夫妻檔,其演奏水乳交融兩種樂器的特性。表面與之相類但概念完全相對的,則是吳珮菁與林佳靜的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