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十二碗菜歌

相關文章 4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你呷飽未?」

    「大腸麵線、臭豆腐、碗稞甜不辣;筒仔米糕、蚵仔煎米粉湯、藥燉排骨蜜酥雞排;珍珠奶茶、木瓜牛奶、小籠湯包、東山鴨頭、魯肉飯、牛肉麵 肉粽肉圓、四神湯」咦?這些是台灣味嗎?沒錯,這正是董事長樂團的《眾神護台灣》專輯中的一首歌〈台灣味〉,不知道和你的台灣味是否相同?也許台灣味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不盡相同,菜色不同、曲調也各異,但正如我們這次專題「消逝中的台灣味」前言所述,若是以「台灣味」作為一個名詞,它其實很抽象、朦朧,讓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定義與內容;但當我們在碰觸到它的時候,會自然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因為「台灣味」並非固定的物件、動作行為或技藝,更夾雜了我們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生命裡的台灣味。而其所交集的,正是這塊土地上所承載的文化與情感的共同底蘊。 「你呷飽未?」可謂是我們公認最有台灣味的問候了,無論是在街頭巷尾、清晨或深夜,這句話都不時地在我們耳邊響起,從這個在稀鬆平常、人與人之間親切的問候就可以看出,「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意義,而「辦桌」,更可以說是在是台灣人早年生活中很重要的「常民儀式」,舉凡婚喪喜慶都離不開它。這次兩廳院「藝術出走」的《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就是以「辦桌」為創作基底,並且抓住台灣人愛「吃」的心理,他以人稱「阿燦師」的國寶級辦桌師傅林明燦的成長故事作為發想,在舞台上辦桌兼扮戲。 「上個世代的父親很威嚴,不太會對孩子噓寒問暖。」這是樊宗錡寫劇本時訪問了阿燦師與幾十位阿伯,所領悟到的傳統父子間的普遍群相。「父子互動冷淡,親子之間有一段很大的情感距離,很多兒子直到爸爸過世了,都不知道爸爸在想什麼。」在這齣戲裡他想要料理的,正是這許多家庭都無解的跨世代難題。而出身「總舖世家」的阿燦師,也將遵照「八慶一喪」禮俗,親手烹調一道又一道的辦桌大菜,隨著父子間的親情大戲端上台。此外,兩廳院也請到不同世代的唱將楊烈與蔡昌憲,聯手演繹這對不擅表達關愛、又無法忽視彼此的父子,可想而知,演出中除了兩位巨星精采的對手戲外,國台日語的流行金曲也一定不會少。 「辦桌就是兩個味,一個古早味,一個人情味。」編導樊宗錡如是說,而他也惋惜地這麼獨特的料理文化,正在漸漸消失中。其實,隨著歲月的腳步,許多以往我們身邊以往未曾留意的東西,的確

    文字|黎家齊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消逝中的台灣味

    「台灣味」是什麼?作為一個名詞,它其實很抽象與朦朧,讓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定義與內容;但,我們往往會在碰觸到它的時候,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因為「台灣味」並非固定的物件、動作行為或技藝,更夾雜了我們賴以為生的記憶與情感,形成一種文化。於是,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生命裡的台灣味,散發著不同氣味、附著了相異溫度。 當城市環境改變、當科技產業發展、當商業行為轉型當這些曾經存在於我們周遭的「台灣味」,隨著時間漸漸消失。所以,我們開始在泛黃的記憶裡翻找,到底還剩下什麼?或者,是我們曾擁有過什麼? 將自十一月二日啟程的國家兩廳院「藝術出走」製作《十二碗菜歌》,以傳統唸歌為名的劇碼結合了辦桌與戲劇,要讓各地的觀眾從中體會那些令人懷念、卻漸漸從現代生活中消失的「台灣味」。現在,不妨就讓我們翻開下一頁,跟著藝術出走的腳步,先從紙上開始回想那些令人魂縈夢牽的「台灣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總鋪師林明燦
    焦點專題 Focus

    總鋪師林明燦 劇場導演樊宗錡 做夥鬧熱來辦桌 搬演古早味與人情味

    「辦桌」曾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回憶,在沒有什麼機會吃好料的年代,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的辦桌宴席,是大人小孩最期盼的打牙祭時機,但時至今日,生活型態改變,辦桌也漸漸式微,那些記憶中的好味道,那些濃濃的人情味,那些總鋪師用心現煮、費心調理的佳餚,要如何讓新世代品味知悉?且讓國寶級的總鋪師阿燦師林明燦與《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分享他們的辦桌故事

    文字|陳淑英、林韶安、張震洲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金鐘歌王楊烈
    焦點專題 Focus

    金鐘歌王楊烈 新生代歌手蔡昌憲 熱情互動草根味 秀場就是台灣人的生活場

    說起「秀場」,大家馬上想起的就是「豬哥亮」、「藍寶石」等往年歌廳秀的知名人物與重要表演場地,曾在民國八十年代前盛極一時的秀場,可說是許多觀眾的重要記憶,葷素不忌的生猛語言、歌唱演劇大鍋炒的豐富演出,讓觀眾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藉此鬆開身心、暢笑開懷。且聽曾是秀場老將的金鐘歌王楊烈,與出身選秀節目、現在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熱絡地分享他們的秀場回憶

    文字|林立雄、張震洲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