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秀場」,大家馬上想起的就是「豬哥亮」、「藍寶石」等往年歌廳秀的知名人物與重要表演場地,曾在民國八十年代前盛極一時的秀場,可說是許多觀眾的重要記憶,葷素不忌的生猛語言、歌唱演劇大鍋炒的豐富演出,讓觀眾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藉此鬆開身心、暢笑開懷。且聽曾是秀場老將的金鐘歌王楊烈,與出身選秀節目、現在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熱絡地分享他們的秀場回憶……
近年有許多的劇場作品皆關注到「台灣味」這個主題,這些作品不單由劇場演員擔綱主演,更連接了深植於台灣的電視文化,邀請歌手、影視演員、偶像明星擔綱演出。今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出走計畫的《十二碗菜歌》即邀請到金鐘歌王楊烈,與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擔任主演,從電視走上劇場舞台,在劇中飾演一對父子,沉浸在台灣的文化氛圍裡,讓「台灣印象」能夠藉由深植於台灣的電視文化進入劇場,找到(或找回)新的觀眾群。
影視活字典 說講秀場燦爛時光
提起楊烈,我們總會想起那首百聽不厭、千唱不膩的〈如果能夠〉:「如果能夠/把自己放在你左右/讓我擁有/讓我擁有/一點真實的感受……」;想到蔡昌憲,我們總忘不了他在電是選秀節目《超級偶像》裡唱的一首首經典台語歌,和曾經主演的電影《艋舺》那句經典台詞:「意義是三小?我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
現在,我們可以在電視頻道上收看各類綜藝節目,甚至在Youtube、臉書等網路媒體與社群軟體上充滿許多個人頻道,不受播出時間限制,隨點隨選,選擇愈趨多元。不過,約莫在民國六○年代左右的台灣,只有老三台頻道(台視、中視與華視)能夠選擇,而當時發展得最好的娛樂即是「秀場文化」。楊烈就這麼正好,經歷了秀場文化最顛峰的時代。
方談起秀場文化,楊烈的眼睛便馬上綻放出光芒,如同昨日站才在舞台上演唱那一首首經典歌曲。楊烈說,秀場文化在鼎盛時期,有所謂的「北張菲、中邢峰、南豬哥」的說法,秀場文化更在當時影響了許多西餐廳,出現了許多「餐廳秀」,光是中山北路上國賓飯店旁的大樓,總共就開了大概五間左右的歌廳、西餐廳,「比方說台灣小調、宇宙城、帝王西餐廳、天王餐廳等等。」更不用說在當時每天晚上幾乎是人潮爆滿、票票難求。
「原始」的舞台劇 表現台灣的生活面
才卅歲出頭的蔡昌憲當然不是生在秀場文化鼎盛的時代,但他聽著楊烈說,總是點頭如搗蒜,並歷歷在目地分享了自己觀賞豬哥亮秀場的經驗。楊烈笑著說,「秀場可以說是原始的舞台劇。一場秀裡有短劇、歌舞、唱歌、鬥嘴串場。」雖是表演形式是個別分開的,但包羅萬象、令人咋舌。楊烈更說:「秀場展開台灣生活文化的一面!」
著重於「日常生活」的描繪,秀場文化的影響深刻不只在北部,中南部也曾風風火火。楊烈說:「秀場表演是誇張、放大、貫穿的。」濃厚的「表演性」中又具有「引導力」。當時,主持人、來賓在秀場上所說出的話,幾乎是「當時人們在生活上不敢講出來的話。」楊烈也強調,「這都確實是生活上有的,而且在秀場中都講得很徹底。」
秀場文化更重要的一層是互信與凝聚力。當楊烈說起過去的餐廳秀《再見阿郎》發生的故事,只是一場設計好的槍擊現場,就把觀眾嚇得瞬間逃竄,甚至走到場內沒半個。楊烈笑說,「你看那個時代有多單純,儘管都是假的,但你可以看見秀場凝聚氣氛的手段有多厲害!」(這根本是最沉浸的參與式劇場!)
以《十二碗菜歌》出走 為台灣帶來滿滿溫情
在《十二碗菜歌》中飾演總鋪師父子的楊烈與蔡昌憲,一談到這齣戲,兩位演員都非常興奮。楊烈認為《十二碗菜歌》不是只有展現台灣的辦桌文化而已,最重要的是「附帶在辦桌文化後面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如何傳輸彼此的情感,這才是最重要。」蔡昌憲也說,這是一部「又好笑、又感動的作品。」兩人一搭一唱,眼神互動儼然是一對父子。
《十二碗菜歌》的開場,安排兩位演員用個人身分,問候大家「呷飽沒?」楊烈對此感到非常的親切,並直說,「這就是台灣人的特色,大概沒有別的國家的人會這麼問。這是很親切的關心,簡單一句話裡頭藏有豐富的情感流動!」楊烈說,「我們要把台灣秀場文化帶進現在的舞台劇,讓舞台劇延伸更多台灣的文化。」蔡昌憲也表示,「秀場的每個細節安排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今年,藝術出走一樣在戶外,兩位演員都希望,在戲台下的大家,能夠自在的感受舞台上的情緒波動,感受溫情的台灣味。(林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