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開創先鋒 打造全民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曾經擔當許多次「第一」的衝刺角色,陳國慈再次被賦予重任,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第一任董事長。任重而道遠的她,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典章制度,為旗下三館未來的順暢運作與合作無間奠定基礎。她感謝文化部在中心籌備階段對體制的轉型與接軌做了完善的安排、並邀集一群優質的董監事成員;更欣然中心有三位優秀藝術總監李惠美、王文儀、簡文彬。她期待未來:「我們從這裡出發,希望將來讓全台灣,無論在各個角落的觀眾,全部進到三個場館來欣賞表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是一輩子的興趣──陳國慈
從小,她就很淸楚自己的下一步要如何跨去。 陳國慈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地區文化組合,父親是緬甸華僑,母親是新加坡華僑,而她則因爲父親被派任駐香港領事,在香港出生,接受敎育直到高中畢業,前往英國攻讀法律。爾後旅居美國、新加坡等地,最後終於在台灣落腳。對她而言,香港匯集了種種鄕情,台灣則是事業與家庭生活的起點。 在幼小心靈裡,陳國慈的父母對子女的管敎甚爲嚴格,那時候家裡的小孩要滿十歲才能與長輩同桌共餐,「上大桌」的這一天對小孩而言是令人期待、興奮而且愼重的大事。上了桌還有得留意的:父親未到不能開飯,每盤菜都得由父親「啓用」後,其他人才能取菜。陳家父母對小孩們一視同仁,強調公平和紀律,這大概就是她日後專業律師性格的萌芽吧。 然而,「律師」並不是這小女孩的第一志願,更精準的答案其實是「音樂家」。陳國慈從小就習琴,陸續通過八級鋼琴檢定考試,十六歲時取得鋼琴敎學執照,已經是一位小老師了。這時候已屆高中畢業,她認眞地剖析自己在演奏方面的能力極限,捨去獨奏家的音樂生涯,而選擇聲樂或器樂的鋼琴伴奏爲進修方向,隨即順利申請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就讀。就在歡喜之際,父親卻極力反對,他所認知的鋼琴家除了在舞台上抛頭露臉,就是窩在家裡敎學,是個「沒有前途」的行業;同時陳國慈也爲競爭激烈的香港大學所錄取,當然父親說什麼也不讓寶貝女兒去英國唸音樂。這時候陳國慈發現大事不妙,原來她心裡更強烈的欲望是「出國」,窮極應變之下,她快速申請到英國法學院攻讀法學的機會,說服父親,就此踏上法律這條遙遙路途。還記得搭機到倫敦兄姊的住處時,一進門,一架全新的鋼琴隨即映入眼簾,這是父親特別叮嚀兄姊爲她租借的,想來是要彌補小女兒不能進修音樂的遺憾吧。那一幕陳國慈久久不能忘情。 從二十歲擔任律師,二十八年來未曾輟斷;今年接下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的重擔,算是多年律師生涯的第一次改行,或許說是工作的對象、環境改變,投入這個不算陌生的藝文界,她希望秉持一貫的專業與正義,成爲藝文朋友的最佳護「法」使者。 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特質,陳國慈將兩種生活態度做了非常淸楚的分野。在工作上,她堅持專業與紀律;在私下生活,她率性、直覺且感性。對於父親,她一直心存感激,十六歲時父親的堅持,使得她多年來在法律的領域中,找到和自己個性相契合的理性和邏輯性
-
專欄 Columns
又看到非此非彼的折衷了
在台灣行憲了快半個世紀,政府體制依然陷於一片迷霧之中,也難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對自己的決策程序和責任區分抓不到頭緒。然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並非政府機關,不必在這種模糊當中摸索或摸魚,這個受到社會信託的文化機構自然不該承襲那種事事折衷、處處緩頰的公務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