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馬千秋
-
焦點專題 Focus
讓「世界」這個詞語有更多解讀的可能
有豐沛國際大型藝術展會策展經演的資深日本獨立策展/製作人相馬千秋(Chiaki Soma),對台灣視覺與表演藝術界來說並不陌生,曾任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且多次來台交流,在疫情之下仍保持活躍,除了持續進行其創辦的東京非營利藝術組織「芸術公社」年度計畫(註),也同時獲邀擔任2022年日本愛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表演藝術領域策展人,更在70多名全球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2023年德國世界戲劇節(Theater der Welt 2023)首位公開徵件招募總監的獲選者,也是該歐洲重要戲劇節首位非歐裔的節目總監。 由ITI(Internationales Theaterinstitut)主辦的德國世界戲劇節起源於1981年,每3年一屆,移動於德國各大城市之間。本屆將於2023年假法蘭克福與奧芬巴哈兩座城市舉行,當地許多大型機構與場館也成為合作夥伴。而獲選為歐洲歷史悠久重要藝術節的策展人,與長期耕耘東京在地、希望回應社會脈動的芸術公社年度計畫者,兩者截然不同既有資源與操作模式,成為相馬千秋這次分享的主軸。
-
法蘭克福、奧芬巴赫
首度由非歐裔策展人領軍,世界劇場藝術節切換「世界」各的種可能
7月中甫落幕的「世界劇場藝術節」(Theater der Welt)由「ITI德國國際劇場組織」(Internationales Theaterinstitut Deutschland)發起,自70年代後期開始,每3年舉辦一次,每次挑選一個德國境內城市舉行,邀請不同合作單位與策展人策劃,期望藉此激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劇場美學,同時汲取世界的養分。今年首次同時在法蘭克福、奧芬巴赫兩城舉辦,也是首次由非歐裔的策展人主持。來自日本的相馬千秋擔任本屆節目總監,她提出4項策展理念:一、「世界」應是複數的,建議以多元視角思考世界,近一步包容廣義上所有的人類、生物與非生物;二、提出「孵化主義」概念,來自於疫情期間,等待與未知的狀態,給予「空白」與「未知」新的空間與可能性;三、通過虛擬現實擴展劇場的可能,積極支持不受傳統戲劇觀念束縛的跨學科工作和藝術實驗;四、沿著地理上的河道而行,連結起兩個相鄰的主辦城市。 在常規的劇場演出外,應用藝術博物館被打造成「孵化艙」,3層樓建築展示了一系列互動式VR作品,而泰國影像藝術家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s)的《與太陽的對話》影像裝置,則是另闢展區獨立展出。另台灣藝術家許哲瑜、戲劇構作陳佾均及文本寫作陳琬尹合作的《動物園假說》也由藝術節委託製作,於莫索頓藝術中心(Knstlerhaus Mousonturm)呈現。 由各大媒體劇評可以看出,本屆節目中,前衛的亞洲藝術家作品、新移民世代跨文化的混合美學,甚或挑釁的極端美學,的確挑戰傳統德語區觀眾的觀戲經驗。 下一屆2026年世界劇場藝術節將在德國薩克森邦第3大城開姆尼茨(Chemnitz)舉辦,該城也獲選為2025年歐洲文化之都,將由開姆尼茨市立劇院、布魯塞爾The Festival Academy及歐洲文化之都主辦單位聯合策畫,回歸到歐洲文化脈絡的思維,可預見3年後又會是一次截然不同藝術觀點的排列組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觸動藝術基因 啟動改變城市的力量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世界的亞洲 尋找個人與體制的平衡
六月中下旬,應台新藝術獎之邀,日本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前節目總監相馬千秋特地來台擔任該獎國際決選評審。從二○○九年至二○一三年擔任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的策展工作,相馬千秋展現了她開闊的視野,讓藝術節成為亞洲創作力的開放平台,並鼓勵創作者與社會的對話。趁此機會,本刊商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熟悉日本劇場的林于竝老師專訪相馬總監,一談她對日本、台灣與亞洲表演藝術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