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姬.瑪漢舞團
-
演出評論 Review
戲劇語言文本與身體動作之間的罅隙與扞格
舞者所用的身體,與一位作家所使用的語言一樣,不僅止是表達的工具,亦是主觀存在的狀態,以及體認外在世界的方式。當放棄掉作為表述的身體,採取文本的語言來代換,猶如一片片肢解自我的殘體,重新被貝克特的文本拼裝起來,卻再也不是自己的身體。
-
焦點專題 Focus
May B 孤寂靈魂的地質學
瑪姬.瑪漢從《終局》、《莫洛伊》、《等待果陀》等一連串的閱讀開始認識貝克特,震驚於他的寫作即使無明顯、特殊的情節和結構,且筆下人物多是以喃喃自語或無用的對話去面對無可奈何、虛無的日常,然而這些文字勾勒的生命情境、舞台指示裡明確的身體動作及台詞的音樂性,竟能精準表現流動的劇場空間感,和舞蹈身體的新想像。捨棄芭蕾舞、質疑傳統舞蹈,瑪漢轉向探究肢體的原始衝動和敘事能量,而May B便是她進入舞蹈劇場的前衛實驗,因貝克特作品的驅動或啟示而生的獨特舞作。
-
舞蹈
無價的投射
在「環保」這個一點都不新奇的主題下,瑪姬.瑪漢選擇了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來闡述環境的議題,她給予觀眾的想像空間是微乎其微的。坐在觀眾席上,雖然能夠清楚看到鏡子裡反照出的各種繽紛倒影,但同時也像課堂上被強迫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小學生,整場反覆毫無發展的動作則如同教條式的口號,毫不停息地對著觀眾怒吼。
-
舞蹈
在這塵世的風暴中
而那三把電吉他「割」出來的隆隆噪音,那吹得全場牆面動搖、鏡像擺晃扭曲的獵獵狂風,沒有止息、沒有鬆懈地,讓我們無時無刻不置身「在這塵世的風暴中」(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終曲唱詞)。你可以說她太過強迫教育、不夠隨興、沒留縫隙,但這就是一個思慮周密的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
舞影樂想
您或許聽過、看過
編舞家瑪姬.瑪漢對音樂的音感與舞蹈動感的感性相當敏銳,並且能將兩者做天衣無縫的銜接。她強而有力的舞蹈動作帶給觀衆不同的深刻體會。
-
九四回顧
舞與戲的聯姻 當舞蹈遇上「劇場」……
一九九四年舞蹈界有許多劇場人加入,新成立的兩個舞團──「台北越界」、「風動」就分別與「臨界點」與「綠光」劇團合作。而年底法國瑪姬.瑪漢帶來的《May B》則代表舞蹈家跨入荒謬劇場的世界。這種舞蹈與劇場漸漸融合的現象,爲台灣藝術工作者提供了更寛廣的創作空間。
-
舞蹈
精練的手法、豐富的情感 《May B》舞評
瑪姬.瑪漢的舞蹈劇場以群體表現孤獨、以極動表現極靜,可謂深得藝術三昧,將「舞蹈呈現貝克特」這件不可能的事化爲可能,這不是靠異想天開的大胆,而是靠對於創作本質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