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爾虞我詐、兩情相願、策略同盟、自我懲罰等種種情緒裡,凡.霍夫清楚呈現了角色們各自代表的理念及其衝突。(Jan Versweyveld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建築的思維.理念的交鋒——《源泉》

多角關係化繁為簡 空間影像更添張力

凡.霍夫的《源泉》改編

凡.霍夫的敘事線緊貼著蘭德的小說,以八位/九位演員演繹十一個角色,情節推動以主角們的重要事件循序發展,而其中對話的機鋒,配以精確的導演手法,才是《源泉》緊湊節奏下的動力,並呼應製作的段落標題,也得以在大量的話語間引導觀眾思考蘭德的論點。導演更以流動的空間運用,輔以鳥瞰角度的即時影像及多樣投影手法,創造出多元的視角。

凡.霍夫的敘事線緊貼著蘭德的小說,以八位/九位演員演繹十一個角色,情節推動以主角們的重要事件循序發展,而其中對話的機鋒,配以精確的導演手法,才是《源泉》緊湊節奏下的動力,並呼應製作的段落標題,也得以在大量的話語間引導觀眾思考蘭德的論點。導演更以流動的空間運用,輔以鳥瞰角度的即時影像及多樣投影手法,創造出多元的視角。

2017TIFA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

5/26  19:00   5/27~28  14:0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比利時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改編的《源泉》,循著艾茵.蘭德原著小說的敘事脈絡,並以獨特的劇場構作,鋪陳主角洛克對創作獨特建築的執著與熱情。雖然作品長度接近四小時,但凡.霍夫的改作,化繁為簡,除了顧及情節的推進,原作中關於創作者與自我主義之間的長段辯證,在楊.維斯維爾德(Jan Versweyveld)建構的空間裡,更明確地成為作品焦點,團隊善用空間及影像(Tal Yarden設計),緊湊、充滿張力地呈現《源泉》。

各種關係交織穿插  思想如暗流般潛伏其間

原作小說人物眾多,凡.霍夫以八位/九位演員演繹十一個角色,情節推動以主角們的重要事件循序發展。因為對建築的想法激進,洛克被建築學校開除,轉而投效現代主義建築師卡麥隆;而他的老同學吉丁順利畢業之後,則得到紐約當紅建築師弗蘭肯的賞識,成為事務所一員,並認識了弗蘭肯的女兒多明妮卡。深以兒子為榮的吉丁太太,雖知吉丁早有論及婚嫁的女友,仍滿心期待吉丁能與多明妮卡結婚,好善用弗蘭肯建立的建築帝國,在事業上更達巔峰。但多明妮卡在自家礦場邂逅洛克後,深受吸引,對吉丁的追求視如無物。多明妮卡以為洛克的理想建築並不適合存在於世上,出於對洛克的愛,選擇與吉丁結婚;她雖與建築評論家托伊出發點不同,卻仍與之結盟,在法庭上抨擊洛克的建築。下半場,報業大亨華納德出場,讓角色間的關係益加複雜,最後在洛克陳述理念下落幕。

凡.霍夫的敘事線緊貼著蘭德的小說,也同樣分為四個段落,但原著以四個重要角色為段落命名(依序為〈彼得.吉丁〉、〈艾爾沃斯.托伊〉、〈蓋爾.華納德〉與〈霍華達.洛克〉),凡.霍夫則以點題的方式,為段落下標:〈理念工廠〉、〈愛與勞動〉、〈瓦爾哈拉〉、〈理念戰爭〉。若僅以情節論之,《源泉》繞著意見對立的年輕建築師、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的女人,展述其間的人際關係,更有吸睛的成人畫面,為角色們不同的愛情觀下註腳。但對話的機鋒,配以精確的導演手法,才是《源泉》緊湊節奏下的動力,並呼應製作的段落標題,也得以在大量的話語間引導觀眾思考蘭德的論點。

時空場景層層相疊   邏輯明確節奏流暢

凡.霍夫以流動的空間運用,輔以鳥瞰角度的即時影像及多樣投影手法,創造出多元的視角。放置於多處的長桌,有些平整地擺放了攤開的設計藍圖,木紋地板、整齊排列的吊燈、由舞台右側窗台投射進來的光源、在側台與舞台深處走動的人員,在開場前,一覽無遺地呈現台上工作人員,共同營造出極具生活感的開放式工作空間,預告著接下來的集體演出(ensemble acting)風格。垂掛的大型銀幕,投射出現場創作的音樂與聲響,為舞台提供一處視覺焦點外,也打破了空間如真實工作室/攝影棚的幻覺,突顯出空間的表演性。

在令人震驚的聲響之後,作品的敘事由演員誦讀蘭德的小說展開;閱讀小說的演員接著轉化為角色,建立起全劇時時遊走演員/角色分界的表演邏輯。長桌與沙發為舞台創造出不同的表演區位,其間的順暢轉換,讓分飾多角的演員,僅須依賴簡單的服裝,就能有效區隔角色。角色們的生活空間、各種工作室、報社、印刷廠,則以桌椅與銀幕位置變化呈現出來,手法簡便,卻每每創造出壯觀的舞台效果。

牽動情緒投射理想  影像放送強烈訊息

《源泉》既然以建築為主題,對話之中自然多提及建築風格、建築美學。角色們討論各種建築理念與設計,設計圖、對設計的點評、修改,經由架在設計長桌上方的多部攝影機投射出來,具象展現了建築師的創作意向,充分結合了演員的舞台表演與影像表演,也幫助觀眾更融入角色們時而抽象、時而針鋒相對的交談。藉著設計藍圖的展示,製作中還包括了一些知名建築,像是倫頓浴屋(Trenton Bathhouse,由路易.康Louis Kahn設計), 以向建築界前鋒致敬。影像的運用,也數度露骨地呈現女主角的性愛場景;下半場放下舞台底部的大投影幕時,在創造出逼真的紐約街景之外,影像被擴大,建築草圖、人物間的關係及情緒因此隨著放大,使觀眾不能無視於影像帶來的訊息。

演出雖以寫實風格為基調,但凡.霍夫建立起的演出邏輯,角色雖於同時間存在於舞台上,甚至共存於單一表演區,卻分屬於不同場景(例如:洛克專心於模型製作時,多明妮卡時而遊走於與洛克及托伊的對談;或者,吉丁與未婚妻對話時,多明妮卡背對著他們,專心打印文章)。導演也讓吉丁太太長時間坐在舞台正中的小方桌邊,逕自進行她的日常生活(喝茶、看報等),雖不與其他角色互動,但此角色的象徵性、對其他角色的影響不言而喻。

或許《源泉》中最明確的敘事線為女主角的四角關係,在爾虞我詐、兩情相願、策略同盟、自我懲罰等種種情緒裡,凡.霍夫亦清楚呈現了角色們各自代表的理念及其衝突,逼迫觀眾時時面對自己的平庸 。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