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和
-
藝@CD
絃樂的「跨時空」之美
絃音不輟,只是隨時空而變化。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歷經多少音樂家詮釋,來到低音提琴家傅永和手中,又翻轉出另種景致。而曾讓巴赫重新「出土」的孟德爾頌,自己也留下精采的四重奏樂章,在新一代四重奏團隊阿羅德四重奏手中,成為該團征戰各大比賽與錄製首張專輯的內容首選。絃樂的跨時空之美,透過兩張精采專輯,繼續流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傅永和 低音提琴的溫柔 向前行的勇氣
腦後一束花白馬尾,拉奏著比人還高、音色低沉的低音提琴,NSO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的藝術家形象鮮明,看似桀驁不馴,其實在女兒出生的那一刻,就已蛻變成溫暖的爸爸大叔。歲月的沉積,對他來說,是人生後勁的啟動來源,重新鑽研巴赫、出版《巴赫低音提琴無伴奏組曲全曲樂譜》,帶著巴赫回宜蘭故鄉舉辦音樂會、開辦低音提琴夏令營想做的,起而行,沒有時間煩惱或猶豫,做就是了!
-
演出評論 Review
是良師益友?還是最佳損友?
「益者三友,友直(正直無私心),友諒(寬恕能體諒),友多聞(博學而多聞)」三千多年前的老孔子如是說,三千多年後的「譚盾與朋友們」,作曲家、指揮家、獨奏家與樂團,各自都為論語做了最佳例證。只可惜當天在《大自然的眼淚》中,一個不小心也順便驗證了孔老夫子提醒的損友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私回憶/1993-1994.傅永和
我在NSO演奏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記得是一九九三或九四年吧!當年NSO還是早上彩排,晚上演出。某次演出,傍晚六點我先到舞台上熱身時,譜架上沒看到其中一首作品的分譜,當時心想也許譜務同事還沒有放上來,也就沒多問。但,隨著時間愈來愈接近演出,其他同事也紛紛上台熱身,眾人都沒看到分譜的蹤影,這才發現全團的分譜竟然被「偷走了」!這下可不好玩,指揮當下隨即決定,從樂團譜櫃內拿另一個作品出來,臨時更換曲目,於是,在完全沒有練習之下,我們晚上硬著頭皮直接演出所幸演出過程一切平安,音樂會表現也讓觀眾反應熱烈。該說是樂團平日訓練有素,危機處理得宜呢?還是「樂譜被偷」這事,實在太匪夷所思呢?
-
即將上場 Preview
葛瑞卡爾 神奇的低音提琴家
國內樂迷對低音提琴(dou-ble bass)的熟悉程度,可能遠不如提琴家族中的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但低音提琴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以深沈的低音淸晰地提示著名的「快樂頌」主題,以及詮釋聖桑《動物狂歡節》中「大象」的幽默表情,倒也讓樂迷們對這項樂器刮目相看。 雖然低音提琴由於音色的限制而少見以獨奏的形式出現,但在大合奏和交響樂中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體而言,國內以低音提琴爲主角的音樂會比例偏低,在繼七十九、八十年分別邀請法國低音提琴家卡若宏(Jacques Cazauran)、伯納.卡若宏及霍列茲(J.M. Rollez)來台演出後,今年二月獲邀來台獻藝的是美國低音提琴家葛瑞.卡爾(Gary Karr);集指揮、作曲與演奏低音提琴於一身的俄裔美籍音樂家庫塞維斯基曾贈予他一六一一年製的「阿瑪第(Amati)」低音提琴。 在現今低音提琴的大小、模樣尙未固定的情況下,這把在庫塞維斯基去世後,由其妻送給卡爾的名琴,體積並不大,而卡爾向來也主張不要用太大的琴,但他的演奏以能釋放大音量著稱。與歐洲低音提琴細膩、優雅並充滿音樂性的詮釋相較,美國低音提琴家的親和力較強,並注重臉部表情。 卡爾與低音提琴的結緣可說是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他的家族中有七位低音提琴手,可謂家學淵源,注定了他與低音提琴的深厚情感。雖然卡爾曾任職於樂團,目前則以獨奏家身份活躍於世界樂壇,演出曲目也已超過四十首,而多位現代作曲家如:Henze、Wilfrid Josephs及Gunther Schuller等也爲他譜曲。此次來台與「聯管」協奏的《卡門幻想曲》,也是卡爾的老師杉奇(Sankey)特別爲卡爾改編的。另外,有「低音提琴的帕格尼尼」之譽的作曲家兼低音提琴家波特西尼,所寫的協奏曲《塔朗泰拉舞曲》,也是另一首相當具有技巧性的作品。國內低音提琴家饒大鷗指出:有人形容卡爾演奏這首協奏曲時,手指是「飛」的。不難想像其演出讓人大開眼界之處了。 任職「聯管」的低音提琴家傅永和,對於演奏這項較爲樂迷忽視的樂器,提出一點心得:不僅要有表現慾,而且要擅長改編其他器樂曲。卡爾另一場獨奏會中的曲目即多半爲改編曲,其中艾克勒斯原爲小提琴所作的〈a小調奏鳴曲〉,是習琴者必學之作;卡爾並以其最喜歡的作品:帕格尼尼的〈幻想曲〉作爲壓軸,都是低音提琴曲目中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