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少女
-
焦點人物
為台灣劇場打造一個不漏水的桶子 馬天宗在百老匯學到的3件事
大學念的是核子工程,卻因為對劇場的熱愛,飛到美國深造,一頭栽進音樂劇的領域,數十年來為國內引進活水,多方牽線,成功推出包括多檔膾炙人口的好戲。馬天宗說,團隊合作才能讓一齣音樂劇有機會達到完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1987-2022
台灣音樂劇新浪潮來襲
「我不是在劇場,就在前往觀賞音樂劇的路上。」上述這種想像中的情景,應是台灣音樂劇創作者多年期待。沒想到2022年,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邁入35年的當下,美夢似乎已成真,整年都有表演上檔。單就4月,全台逼近15齣原創音樂劇輪番上演,加上國外IP授權及直接引進的製作,2022年3至6月的演出數量,相當於2018一整年,而2018年幾乎可被視為台灣原創音樂劇首度大爆發的一年(註1)。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竺定誼 不「斜槓」且專情地 說自己的話
在竺定誼自己的描述裡,他其實沒有「應該要」、「一定要」做演員的想法,但相較於近年許多人的「斜槓」狀態,他其實是很「專情」的!在每個製作裡面,他都試著全心投入、專注在自己的表演工作裡,「我在每個地方好像都是很安分守己地在做我當下面對的事情。」但會讓他感到徬徨的,反而是成為職業演員後,關於演出的內容:「最近也會質疑說,到了這個年紀、有了這些經驗,我到底該做什麼。」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木蘭少女》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音樂劇,不論是百老匯音樂劇或是歐陸音樂劇,有別於戲劇的表演方式,音樂劇演員能夠藉由音樂與舞蹈,來更深刻地呈現出人物的情感,還有言語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與衝突。 花木蘭,中國文學中一位代父從軍的女性人物,是民間流傳甚廣的女中豪傑、民族英雄,這位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因為父親年老體弱,家中又無其他成年男子,孝順的她便女扮男裝,代替父親上了戰場。 木蘭的孝順舉動深植人心,但如果木蘭並不是眾人所知的出於自願的呢?這部華語原創音樂劇《木蘭少女》顛覆了大家所知的故事,以現代人的思維角度出發,重新去詮釋故事的不同面貌,並融入了最熱門且貼近時代的兩性差異、性別認同、家庭倫理等議題。木蘭從軍到底是「自己選擇」下的心甘情願,又或者是在「沒有選擇」下自我犧牲而代父從軍呢? 「我飛,我願,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逆風才是遠行的路,逆風才能吹開新的路」,很期待七月看木蘭如何帶著我們逆風飛往高處,深入雲端、飛向夢想,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
-
幕後群像
王希文 一把吉他 岔路開花
曾以電視配樂作品《曬棉被的好天氣》榮獲金鐘獎的新生代配樂工作者王希文,其實並非音樂科班出身,因高中開始學吉他而與音樂結緣,原本念政治系的他,也因此走上人生規劃外的「岔路」。在美國念了電影配樂後,返台成立了「瘋戲樂工作室」,將以音樂劇《木蘭少女》的重製,展開新事業的起步。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音樂動畫詩《木蘭少女》
花木蘭是個連小孩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看到《木蘭少女》的劇情簡介,當中加入許多新鮮的議題:未婚懷孕、小gay、斷背情、愛情三角習題等等,都大大增加了這齣戲與現代議題結合的趣味性。 國內和國外的舞台劇在硬體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差別,聽說本劇在舞台機關上有超完美的視覺震撼。很期待能在本劇中看到國內的舞台劇在這方面的進步。 至於結尾所延伸出的議題:木蘭的部隊將軍對木男一見鍾情,直到發現木男是木蘭,他開始迷惑自己到底愛男人還是女人?讓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鋪陳方式,很想看看導演對這部分的處理方式。 總而言之,將這齣戲的美式傳統音樂劇風格與台灣新世代的另類觀點熔於一爐,對我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
-
焦點專題 Focus 變數多為隱憂 彈性大是出路
小劇場登陸出擊 調整心態正視市場
台灣小劇場五年多前以集體出擊的方式登陸演出,以原創性及精緻度驚艷大陸觀眾。但整套輸出的模式,多少因成本過高難以回收,令人裹足不前;但近期發展出的兩岸混血製作模式即「台灣的創意與技術+大陸演員與製作班底」,或可是未來的可能出路。在台灣商業大劇場紛紛西進、中國內地商業小劇場又紛紛興起的雙面夾擊現狀下,向來愛玩成性的台灣小劇場工作者,是否也該調整心態,開始正視進軍內地的可能性,並非出國比賽的邀演性質,而是經營市場的長期抗戰。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我的妻子就是我》《劉三妹》
接連《少年金釵男孟母》徐堰鈴在戲裡一群男同志中玩女扮男扮女,《木蘭少女》明明是女性成長卻主攻男同志議題,看來台灣劇場的跨性別還會越燒越熱。這個月又有兩檔讓我非常期待。 仁信合作社是繼環墟和莎妹之後,又一「台大幫」劇團。不知是否出身戲劇系的關係,選材反而比較走文本路線。不過這次的《我的妻子就是我》確實給了表演和導演極大的空間(也就是難題的意思啦)。主演卓香君在過去幾年的小劇場一直令人眼亮,以精準討喜見長。這個劇本在獨角戲裡算是大規模的,各方面都應該能夠給國內的獨角戲創作一個示範。 李清照私人劇團這群百折不撓的有為青年,推出的作品永遠比他們的團名更怪G。《劉三妹》組合了一位詩人、一位舞者、和一位演員,三個大男生演三個老妓女,談慰安婦題材,還是客家戲,「有客家的山歌小調與日本演歌交錯吟唱、藝伎舞蹈與樣板戲揉合混搭」,歐買尬!這是什麼東東?千載難逢,當然非看不可!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精緻藝術與通俗娛樂混搭的七年級劇場人
蔡柏璋的創作,絕不「理所當然」
蔡柏璋的創作可說充分了反映年輕世代的精神,台大戲劇系出身的他,不諱言美國影集是他的戲劇啟蒙,在課堂上他精讀莎士比亞、契訶夫;課後他把精采又吊人胃口的電視影集當學問鑽研。於是,表演藝術和通俗娛樂,在他手上竟然翻轉乾坤,混合發酵出一個模擬套用影視元素,又不失劇場感,其原創性和想像力超脫媒介框架限制的混血新品種。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木蘭少女》
在迪士尼的《花木蘭》之後,這個傳奇的詮釋權似乎拱手讓給了美國人。(幸而好萊塢還沒有染指《梁祝》和《白蛇》,不過,應該也是遲早的事。)但是我以為,木蘭故事的可能性遠遠尚未被窮盡。一名少女從軍,意味著脫離女性的束縛,進入男性的社會;脫離家庭的束縛,進入複雜的世界。其實,是極富潛力的個人成長歷程。如果要延伸到「漢」與「胡」的爭戰,又涉及文化衝突與帝國威權意識的問題,在在觸及當代世界的敏感議題。一名少女如何縱橫其間,隻身顛覆各種威權(家庭、男性、帝國),其戲劇性可勝出迪士尼版本不知凡幾。 以《K24》樹立台灣劇場里程碑的蔡柏璋,這部榮獲府城文學獎劇本首獎的新作,便以喜劇手法,對此一題材作了精采的開發。在嚴謹細膩的導演呂柏伸手裡,雖然是學院製作,成果卻豐厚可期。我熱切期待這個製作,能以當代觀點,為木蘭故事下一個比迪士尼更令人難忘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