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劇場是「瘋狂」唯一合法的場所
無論是西方希臘悲劇的源流,或者東方「瘋狂」表演的系譜,舞台上存在著這麼多的「瘋狂」。也許,唯有「瘋狂」才是戲劇的本質吧,因為劇場是「瘋狂」唯一合法的場所。現實世界不斷排除「瘋狂」,要求人必須是他自己。而劇場是人可以不是他自己,以他者的聲音說話,以他者的姿態行動唯一合法的「特權場域」。
-
最PAR!
掌上功名歸兒童?
諸多客觀現象顯示,兒童是表演市場潛力無窮的消費新勢力,既然不少掌中劇團正致力於教學推廣,與其陷於不知「為誰而演」的窘境裡,何不朝「兒童劇」的方向一試?
-
戲曲
掙脫迷惘「轉大人」
《亨》劇劇情趣味十足,尤其以三花(丑角)戲最為成功,演出以台語發音,穿插英語(如Spa、快可立)和國語流行語,效果相當好,且歷經長期磨練,演員操作技巧純熟,前、後場合作默契良好,使全場演出配合得宜,加上戲偶造型、雕刻精緻,更烘托演出的精采。
-
演出評論 Review
談民心和藝院的兩齣演出──莎士比亞台北見
十月份,台北出現了兩齣具現代風格的莎劇演出,一爲十月三日起在民心劇場演出兩個月的《莎士比亞之夜》,由王小棣改編、導演,選取《哈姆雷特》、《馬克白》、《奧塞羅》的片段重新組合,加上由《奧塞羅》反角伊阿戈引導的序場。另一則是藝術學院戲劇系排練了兩個學期的《亨利四世》,於十月二十二日起在關渡校區的戲劇廳作爲啓幕大戲,演出四天五場,由馬汀尼改編、導演,將原作上、下兩部濃縮爲一整晚的演出。本刊邀請了多位莎劇學者,與兩位導演針對這次難得的盛會,藉著對兩齣戲的得失評析與工作過程報吿,交換意見,希望能夠傳遞經驗與心得,硏討莎劇現代化及中文化的問題,供未來古典劇的演出參考借鏡。
-
瞭望台 Preview
《亨利四世》──關渡平原上的莎士比亞
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的歧異,一直是使中文演出的西洋戲劇顯得跟觀衆格格不人的主因,其中又以莎劇的演出爲甚。滔滔不絕的佳詞妙喻,往往讓演員演得吃力,觀衆看得煩燥。藝術學院戲劇系本屆的學期公演挑上文化隔閡更大的歷史劇《亨利四世》,有點像高空走索。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亞最富盛名的歷史劇之一,描述浪蕩的王子週遊於宮廷與市井之間,後來又在戰場上力克頑敵,贏回王位的過程。劇中以大量的社會風俗生活場景,對照詭譎動盪的政局鬥爭,勾勒出豐富的時代風貌。此劇寫於莎士比亞大量創作喜劇的時期,塑造了莎劇舞台上最爲現實、豐滿、生動的喜劇形象──大胖子浮斯塔夫。 浮斯塔夫貪生怕死、貪杯好色的享樂利己主義,可能讓中國觀衆輕易聯想到金庸筆下的韋小寶,這種性格被約翰生博士形容爲「理智與罪惡的複合」,「這種理智可能被讚美,但不能被尊敬;這種罪惡可能被藐視,但並不被厭惡。」近代的歷史觀更透視出,劇終浮斯塔夫被新王所逐,無異預告了近代國家民間勢力屢受統治階層背叛的歷史過程。 藝術學院演出的版本由導演馬汀尼重譯與剪輯,將上、下兩部濃縮爲一整晚的幅度,並在語言上提煉出精簡的戲劇性。人物幾乎全以奔跑快速上下場,由平劇身段及西方演技方法中尋找、建立的獨立表演系統,也在舞台上表現爲淸楚外現的姿勢和動作。 馬汀尼曾經執導《馬哈台北》、《雅克和他的主人》及《三個乖張女人所共同撰寫的詞不達意的女性論文》。她認爲,每一齣戲都有其自我的風格和屬性,一般演出多因陋就簡,無暇考慮也無力管轄,但每齣戲的演出都應發掘出不同的語言特性和動作規範。 這次的《亨利四世》,便是建立在非寫實的空間及表演技巧上。以明快、俐落、大方的整體風格,掃除演出古典劇作的積習。房國彥的舞台設計架構起建築中的交通工事景觀,讓台灣隨處可見的真實場景,襯托出古典歷史的現實性。靳萍萍的服裝設計也向當代時尚線條取法。相對的,演員的臉部化妝則片段取材、變造平劇臉譜,但已脫離定型的傳統模式,而成爲角色特質的投射。以種種既成符號的重組,具像化莎士比亞複雜的人性觀。 同時在藝術學院教表演及導演的馬汀尼説,莎劇的表演迫切需要超乎寫實的風格,尤其在動作上,及口白的韻味上,都不是寫實的細節模擬、情緒再現可以爲功。幫助學生走出寫實風格的窠臼,掌握整體意旨的詮釋,戲劇既然是扮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