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
戲劇
《蘑菇》在現實中譜寫荒謬 一場炫炮華麗的互相傷害
2023年9月,劇場難得站上熱門新聞版面。那是2024年總統大選名單底定前,各陣營搭檔引發熱議與遐想之際,當時決意獨立參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震撼宣布將由資深演員賴佩霞擔任副手。對社會大眾來說,震撼的或許是賴佩霞先前才於影集《人選之人》飾演「總統候選人」角色,宛如虛構情節溢出真實世界的錯亂。但對劇場圈來說,更震撼的是賴佩霞主演的舞台劇《蘑菇》,前一天才宣布開賣,如今勢必停擺。 就在不知是超寫實還是荒謬劇的現實情境中,新聞焦點跟著政治局勢繼續向前,劇場回歸一如往常的邊緣版面。至於這齣為「Birdy」馮勃棣拿下2020年臺灣文學獎「劇本創作獎」的劇本《蘑菇》,則從前次製作方動見体劇團轉回另位老搭檔楊景翔手中,促成導演楊景翔與馮勃棣跨度超過10年的「二度合作」。
-
里程碑 Milestone
無聲的震撼──與約翰.凱吉的最後談話
John Cage(1912.9.5〜1992.8.12) 美國當代最偉大也最富爭議性的作曲家約翰.凱吉,在今年八月十二日離開了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他對音樂界最大的貢獻,是將「機遇」(chance )的觀念引入音樂創作,同時由於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的嚮往和涉獵,他以易經六十四卦象的產生來解釋聲音與曲譜間的意義關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音樂美學影響了全世界:「聽而不聞則罔。聲音本來就是和諧的,包括人們所謂的『噪音』。所有我們的行動作為,都是音樂。」
-
里程碑 Milestone
摘蘑菇去──懷念約翰.凱吉
這兩三年,我不斷建議國家劇院邀請約翰.凱吉和模斯.康寧漢來台演出──在他們還能動的時候。心願未曾實現,卻傳來凱吉中風去世的惡耗。 一九七○年,我在康寧漢舞校上課,没見過約翰,也無緣見到模斯。七二年,在阿姆斯特丹美術館,初次看到凱吉的作品:一室任人搬玩的唱機。不同的唱片,在不同的時間開始轉唱起來,鬧熱滾滾,十分好玩。參觀的人不以噪音爲忤,個個面帶微笑,彷彿回到童年。 聲音.顚覆 凱吉喜歡噪音,喜歡紐約居家的第六大道的市聲。夜裏,車聲人聲警車鳴聲,都不妨礙他高枕酣睡。他説,每種聲音各有特色,他把音響化爲圖像,很美;市聲,是生活的詩篇,凱吉認爲所有的聲響都是音樂。年輕時,他隨十二音大師荀伯格習作曲。日後,荀伯格説他不是作曲家,是發明家。 四十年代,在離婚後的徬徨裏,凱吉求助於東方哲學,研究《易經》,又隨鈴木大拙學禪,自此欣賞環境中的聲響,是隨緣靜觀大千的心境,是一朵花一世界的童心。 除了掀開鋼琴蓋子,敲打琴絃,把鑼半浸水中,這些怪招之外,凱吉以《易經》卜卦的道理,發明以卜卦或抓鬮的「機遇」手法,來決定樂曲的走向。傳統的起承轉合、調性、和聲、主題與變化,通通推翻了。用流行的語言來講,他「顛覆」了藝術──不只是音樂──的規律與形式。二十世紀後半期的音樂史因他而改寫。 音樂.表達 一九四五年,約翰.凱吉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行音樂發表會,兩極化的樂評潮湧而出,《生活》雜誌專文報導,凱吉一舉成名。四五十年代,他的音樂會最多吸引一百二十五人出席,近年來,他的觀衆每場多達八九千人。不變的是,中場休息總有成隊的人離席退場。參加凱吉的音樂會是一種珍貴的經驗,在起居室放他的CD,專心欣賞的人大概不多。 他的音樂要表達什麼?凱吉認爲世界萬物,只要存在,自有它的意義,只是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他痛恨主題掛帥的藝術,痛恨説教。凱吉同意杜象的説法:藝術因爲觀(聆)賞者的詮釋才得到完成。他不認爲藝術必須透過學習才能欣賞。 凱吉崇拜杜象,摯愛達達,憎恨跟在達達之後的超現實,因爲那表示有太多心理學。他也心儀抽象表現主義畫作,曾經勉力分期付款買下馬克.托貝一幅純白的畫作,畫上没有任何畫像,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