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天空
-
焦點專題 Focus 一台黑白電視,回顧大陸改革三十年
《陪我看電視》 述說「社會失去靈魂的過程」
一九九八年,賴聲川便以《紅色的天空》進軍中國市場,成為台灣第一位在中國導戲的台灣導演,跨足大陸市場將近十年後,才以《暗戀桃花源》真正在對岸開花結果。如今,賴聲川要帶著他受邀為大陸央視執導的首部原創舞台劇《陪我看電視》,跟台灣觀眾見面。 賴聲川表示,中央電視台新建大樓原訂今年初正式啟用,邀請他為新大樓的文化中心華匯時代劇院開幕創作舞台劇,他原以為是政令宣導劇而婉拒,但央視方面表明不干預創作,要的是「賴聲川的作品」,讓他非常感動,於是帶著五分之一的台灣演員,與五分之四的大陸演員們合作,以「集體即興創作」的方式呈現。《陪我看電視》自去年九月起在大陸演出三十多場,但因央視新建大樓在今年二月發生大火,此劇尚未在北京上演。 《陪我看電視》故事從一九八○的北京開始,劇中主角是一台黑白電視機,這一台電視機將旅行至一九八六的西北農村、一九九三年的都市垃圾堆、一九九七的南方成衣工廠、今日的上海豪華別墅及酒吧。從城市到農村,從流浪漢的住處到女工的宿舍,從播放電視節目到成為被人收藏觀賞的骨董,歷經了被人喜愛、拋棄、珍藏的酸甜苦辣,在這一台電視機生命中的每一站,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劇中的主角因一台電視機聯繫起來,在時光交錯中,他們一起感受生活的變遷和激動,一起體驗著糾紛繁雜的生活起伏,也帶著觀眾一起回顧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作品里程碑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一九八五年創團大戲《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得實驗中的台灣劇場開花結果,並與大眾文化接軌,讓劇場從默默無聞,一夕之間成為顯學,變成主流的文化活動,也是表坊最早出國巡迴的演出;自此「相聲系列」也成了表演工作坊的招牌系列。(表演工作坊 提供) 《暗戀桃花源》 一九八六年的《暗戀桃花源》,建立起表坊的忠實觀眾群,這齣戲拼貼古裝與時裝,喜劇與悲劇,真實與扮演,交錯又同時地發生在同一個舞台上,這種錯置也成了表坊常用的手法。而賴聲川因此戲獲頒「國家文藝獎」,一九八九年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獎」。同時也拍成了電影。(表演工作坊 提供) 《開放配偶(非常開放)》 一九八八年《開放配偶(非常開放)》,由陳明才編導,是表坊嘗試改編達利歐‧弗的劇作,也是後來演出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開端。(表演工作坊 提供)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表演工作坊 提供) 為了更積極培養新人才加入專業劇場工作行列,一九九○年《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九九四年演出的《時間與房間》成為這種小型實驗性作品形式的新嘗試。二○○○年正式成立子團「外表坊時驗團」,致力探尋更多的劇場創造性。 《紅色的天空》 一九九四年《紅色的天空》風格轉為樸實,不但去美國巡演,還成為兩岸歷史性的媒介,是第一次以「台灣創意(導演),大陸演員演出」合作模式演出,從北京、上海、天津一路演回台北,數十場演出,回響熱烈。(表演工作坊 提供) 《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 一九九六年《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是第一齣在台灣主流劇場上探討愛滋主題的作品。(表演工作坊 提供) 《這兒是香格里拉》 二○○○年《這兒是香格里拉》,是表演工作坊的第一齣原創音樂歌舞劇。(許斌 攝)
-
交流道
北京演員眼中的台灣導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賴聲川在北京排演的《紅色天空》所引起的紅色效應,雖然並沒有產生撲天蓋地的轟動,但也爲疲軟不振的大陸劇場帶進一股淸新、自然、動人的生命力。今年六月,北京版的《紅色天空》將在台北登場,本刊特別專訪參與此劇的一級演員林連昆,談談他此次合作的經驗。
-
九四回顧
尋求出路的表面張力
一九九四年的台灣戲劇現象,可說是「表面張力」狀態。亦即,戲劇活動飽滿頻繁,似乎有股能量蠢蠢衝撞,但這股能量卻急而不堅,不能一舉決堤,突破新的方向,而蔚爲大觀。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年幾齣突出的舞台劇
從以上四個劇目看來,翻譯/改編和模仿/創作各半,如專以劇作而論,並不算豐收,台灣的劇作家尙待努力;但從導演、表演而論,一九九四年的成績頗爲突出,足以與揚眉國際的國產電影媲美了。
-
焦點
紅色天空下的十年來時路
《紅色的天空》是談「人如何面對最必然的一件事──老化和死亡」,是「在我們身上和生活中尋找老年的意義,以及正視老年」。賴聲川以這齣戲作爲表坊十周年大戲,希望可以對更多的人產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