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源泉

相關文章 6 篇
  • 當主線對話進行時,各區中的每人仍各自工作、生活著。
    戲劇

    社會、建築、自我的景觀敘事

    就整體結構來看,多向平行,角色處境從平凡到巔峰到沒落,建築狀態從分散到集中到崩毀,場面所在從辦公場所到貴族住所到全然瓦解,視覺上的起伏幻變,呼應了角色,呼應了劇情,也呼應了題旨。全篇劇場書寫長達四小時,在這時間重量的刻劃之下,可見場上演員們極大的體力和耐力,用盡全力真切地活在這體現功利世界的舞台上、活在這充滿愛情、事業等各方權力爭鬥的小方室中

    文字|吳政翰、周嘉慧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只是改編

    改編,向來是劇場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創作者如何在原著的基底下展現自己所想,而又不失原著的精神,這往往都是很難的課題。曾以《奧塞羅》一劇在台灣深受好評,現今歐陸當紅的導演凡.霍夫,無疑是拆解經典的箇中好手。而將在五月底TIFA登場的《源泉》,雖是他第一次改編自小說的作品,但自二○一四年推出後,就受到全球劇場的矚目。 這次他挑戰的同名小說《源泉》,為作者艾茵.蘭德歷經七年撰寫,於一九四三年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奠定作者於世界文壇的崇高地位的作品。原著影響力之深遠,其探討的議題業已進入思想與哲學的領域,但在蘭德的筆下,除了小說本身的所探討的議題深刻外,每個主人翁都亦有血有肉,並富深厚的人性,這也是成為凡.霍夫第一眼相中本書,吸引他改編的原因。當然,在書中圍繞的理念之爭及直指創作本質的種種質疑與探尋,更是成為導演亟欲將它般上舞台,要與觀眾共同思索的主題。但如何將共計九百八十頁、上下兩冊的鉅著,搬上舞台?並藉著劇場的空間流動,以多角度的視覺呈現多方面的議題,提供觀眾一個獨特的視角、傾聽和思考的可能?這絕對是考驗及體現凡.霍夫導演的功力所在,相信也是每位觀眾在看完演出後回味、讚嘆之處。 同樣是改編,也同樣的要在五月份登場的「新點子劇展」,這次以「後.真相」為題,讓導演王嘉明、高俊耀、李銘宸對上莎士比亞、品特與戈爾德思,開展另一種改編與創作的型態。在古希臘,劇場就是一個辯證的場域,一個追尋真相的所在,但在這個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氾濫的年代,因「後真相」現象下所催生的許多狂人、網紅與民粹的此時,劇場,或甚而藝術,又能發揮它多少的功能?或是該站在何處、以什麼樣的關係鏈結、角度切入,才能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發揮它的應有的影響?我想,這是觀眾與藝術家在看戲、作戲的同時,更值得思考的方向,相信也是這次「新點子劇展」以「後.真相」為名,背後的真相。

    文字 黎家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建築的思維.理念的交鋒 《源泉》The Fountainhead

    「個人的自我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這句印在初版《源泉》小說扉頁的文字,也可視作艾茵.蘭德思想的體現。這是個與創作有關的故事,也是個關於藝術家面對體制的故事,在問世近百年後,成了導演伊沃.凡.霍夫第一次選擇改編成劇場作品的小說。他認為,現今社會與一九二○年代的氣氛,其實相當近似,即使蘭德已因其理論的政治支持者而引起大多數人側目。 讓我們回到小說,試著將這個故事作為源頭,重新看見蘭德筆下人物,他們所奮鬥的目標、面臨的困境、堅決的意志。以建築設計為題材,複雜的情感糾葛、職場明爭暗鬥等種種情節,全被導演並置在同一個舞台上,話語中辯證著蘭德原著的思維、個人理念的交鋒。

    文字|本刊編輯部、Jan Versweyveld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艾茵.蘭德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建築之「真」 映照個人之「真」 艾茵.蘭德思想在《源泉》的展現

    愛因斯坦在一九四九年發表〈為什麼需要社會主義?〉一文,讚美蘇聯的集體社會才是人類的美好未來,這是蘭德創作《源泉》的時代背景。她在〈廿五周年再版序言〉說:「現代集體主義有各種各樣的變形,他們將宗教的利他主義倫理道德標準全部保留了下來,僅僅用『社會』一詞取代『上帝』一詞。」《源泉》就是要扭轉人類對利他主義與社會的集體崇拜,呼籲人類不要再繼續「背叛自己的靈魂」。

    文字|黃春興 、AP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在爾虞我詐、兩情相願、策略同盟、自我懲罰等種種情緒裡,凡.霍夫清楚呈現了角色們各自代表的理念及其衝突。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多角關係化繁為簡 空間影像更添張力 凡.霍夫的《源泉》改編

    凡.霍夫的敘事線緊貼著蘭德的小說,以八位/九位演員演繹十一個角色,情節推動以主角們的重要事件循序發展,而其中對話的機鋒,配以精確的導演手法,才是《源泉》緊湊節奏下的動力,並呼應製作的段落標題,也得以在大量的話語間引導觀眾思考蘭德的論點。導演更以流動的空間運用,輔以鳥瞰角度的即時影像及多樣投影手法,創造出多元的視角。

    文字|梁文菁 、Jan Versweyveld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伊沃.凡.霍夫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用現代性的觀看方式 探索創作的價值 訪導演凡.霍夫談《源泉》

    繼二○一四年首度來台演出作品《奧塞羅》後,紅遍大西洋兩岸的導演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將再度造訪,帶來二○一四首演的《源泉》。本刊特地越洋專訪導演凡.霍夫,請他一談本劇的創作源由,他如何處理龐雜劇情與在舞台上以劇場空間與影像重新詮釋這部一九二○年代的小說,從而回觀我們現實的當下。

    文字|王世偉、Jan Versweyveld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